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梁宏坤20120601
明确学习方向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效的研读与合作讨论,理清文章的论辩理路。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导读:
一、孟子与《孟子》
1、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 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
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 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他 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基础自主学习(A类)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 )、( )、( )合称为“四书”。
( )、( )、( )、( )、( )为“五经”。
3、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4、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思想,表现在: 与 。前者,即“ ”;后者,即“ ”。(加引号的部分用原文回答。)
二、文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小 ....
予忖度( )之 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 莅( )中国 ...
商贾( )皆藏于市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5、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即
A、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 劝说 放弃 ,采纳“ ”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 的 写作特点。
文本合作解疑(B类)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 答:
答: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2)“为长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 答:
答: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答:
第一:
三、讨论思考
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 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第二:
答: 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
课后拓展探究(C类)
一、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
B、填然鼓之 鼓:战鼓
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
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
二、(06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忘于仁,而求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桀:夏桀,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自读欣赏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
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这个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4、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5、引领而望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参考答案:
(B类)
一、1《齐恒晋公之事》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三、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主张与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结合起来,使他对“保民”的主张产生兴趣;第二,以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大及小、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信心;第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使齐宣王辨明是非利害,知所取舍。
2、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C类)一、1、B;2、A;3、C;4、(1)B(2)D;5、答——说明移民种粟皆非为国治本之策,只有施行仁政才是为国治本之策。
二、(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人教社中语室熊江平解题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标题是编者从文章的首句中摘取的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
文言虚词总结【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