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时间就这样平平稳稳地过。我也顺着那轴慢慢往前挪。

这日子是要谋杀一个有志青年所有斗志的节奏么?书完全看不进去。心理还是有一关过不去。每当想到别人都在好好地过生活,朝着自己的未来意气风发地迈进。心里就觉得难过。不过还好,仿佛经久磨练,已经没有对时间流失那么深的恐惧了。

喜欢胡思乱想,好歹也有点什么智力成果呀。

喜欢看书,好歹也写两篇出彩的文章出来啊。

可事实是,什么也没有。我只是如万千平庸的人一样,每天做着再无聊不过的事。对这一点,我都觉得可耻。人家刘瑜,虽说已经三十了吧。好歹也是在外留学多年,在剑桥混个老师当当没问题。虽说也没结婚生子吧,好歹人家读了那么多书呀。写篇文章还不是小菜一碟。虽说人家也是一个人在外面,可是人家日子过得滋润呀。写论文、看电影、看歌剧,一样不落下。这简直让我这个完全与世隔绝,又丝毫没出世境界的人难过得想死。

看了刘瑜的书,最让我欲壑难平的是,凭什么我要像一条虫子一样窝在电脑旁边,靠着那点工资半死不活地熬过一天又一天?凭什么人家可以在思维的大海里遨游,评古述今,且每天都活得那么有滋有味,时不时迸出点什么智慧的火花,然后写篇文章调侃中外?答案是,其实我也可以。至于怎么样才能做到和她一样,这不只是一个问题那么简单。

《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的标题再霸气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作者的思绪的确如涛涛江水,绵绵不绝。事实是,很多好的书的标题已经足够吸引人,让人除了赞叹作者的博古通今之外,也只能望其项背了。这是近来读过的比较好的一本书。准备考试,却忙里偷闲,看了这样一本杂文,或者说是散文,并没有觉得有多大的损失。好书就是这样,能给你启示,能让你在某一个瞬间有种找到知己的狂喜,心想,呵,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那些小怪癖,那些胡思乱想,原来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是有人跟我做着同样的事,为同样的问题在消耗着脑细胞。

话说回来,能写文章固然是好事,不过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细心品味我们的生活,永远对生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所谓的智慧,也许只是一转身一念想之间的事。而读书,也的确是,并且永远是充实内心最不可多得的方式。这样说,貌似有些官方的说教味道。哎,道理很简单,看做得到做不到咯。

 

第二篇:《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当我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刘瑜老师是一位政治学博士时,不禁对她“望而生畏”。要知道,女博士可是传说中的“第三性别”人群,更何况是政治学领域的女博士。我猜想,她的文字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以及扑面而来的专业名词,总之,一定不会吸引我。事实是,她的文字惊艳了我,这是一位多么可爱又充满生机的女博士啊。她没有刻意地卖弄专业知识,却以最直白的方式剖析了她眼中的世界,以及如何在形而上生活与形而下生活之间实现优雅地转换。在她书中的世界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甚至比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还要真实,因为有时候你所看见的会蒙蔽你的心,刘老师所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内心来看世界,并努力告诉大家她所看到的本质。

也许有人会觉得惊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在文章里脱口而出一些低素质的话,我却觉得这样更真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一本生活的随笔,人生那么长,总有一个让你想要尖叫,想要骂街的时刻。那些所谓低素质的话也从来不是这本书的重点,顶多是带动读者情绪的调味品。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作者对读书、人生、爱情、理想、政治、社会的深刻思考,细腻的文笔又不时地将历史事件、政治社会理论、文学作品铺展开来。不得不提的是,书中提到的电影、书本都激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在书的前面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每当我们去做一件

事情,总想着最后的结果,如果注定是失败,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去尝试,可是,不去尝试,怎么会知道这件事情将要带给你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呢。正如文章的标题一样,“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你不必过多地在意结果,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实施或者放弃,虽然这可能会遭到一位经济学家的批评,毕竟心灵上的收获无法用经济学曲线来证明。

其中还有我认为对女性读者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里面,人们往往认为受害者是女性,这是为什么呢?大抵是因为女性表现出来的姿态是弱者,是受害者。我想到了舒婷的《致橡树》,如果从一开始就做了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依附对方而生存,就不可能长久。真正到了关系破裂的时候,也不必“天天捂着心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年纪不小了,该干吗干吗去,别一头扎进那美丽的忧伤,一边拼命往里钻一边嚷救命”。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其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牛校牛在哪”。作者认为哈佛是当之无愧的牛校,那么它牛在哪呢?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

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而作者从中领悟到的,也是我所赞同的: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这种追问的精神,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成熟的人”还告诉你:这个世界,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所以战胜坏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坏的人。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纵观全文,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生长于今天这个时代真是太幸运了。我们不必像艰难时刻的人们一样,或被奴役,或被“逼迫”去做坏事,也不用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什么都不干,脑子里装个芯片,浑身插满管子,整整齐齐地躺那儿傻乐。我们还能凭自己的意愿去选择,或者在“历史的终结”安享太平,或者在第三世界努力拼搏。幸运归幸运,不断审视自我的人生态度还是必要的,《送你一颗子弹》就如一本人类学笔记一样“审视”了街上的疯老头,同宿舍的室友,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作者试图带动读者和她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被度过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