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时代英才
——山东省枣庄市底阁镇中学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探索 枣庄市底阁镇中学 刘向辉
内容摘要:
《荀子·修身》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是说礼是规范人的行为,教师只有修正礼仪了,才能成为学生的示范。 我校依据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坚持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为重点,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模式。
枣庄市底阁镇中学,位于圣贤辈出的鲁南地区—枣庄市。这里有“兼爱非攻”的墨子,有造车鼻祖奚仲,有凿壁偷光的汉相匡衡,更有尊礼爱民的“后圣”——荀子。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荀子被春申君举为兰陵县县令(古兰陵县也就是今天的底阁镇周围地区)。在任上,他以“重法爱民”的思想施政一方,教化百姓,在当地留下了很深的文化印迹。学校依托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英才”为办学特色,以“以人为本,文化兴校”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践创新能力、自我教育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时代英才。
一、 共沐荀子文化,做“懂礼重德”英才
《荀子·修身》云:“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是说礼是规范人的行为,教师只有修正礼仪了,才能成为学生的示范。 我校依据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坚持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为重点,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
化教育体系和模式。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学先贤,弘传统”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懂礼重德,积学明志”的高尚情操。学校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英才”的校园文化育人愿景。
弘扬荀子文化是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每年秋季的开学礼,我校组织学生徒步二十余里,沿着先贤的足迹,走进兰陵县的“荀子文化园”,共同感受先贤留下的文化气息。学生们在园内的“状元桥”抒发了对先贤的景仰之情;在“劝学碑”前共同背诵了荀子的《劝学》篇,共沐了儒家文化的光辉;在“荀子大殿”前抒发个人的远大理想,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回校后我校师生组织了底阁镇中学“荀子文化研究会”,设立了“荀子文化研究室”开展对荀子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生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 共建文化校园 ,育“积学明志”英才
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绝对不能舍弃。以培养“懂礼重德,积学明志”作为底阁镇中学的德育理念,意在鼓励学生修身养性,培养情操,亲验以明礼,亲历以求知,成长为“懂礼重德,积学明志”的时代英才。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设文化校园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我校近几年不断地在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先后设立了“荀子文化研究室”、“孔子学堂”、“国学讲堂”,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师生共同研究传统文化。校园内设置了“二十四孝图“、“弟子规”孔
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贤故事的文化长廊。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有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才能全面的成长,才能孜孜不倦的投入到学习中。正像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以文化引领文化 ,塑“积学明志” 英才
以传统文化引领班级文化建设是我校塑造“积学明志”的时代英才的重要手段。我校的荀子文化研究创新的成果在班级文化应用的典型是以荀子“礼以定伦”,法能“定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有学生制定班级法规,名曰:“班级宪法”。班级传统的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育德才兼备人才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关于开展山东省首届中小学读书系列活动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5号)的精神,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设立了“孔子学堂”,“国学讲堂”外,又为学生设立了3个阅览室,供学生读书学习,摘抄记录,每位学生都有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每个班级都设立了读书角供学生自由借阅,同级部还组织了如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后感评比等活动,给学生架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
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提供进行互相交流,彼此学习的机会。读书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让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加宽广。
学校同时利用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进行提高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讲礼仪知孝道等方面的教育。如:以端午节为契机进行以爱国为主题的教育,以中秋节为契机进行以亲情为主的教育等。假期时间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三、传统文化进课堂,德育课程一体化
近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我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传统文化进课堂,德育课程一体化”的主题活动。
1、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观。
我校课堂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
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养成看报、听广播、做笔记、记日记等习惯。通过树立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从中体验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 渗透德育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学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尤其语文教学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各学科设计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使德育走进了课程并与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枣庄市底阁镇中学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构建了以“弘扬传统文化,育时代英才”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学校德育与课程的结合,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艰辛而不懈的努力。我们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也仅仅是刚刚起步,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深入探索学校德育与课程的结合,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建,旨在探索出一条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十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主题语:和平崛起!“第十届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初中组初赛题目一、初中组1、(语言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优秀文化作文范文把握幸福让生命飘香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自己掉下来幸福是路边果树上压垂枝条的累累果实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
民间流行的腰鼓腰鼓是民间的传统文化它在陕北最为流行属于打击乐的一种腰鼓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蒙皮是挂在身上敲的腰鼓在民间十分流行人们…
小学三年级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春节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
魂兮归来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真文化伪文化…
心理健康活动周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竞争愈演愈烈,这对人们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
公寓管理工作总结本学期,我被安排到公寓楼,负责三楼女生的住宿。从主管到现在近两个月来,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在公寓管…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是理论到实践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化;实习是实习护士走入临床前的一个重要阶段,是…
“一二九”小合唱工作总结20xx年x月x日,科阶01举行的为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合唱比赛中,全校参赛队个,工商学院取得了二等奖、…
一季度,办公室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信息反馈、督查督办、协调综合职能,主要做好几项工作:1.抓好各类总结、计划及各类文稿的写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