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教室读后感

《一号教室》读后感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四(6)班 周雨轩

最近我读了安德鲁.克莱门斯的校园小说——《一号教室》,许多感受在心中荡漾,让我久久不能平息,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体会。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所学校,只有九名学生,他们共用一间教室--——“一号教室”。由于生源不足,学校面临着关闭。一位名叫泰德·哈蒙德的小男生,他每天都要去镇上给人送报纸。亚普丽尔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她的爸爸死于伊拉克战乱,她跟随母亲逃亡到了泰德居住的小镇。泰德在一次送报纸的途中,发现一所很久没有人居住的旧房子里,有一个女孩子住在里面,那个女孩子正是亚普丽尔。亚普丽尔穿着大人的旧衣服,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于是泰德每天晚上,偷偷地从自家厨房里拿来食物和水,给亚普丽尔她们一家送去。泰德·哈蒙德无私地帮助了寄居在废弃房屋中的外地来的亚普丽尔。后来,亚普丽尔一家落难的事情在镇上都传开了,善良热情的小镇人民都十分欢迎亚普丽尔一家,纷纷帮助他们,甚至为了亚普丽尔一家开了一场全镇的游行,希望亚普丽尔留在他们的小镇上。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人们被小镇和学校团结互助的精神所感动,小镇上陆续有人搬来,而学校免于倒闭。

瞧,泰德·哈蒙德来了。你看,他气喘吁吁地蹬着自行车,一路骑上小山坡回镇子。每天早上他都要骑车赶到2号公路和7号县际公

路的交叉口去取一捆《奥马哈世界论坛报》。然后在七点半到八点半之间,无论晴雨,不分寒暑,他都要去送报纸。他认为骑自行车不仅可以为大家送报纸,还能锻炼身体,这是他最大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朋友间也会互相帮助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记得这次出去旅游,我不小心划伤了手,2岁的悠悠妹妹赶紧拿纸给我擦血,笑笑哥哥急忙拿来创口贴帮我细心地贴上。事虽小,但能感受到他们的热心。是啊,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会快乐自己! 《一号教室》的故事读完了,我也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于泰德对于朋友的真诚和善良;我也感动于这个小镇的人民,他们是那么淳朴,不排挤“异乡人”亚普丽尔一家,反而给予了他们热烈的欢迎和接待。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也能像泰德他们一样,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帮助别人,善待别人,那么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明天??

指导老师:柏云岚

 

第二篇: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读后感

新课改下做学生理想中的教师

——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有感 新近,在《青年博览》上读了《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改下教师应怎样做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成为学生理想中的教师呢?我认为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平等对话,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

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以“教导者”的面目出现。文中的那个教师,面对学生的挑战,导致难堪的一幕,表面看固然可以说该教师才疏学浅,或说德不修,无容人雅量,实际上却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弱点: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教师的思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很明显,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当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它的孕育下,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己,都在希冀教师担当起理想中的教师角色,体现了新世纪人们寄予教师的无限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教师时刻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文化背景,充分展示教与学的人性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为此,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教学不再是单独地课堂上的教学,而是带领学生更多地参与生活。

文中提供了一份资料:记者问一个在日本上学的中国小学生“上课发言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此话确是至理名言。换言之,教师也可以出错,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矣。”这实际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在牛津、剑桥两校,有学生把教师驳倒,是导师最快乐的事,而不是象文中的教师一样勃然大怒。英国人曾自豪的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成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矿物,让矿物定型。”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基础培养者、优势发现者、兴趣聚焦者、目标导航者、心态调整者和弱势控制者,是让学生自然的成长,而不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框子中定型。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为教学提供了明智之举——让学生自主成长。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再使用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二、追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与办法。比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上什么课,或怎么上课, 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这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缔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教科书和

教师的见解,倾听学生的话语和心声,尊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唯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大海中为学生导航的明灯。

“师生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依赖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从课堂硬环境和课堂软环境的创设和营造着手,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鼓励学生“把自己辩倒”,努力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业生活的愉悦,发现生命的灿烂。 老师并不能“点石成金”,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努力去探索,在通向未知的征途上,教师是一个陪着学生走,而不是背着学生走的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提供一个表演的机会,无论学生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是否精彩,教师都应用心去听,用心去看。这样,当教师陪着学生走向目标时,过程和结果都显得充实与自豪!让学生感觉到:一路有“你”,不再 “孤单”,教师也就成为那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滋养着学生生命的枝芽。

教师于学生,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那涌动于血液里的精神。无论人们赋予教师何种角色,其实质都源于此。

诚如文章最后所说:“我理想中的教师是一个教学灵活、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又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学习空间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