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天》引发的有关地理学的思考

电影《后天》引发的有关地理学的思考

电影《后天》我看过三次,但是三次的感触一次比一次深,起初让我震撼的是灾难的无情和美国电影制作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技术。第二次看更觉得这场灾难是人类自食其果,大自然终究会对人类的肆意破坏做出回应。这次再看这部电影时,我已经是一名环境科学的大三学生,再加上《全球变化》这门课的学习,这一次我看到了更深处的一些问题:影片中的灾难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影片的编剧是所描述的这场灾难到底有无科学的依据,是幻想还是一场可能会成为真实的灾难的预演?

在探求这些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对一些影片中涉及到的地理学知识做一下了解。首先了解的是电影中重点提到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看到在《后天》,我想到了《全球变化》课上老师讲过的一个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灾难——新鲜女木事件。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12800年前,在此之前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新仙女木事件发生非常突然出现,虽然至今其发生原因仍没有一个定论,但是这场灾难和电影《后天》中描述的情况十分的相似,或者说该部电影其实就是编剧由这个事件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有感而发的。

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地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被水淹没。到了

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40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它的得名来由是:在欧洲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件。

显然为了得到震撼的艺术效果电影《后天》中的气温下降速度比新鲜女木事件中的急剧得多,但是不难看出《后天》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新仙女木事件的起因有很大的相似,“新鲜女木事件”是由于冰川期结束时,全球气温升高,北美大陆的劳伦泰德冰架开始融化,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冰川融解开始加速,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高纬度地区气温急剧下降,积聚了大量冰雪,洁白的冰雪对阳光反射率较高,造成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进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气温又导致冰雪覆盖的面积进一步扩张,如此反复,使得地球在短时间内变得极其寒冷。

如果用简单的预演概括《后天》发生的整个过程,大概就是,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地球资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渐渐使北极大陆冰川融化,淡水大量注入北大西洋,使北大西洋暖流终止甚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终止,然后就是上文提到的全球的气温急剧下降,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么,淡水进入北大西洋为何会破坏北大西洋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呢?

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系墨西哥湾暖流的

延续。墨西哥湾暖流发源于加勒比海,终结于挪威。因为北大西洋上盛行西风,故而墨西哥湾暖流的热量主要是通过空气输送给了西北欧(对北美也有加热作用,但小一些),造成西北欧的气候比同纬度地区要温暖、湿润得多。 但是,墨西哥湾暖流虽然源源不断地把温度较高的海水从加勒比海带到高纬度地区,加勒比海的海平面却没有下降,高纬度地区海洋的海平面也没有上涨,这说明,除了墨西哥湾暖流之外,一定还另有洋流,把高纬度地区海洋多余的水体带走,并补充给加勒比海,使得墨西哥湾暖流不中断。这就是全球海洋的热盐环流,事实上,墨西哥湾暖流只是全球海洋热盐环流的一部分,只不过全球海洋热盐环流因为很多部分都是在海面下,所以不出名。墨西哥湾暖流在向北流去的过程中,不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水温降低;同时,因为墨西哥湾暖流在海洋表面进行,所以水分会不断蒸发,盐度升高。温度降低和盐度升高都会造成密度增加,当墨西哥湾暖流到达英国、挪威时,因为其密度已经非常高,就会沉入海底,再通过海底的洋流经过印度洋、太平洋,补充回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之所以能不中断,就在于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的海水因为下沉、流走,把加勒比海地区的温水“拉”了过来;如果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的海水不下沉,就没有给加勒比海的温水的空间。而且,深海中的冷水流也会因为没有来源而停止,低纬度地区的海洋得不到补充,整个热盐循环就会终止。

而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的海水之所以下沉,是因为其温度、盐度造成其密度较大;如果其温度高一些,或者盐度淡一些,则其密度就要降低;如果其温度足够高或者盐度足够淡,其密度可能就不足以大到下沉所需的密度从而终止墨西哥湾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如果足够多的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就可以把其高纬度地区的海水稀释到不足以下沉的密度;这就是新仙女木冰期的发生机制,也是《后天》中所描述的。

《后天》这部影片直观地体现了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运用电脑特技营造出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发生的“后天”,但特技之后,我们的心不但被深深地震撼,而且当我们联系到这些地理学的知识,这些不得不使我们感觉到那个“后天”真的并不是作家为赚取票房而大胆的无厘头的幻想,而是感觉如果我们人类依旧我行我素,只顾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的后天真的会是这个样子。另外,想到目前很多人对生态破坏熟视无睹不是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而是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如上所述的地理学知识,而我们作为环境科学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之后更感到危机就在我们身边和不远处,这使我们感到自己的责任的重大,使我们思考,自己能为环境的改善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有成效的改变。

 

第二篇:电影《后天》观后感

愿后天,悲剧不会上演

——解读“难”与“情”

深蓝色的天空,阴云密布,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的雪地延至天际。天地之间,如冰雕般耸立的高楼深邃而稳重,宛如经历过一场浩劫之后而刻印下的沧桑,如同一位饱经世事的老者,在向世人宣读着一个深刻的故事??这便是电影《后天》的海报所呈现的。而里面所讲述的有关灾难故事,那所阐释的大难与真情,便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也许就会发生在明天的明天。

