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

练好平时的“一招一式”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

把“效益”钉在课堂里,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但如何构建理想化的高效课堂,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真仔细地阅读本书中的各种秘诀,边阅读边敬畏边汗颜,我被书中描写的某些课例深深折服,一节课很短,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一节课又可以很长,长得让学生一生去怀念;一节课可以很深刻,深刻地让其他教育者不忍释怀。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平均数课例,她把拍球的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造生势引起学生对比赛结果的关注,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故意加入输的那一方,引起两队比赛人数的不一致,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平均数的“平均”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课堂真的唤醒了课堂的生命与活力,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如此美妙。书中还提到教平均数的另一个课例,那个老师采用“笑话大王比赛”的方式来教平均数,结果故事因素大大干扰了教学的进程,趣味故事使学生忽视了对所要探究内容的关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两个老师都想把课上好,都动脑筋了,但一个却事与愿违的上成低效课,原因何在?教师的价值观、基本功,对教育热爱的深度、对生活的体会,对学生的认识程度?。仔细想想这两节课的背后,深着呢。

毋庸置疑,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的课都是高效课,这样才能学生欢迎,同事尊敬,领导赏识,多大的成就感呀。但能上好课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现在感觉身边的很多同事,不任教龄长短,对上课都好象没什么敬畏,什么课都敢随随便便上,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俨然都成了专家,但一上具体的课,却漏洞百出。我还记得最初工作的那些年上讲台面对学生总是那么胆怯,现在想想害怕是个好事儿,说明有责任心,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踏踏实实的努力,为今天的我站稳讲台打好基础。

从本书中我知道了高效课堂的三个要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快乐学习,也了解了各个专业的老师如何从从这三个方面实现高效课堂的系列“秘诀”。从本书中我也看到了高效课堂的风景,也发现了高效课堂的灵魂,但我知道我的课距离高效课堂还很远,感谢这本书又唤起我对教学的敬畏感,高效课堂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静下心来按照高效课堂的三个要素练好平时的“一招一式”。

刘丽娟

2012-01-02

 

第二篇:高效课堂模式读后感

最近研读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有几点感触:

一、有了理念是否就有了一切?

我认同“理念决定一切”,而不认同“有了理念就有了一切”。因为,前者讲得是“一切”事情将由“理念”推进开来,而这些“一切”事情应该陆续是“制度”、“体系”、“规范”等等;但是,后者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了,让人按“理念”去做,就好比是老虎啃天。在读此文时,我看到有“理念”,但更多的是“操作”,比如“10+ 35”模式、“271”模式、整体教学系统、“临帖”等等。为何?因为“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研究课改的?技术与操作?问题,探讨如何让理念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当我们有了继而接受了生本理念后,还要将“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才真是重要!

二、细节需要统筹管理吗?

“细节决定成败”,此文中的“九大范式”确实是因细节而成。其实,一所学校应该像一所公司一样,应该有一位“董事长”,若干“董事”,还应该有一位全面处理、协调日常工作的“总经理”,他(她)应该处处、时时关注细节,深入具体,保障上通下达,面面俱到,而此文字里行间正彰显着一位真正教育者的心思细密与身体力行。

三、要创新还要不要继承?

读完此文后,我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一句老话理解的更加深透了,这句话就是“在继承中创新”。这至少体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教授法” 在生本教学中的定性定量问题,即:能用吗?用多少?比如,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对此就有明确的规定:“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二是“导学案” 在生本教学中的定位定质问题,即:为何用?怎样用?比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