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教育——《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读后感

浅话教育

——读《儿童文化课程:理论、时间与案例》所感

堰桥实验小学 庄静芳

本学期,拿到了一本王一军老师的《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这是一本有着一定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根基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书一页页被翻阅,不懂,不懂,还是不懂!理论有些枯燥,立即将我阅读的兴趣打入冰冷的谷底。但我还是乖乖地拿起书籍,一点一点慢慢地看。虽然是沙漏式的读书,却也有一番感慨。

书中写到:“钟启泉教授在分析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缺陷时指出:‘长期以来,伴随着对理性知识的无上崇拜,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现在环境、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被‘被边际化’’”。“基础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在中国教育的弊病。中国教育一向重视学科知识、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在国际冲突频繁不断、国力竞争尖锐激烈的情况下,立国制胜之本在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从个体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智育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就不能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但是难道让学生仅仅掌握文化知识,拥有先进科学理念,国家就能真正的强大,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吗?不久前,我偶然在博客上看到了这样的博文:题目是《中国和美国30年前互派教育考察团所作的报告摘要》,具体讲的是: 19xx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

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事实怎么样呢?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学生论学习成绩可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应该说我们是人才大国,不是人才强国?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仍然比较落后?为什么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为什么我们到现在只有莫言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因为成绩不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按照中国目前的学制,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十六年。如果幼儿园算上三年,博士研究生阶段五年,大致是二十四年的时间。经过二十几年的教育,未成年人尝试理解、判断和创造的天性消失,中国学生获得的最明确的能力和习惯是模仿。而期待这样的人才有世界级的发现和发明,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放眼身边的孩子,就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到处奔波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忙碌程度不亚于成年人,虽然他们拥有比我们的童年更多的现代娱乐设备、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童年越来越短,童趣越来越淡,童心越来越少。为什么儿童的书包会如此沉重?为什么成人的秘密儿童了然于胸?为什么面对道德失范,儿童会不以为然??惊讶、遗憾、惶恐、同情全部涌上心头,难道这就是教育改革所要的结果吗?我脑海中一直记着课堂上的一件事情:每学年我都会要一份所教班级的名单,以便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点点名,点到

一个班级某位学生的名字,班级中好几个学生用好笑的口气嚷道:“白血病死啦!”我马上反问学生:“同学的不幸,你高兴什么呢?”从这件事情让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深深的遗憾,肩上的责任。有人可能会安慰说:“这是偶然事件。”但是现代中国孩子道德意识、责任心的弱化是我们看在眼里的,如此下去,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我喜欢书中的这样一段话:钟启泉教授主张课程要回归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隘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我更欣赏钟教授对“全人”的理解:“全人”发展就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显然现下教育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多面性,来成就“全人”,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第二篇:读《枫叶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感

枫叶如丹 师道无境

——读《枫叶教育理念与实践》有感

寒假期间,我深入学习了枫叶教育集团发行的《枫叶教育理念与实践》。抚卷深思,董事长的份份报告无论是用数据、数字解读集团发展状况,还是用案例、哲理明确教育理念,都具有内涵深刻、求真务实的特点,彰显了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力量。

全书从不同发展阶段透析枫叶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办学特色等,线索鲜明,走进枫叶的历史与故事,让我们明晰枫叶的成长过程,爱校情感久久激荡;同时,枫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壮丽的励志诗篇,马相伯、周恩来等精神领袖及具有职业意识的优秀前辈,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融入无限动力,日趋完善的枫叶文化积聚传播正能量,秉承引领枫叶魂;而关于工作标准、工作职责、团队职业化建设的论述,竖立了职业教师的标杆,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和个人专业成长提供了指导规范??总之,董事长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发言折射出“乐业敬业爱业”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凝聚着枫叶最精髓的文化养分,是枫叶得以根深叶茂、长足发展的源泉所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并实践到枫叶育人工作中。

在读到枫叶职业人的提出和倡导相关内容时,我尤其感到受益匪浅。什么是职业精神?第一要职业技能好,第二要职业道德好,第三要职业信誉好,这三者缺一不可。纵然枫叶教育正如朝阳初上,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前景光明秀美,但对于每一位枫叶教师来说,顺境中更应当秉承发扬“精诚育人、事争一流”的枫叶精神,在教育学问和技艺上多多研究、效法并创新,精益求精,不断去提升职业技能,完善职业道德,打造职业信誉,正就是我题目所指“师道无境”,教师的个人发展道路是无止境的。

“当枫叶把她的全部青春都献给太阳以后,她本身也就具有太阳的光彩了。”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将它比作太阳的话,那我们每一位教师即一片枫叶,我们都应当全心投入、热情奉献教育事业,将对教育尤其是中加结合的素质教育的热爱化为每一堂精品课的日常坚守。枫叶的青春色彩不单是强烈奔放的,而应是稳固持久的,这样的枫叶经过教育实践的风雨吹打,才会真正有光泽和精神,届

第1页 共2页

时才可以骄傲的说一声我是职业教师。

我非常赞同董事长高屋建瓴的教育眼光,小学快乐教育、初中养成教育、高中理想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将一如既往努力探寻快乐教育模式,坚持“教学与学术上越宽松越活跃越好,在管理上,在校风校纪方面,越严格越好”原则不变,将校本课程知识性、时代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教学上注重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抓住一切时机鼓励赞赏学生,让他们在快乐自信中成长,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学习基础、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个性化创新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注重不断全方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自身系统教育知识学习,博采他山石,硺为自家玉。师与生和谐,教与学相长,是我个人对自己力争成为职业教师而树立的远大目标,也应是教师发展道路上是持久追求的境界,与各位同仁共勉。

“真正志存高远的人都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有了《枫叶教育理念与实践》这一蓝本,如何最有效的践行它,凡事还是要靠我们脚踏实地、务实稳健的推进各项具体工作。

我坚信,在枫叶教育集团上下一心的努力下,枫叶大树日益葱茏华盖庇荫四方,同时教师个人价值也得以最大的实现,每一片枫叶上都跳动着令学生及家长喜爱的素质教育的音符!奏响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和谐乐章!

第2页 共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