这是一部有关灾难的美国大片,讲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通过映射全球大气变暖引发的恶果这样的现实,引发有关人类未来与自然环境问题的思索。由于人类的短视,专注于眼前经济利益,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导致了全球寒冷化的灾难。当北极的冰盖断裂开来的一刹那,就已经预示了人类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灾难的必然

影片开头便展示了科学家严谨细致的预报监测工作,影片中的人类文明已经进展到能自由监测全球风云变化、各大洋水温变化的程度。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同时,电脑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已将人解放出来。有这些高效与很少出错的帮手在,科学家们可以自在的在一边支持自己的“曼联队”,可以睡到鼾声震天。可是,灾难却在这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中悄然来袭。而人们却不自知,在预测到灾难即将发生的气象学家杰克与副总统的那段短暂而激 1

烈的争论中,杰克说:“自然环境是脆弱的。”副总统回答道:“可是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也同样脆弱”。根据杰克的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最终将导致一个匪夷所思却又合乎推理的结果:下一个冰河纪的来临。然而,却得不到政府与公众的认同,可见“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口头符号在世上存在,科学家呼吁的环保、节能、减排、灾难意识只能是无力的呻吟。而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太迟了。

当石头大的冰块将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砸得稀叭烂;摩天大厦、时尚名车、豪华别墅在飓风的来临之间变成一堆垃圾;国际化的大都市,高素质的人们,智慧的现代人创造的无数的建筑在海啸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时,哀鸿遍野,呻吟片片。闪电阵阵,雷声哀哀。巨大的自由女神像被袭来的巨大的洪流所冲击,国家变成了死亡之都,整个纽约城被强大的暴风雪袭击,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强烈地冲击了我的视野。看到这些悲惨而冲击的画面,我的内心也被强烈地碰撞,灵魂如同被死神所攫取的一种凄凉。当山姆一行人在图书馆中避难,劳拉对他说:“我努力读书是为了将来,谁知道没有将来。”看到这段感人的台词,我内心也不禁为之动容,人类拼命地去奋斗,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生存,可是如今已经没有了将来,失去了一切。不禁心生悲叹。

二、真情的存在

灾难中的人们不是为了嘲笑人类之前的无知与愚蠢,不是为了批评他们的罪过,而是为了从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去寻找战胜灾难的痕迹。在灾难面前,人们便是真实的;而人们真实的本质里是美好的、 2

善良的、智慧的与不屈不挠的,这也是人类成其为世界主宰的原因。

看,山姆在巨浪前迎面而上只为救回自己心爱的人;冰天雪地里,父亲毅然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儿子,为着保障孩子的平安;山姆即使全身浸在冰凉的水中,也要给父母报平安,也要替同伴向家人报平安;若大一个图书馆,素不相识的人们共同努力互相取暖,虽然焦虑与恐慌犹在。当灾难来临时,人与动物恢复了最原始的关系;当灾难来临时,人与人终于平等了;当灾难来临时,人的生命与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产生了矛盾;当灾难来临时,亲情、友情、爱情被残酷地考验着。此时的人类之间异常团结,人与人之间,甚至是目中无人的大国与小国之间。

只要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火种,就能驱走一切严寒。

三、个人的感悟

虽然电影是映射的现实生活,但是毕竟有所虚构与夸张,以达到电影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而联系现实,确实发人深省,引发我们思考现实。

近年来,气候变暖问题愈演愈烈。各种会议各项研究数据每年都会频繁出现,人们的危机意识是有的。可是,总的说来,这些概念还是有些遥远。能源结构调整已经正在进行,新的能源与废气改造技术都在研究中,无疑前景是乐观的。各国的科学家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商解决方法。人类的明天无疑是光明的。

而在今天,政客和我们广大人民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去搪塞,敷衍塞责。经济是一个相当重的筹码,政客不敢轻易为了渺茫的人类 3

命运问题而扰乱经济,从而影响自己的政治生涯,这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作为普通市民的你我,是否愿意为了渺茫的人类前途问题而从此刻就行动起来呢?放弃汽车,拒绝一次性用品,节约生活……我们每一分钟都在让地球变得更暖和,然而却没有人肯放弃自己的便利。殊不知,一个人的影响微不足道,但几十亿个“一”加在一起,地球环境,就岌岌可危了。

正因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这些人无法像科学家们一样研究出一项新成果去战胜各种灾难,也无法人人都成为政治权威去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人类大计中来。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我们多乘一次公共汽车,少开几天空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可是我们加起来就在干一件为全人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悲剧也许便不会再上演。

影片里当微弱的火光给绝望的父亲带来儿子生的希望时,当图书馆里孩子们疲惫的脸被火苗映红时,我们的心依然停顿。当久违的阳光照射在曼哈顿,生的希望重新点燃,给予我们以泪水的感动。通过这样一次巨大的浩劫,给予我们每个人以反思,留住今天,珍惜今天,不要让明天过后就是灭亡的灾难,每个人给予努力,让后天不再是悲剧的重现。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