职来职往电视节目解读

《职来职往》电视节目解读分析

《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联合打造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广大择业青年,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与职场,并提供就业机会的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该节目自20xx年12月开播起,收视率节节攀升,荣获2011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大学生瞩目”电视栏目奖。《职来职往》这样一档求职节目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帮助解决就业压力,更引发了社会对于求职问题的关注。

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竞争性和指导性,使之兼容实用性与娱乐性,又不免会淡化娱乐色彩。《职来职往》将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娱乐体验等各种体验形式嫁接在一起,使之融为一体。《职来职往》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大学生群体,包括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同时照顾一定的低文化或资历特别深的人群。一个成功的节目,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节目定位。只有定位清晰了,才能使得节目的创意、制作和传播等环节有的放矢,从而取得效果最大化。

《职来职往》中的基本规则是:一个求职者面对1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达人,经过三关考验定胜负:第一关——第一印象,包括求职者出场的自我介绍,一段VCR求职简历,以及部分嘉宾的提问;第二关——职场亮剑;第三关——职场诱惑。在整个过程中,达人若对求职者的表现满意,认为有资格进入自己所在企业或100家优秀企业,则亮灯,反之灭灯。在经过第二关以后,若还有9名及其以上的职场达人为求职者亮灯,那么求职者就可以挑选参与节目的100家优秀企业中的任意一家,获得进入自己选定企业两个月的试用机会,并可能直接入职;若1~8名职场达人为求职者亮灯,并能够为求职者提供相应岗位,那么求职者就只能从为其亮灯的企业中选择职位,双方达成协议,求职成功。若在“职场诱惑”环节,已经没有行业先锋为求职者亮灯,或者即使有亮灯的,但不能为求职者提供相应岗位,则宣告求职失败。

《职来职往》首先会真实还原面试的过程,面试的过程其实很有看头,是一个斗智的过程,怎样回答巧妙,能够获得面试官的青睐是一门学问;其次,整档节目在好看的同时,给观众带去真正的帮助,学会怎样去面试,这是很多求职者一直苦恼的,同时更能够了解年轻人对职业的看法,嘉宾对于求职有着不同的观点,这样在节目中可以产生观点碰撞,有“矛盾”的产生,才有情节的波动,节目才不会平淡。我就经常看这个节目,感觉就很有帮助。 作为电视节目,娱乐性是其不可缺少的元素,但《职来职往》娱乐有度,能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节目在人员设置上,包括5名面临不同就业困惑的应届毕业生及社会求职者,18位不同行业且经验丰富的行业达人,提供专业信息、择业就业辅导的职业分析师,不断提出岗位诱惑的Mr. Job,语言中带有风趣、谈笑间充满智慧的主持人。节目囊括各行各业、人生百态,通过行业达人和择业大学生之间的对话,反映当下最热点的行业话题并产生观点的碰撞。通过不同行业职位的人群,不同的思维与视角展示社会的本来面目,通过理性、客观、全面、真实的分析,展示真正的职场面目。

但没有绝对完美的事,《职来职往》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受众反馈来看,很多工科类学生称,即使登上了《职来职往》的舞台,也没有合适的职位提供给他们。百强企业无法同时出现,对于很多的求职者来说,有中意的企业却没有该企业的面试官。客观来说,无论是从企业招聘还是求职者应聘来说,都希望的是一对一接触,这样才能保证对企业负责,求职者也更有归属感。

《职来职往》的内容策划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宏观思考,形式策划目前以借势借鉴为主。要使其长足发展,就要坚持宏观思考,突破借势借鉴的束缚,进一步明确节目定位,在加强与相关节目的呼应中突出个性。只有随着时间不断成长变换,才能长久。总的来说,“立业”是人生中的大事,电视节目《职来职往》为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多可供学习和

借鉴的职场典范,对于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在我国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中具有“随波不逐流”的标杆意义。

《职来职往》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无论参与者是什么身份,这类型综艺栏目能否生存下去,要看它能否给求职者带来实际工作机会,如果应聘者不能通过这档栏目切实得到工作岗位,那这节目最终只能是一片浮云。希望《职来职往》再接再厉,成为我国电视荧屏上一道持久而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的电视求职节目起源于对美国真人秀求职节目的模仿,随着节目的发展形式缺乏变化,日趋单一,内容雷同,出现有数量无质量的局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电视求职节目形式有待大胆创新,建立更完善的节目机制,使得节目更贴近受众,突出原创性思维,具有本土化文化背景的,能吸引中国电视观众参与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才是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最终出路,突破移植的西方真人秀电视节目形式,完善真人秀节目构成元素,注入中国味的元素符号,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以获取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篇:电视节目评论

电视节目评论

《时事评论会》

作为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一种特殊形态,《时事辩论会》在电视媒体中迅速崛起,成为最活跃、最有“观众缘”和最有生命力的节目之一。

尽管每期时长只有短短的24分钟,但这档以辩论会形式推出的电视评论直播节目,给我国传统电视评论模式带来了彻底革新。评论在论辩中获得质的嬗变和突破,从而使得传统评论传播的时间模式、内容模式、结构模式以及审美模式都发生了裂变,令人耳目一新。

时事辩论会的节目形式为:每期以一个热点新闻事件为话题,形成两派争锋相对的观点,分别邀请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进行辩论,力求“让事实越说越清,真理越辩越明”。

时事辩论会的最大标签是: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思想火花的激烈碰撞,以及由此形成的戏剧式的矛盾冲突。《时事辩论会》的主持人不以本台评论员的角色出现,而持一种中立姿态,任凭百家争鸣,声音多杂:既有正面的声音、也有反面的声音,还有中间调和的第三种声音,甚至还有第四种、第五种声音和态度的存在。精英与平民的声音共存,深奥与平俗的话语并在,是《时事辩论会》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是评论嘉宾的权威话语,他们大多是各个领域的学有所长的专家人士,掌握大量的研究证据,有不同职业和文化背景,立场观点鲜明而尖锐。另一方面由于采取直播,通过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实时互动,极端重视公众参与、公众互动和公众反馈,观众评论、民间话语

被大量吸纳。其具体做法就是在每次辩论会之前,节目组提前将辩题发表在凤凰网论坛上,让网民自由表达他们的意见。另外在辩论会直播过程中,节目也会定时插入场外观众的最新观点,由主持人宣读网友留言和手机短信留言,并展示出观众对双方的支持图表。《时事辩论会》的这种做法使现场氛围更加激烈,增加了论点的碰撞。

《时事辩论会》虽然是电视辩论节目,正如我开头所说它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中式电视评论节目。与其他电视评论节目最大的不同是每期节目的结尾并不是以这一期辩论的话题的最后结果结尾,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为观众提供论点,使观众与嘉宾自由辩论,而不是由嘉宾引导观众的思想进行辩论,这样保证了最大的言论自由也是它收视率为什么高的一种必然原因。

《时事辩论会》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为大家提供辩论的论点与场所,由大家任意发挥。节目的本身并不发表任何具有结束这个论点的言语。时事评论一直是一种敏感话题,这种做法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时事畅所欲言的场所与机会又巧妙的利用对敏感话题不发表任何的结论性语言的做法保证了节目的播放。由此可以看出凤凰卫视的创新。

中国的新闻节目与评论节目还是中式传统,由评论员引导,具有鲜明的立场 。因此《时事辩论会》这种节目风格应该受到推广。凤凰卫视的成功正是以这种风格获得成功,从锵锵三人行到时事评论会。完全打响了凤凰卫视的知名度,也造就了杨锦麟与程鹤麟的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