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游子吟》是中国唐朝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成功展现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慈母原型”和“孝子原型”,在中国的母亲颂歌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Mother’s Hands》是美国诗人W. Dayton Wedgefarth称颂母亲的诗歌。两首诗都以子女的角度赞扬了母亲的伟大,表露出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思想情感。但是,这两首从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出的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西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内容形式上的比较:

首先,两首诗均是以赞美母爱为题材,但在内容角度上的选择不同。《游子吟》从一个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出发,“密密缝”表现了母亲的动作,“意恐”表达了母亲的内心感受,从“衣”和“线”的关系中,表现了“母”与“子”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融进了“母”对“子”的深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将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结合起来,描写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担忧,为全诗增加了更为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一个孝子内心的感受,儿女们如小草受到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的滋养和哺育,这种恩情是无以报答的。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眼前就能浮现出那幅生动的画面。《Mother’s Hands》则是建构了一幅温馨的画面:“Dear gentle hands have stroked my hair”母亲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作者在全诗中只写了母亲这一个动作,随后就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赞美。 所以从风格上来说,《游子吟》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委婉含蓄的,即通过母亲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让作者去揣测那份深情;而《Mother’s Hands》则是直率的表达出了浓烈的情感,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那种对母爱赞美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游子吟》通过写景而抒情,而后者则是注重描写景在人心里所唤起的反应,例如当母亲的手触碰到“我”时,“那些隐蔽了我的天空的稍纵即逝的情绪和犯错误的想法,在他们的代祷之下迅速融化流逝”。 其次,从形式上看,《游子吟》篇幅较短,构建出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性中国诗歌形式,而后者则将所有心理活动都描写透彻,篇幅较长,言与意都完全的表达了出来。 造成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因为孟郊与Wedgefarth思维模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在诗歌表达上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中国诗人往往注重“表现”,而西方诗人则注重“再现”。所以在中国就创造出了“意境说”,追求一种“不言尽”的诗歌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想象去揣摩去体会。西方奉持的是“典型说”,直接表达主观意识,给予读者的空间较小。

二、意象之比较:

《游子吟》中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线”与“衣”是贯穿全诗的两个意象。“线”表达的是母子间情感的千丝万缕即难舍难分,“衣”与“依”相通,刻画出的是子女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画面,母亲也像衣服一样拥护着自己的儿女。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草”和“三春晖”则是象征了子女与母亲。在此处,作者将子女的形象缩小,升华了母亲的形象,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让整首诗的意境更为广阔悠远。在《Mother’s Hands》中的意象并不十分明显,作者将母亲的触碰比作是消除尘世苦难的“balm”即“止痛药膏”或着就是“安慰、慰藉”,通过这一意象,让我们体会到来自母爱往往能带给我们平和,在母亲的手的触碰中,我们能够冷静下来。总的来说,孟郊塑造的意象具有突出的特点,而Wedgefarth则更注重的是通过对于情感细节的描摹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一种意象。

三、语言之比较:

中西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的不同,在建构一篇诗作时也会受到来自语言本身的诸多限制,诗歌顺其自然的要符合各自语言的特点。

首先,唐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度一致即每句字数相同,诗型整齐。《游子吟》就是典型的五言诗。西方诗往往长短错落不一,字数不尽相同,《mother’s hands》带有明显的错落层次感。

其次,中西诗歌语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诗律。汉语诗是平仄诗律,两个音节为一节拍,一句内节拍之间平仄交替或是一联内平仄相反。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古诗词押韵。例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讲究的是音步音格,并不注重诗律的相同或交替。所以读西方诗歌时往往读不出押韵之感。

另外,中西诗歌在对偶性上也有不同。汉语诗歌讲究语言的对偶,正如对联一样,要求一联两句诗歌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并且还要有所关联。《游子吟》中“慈母”对“游子”,“密密”对“迟迟”,“草心”对“春晖”等,对偶的十分严整。而在《Mother’s Hands》中,则无明显对偶,如果说“no other balm”“no sweet caress”“no other touch”“no soul”也算是对偶的话,那相比于《游子吟》来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对偶的十分不严整。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语法不同,汉语诗往往能做到含混省简,而西方英语诗则有着明确清晰的语言。这也是造成汉语诗引人无限遐想的原因之一,当你看到没有主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你必然会思考一下作者没有明示的“人”。而当你读“And cooled my brow”“ That cloud my day”时,你当然心里会很自然的明白情感是“我”发出的。所以,中西诗歌在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上有区别。同时,汉语中由于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能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游子吟》所描摹出的情景,既可以说是正在进行,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顾。但是由于英语深受到时态的束缚,所以我们从“stroked”“cooled”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写的是过去式,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和过去心里有过的情感波动。更明显的是,我们在翻译外国诗歌时常常遇到“And”这个词,英语中必不可少的连词,这种语法虚词在西语诗歌中是不能省略的。但在汉语诗中,相对的“和”“及”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我们往往也必定会省略此类虚词。

四、情感观念的不同:

在《游子吟》中,作者不仅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最后一句中表现出了作为子女的忧伤即无以报答母亲的付出。这种表达不仅让诗歌在情感上有了转折,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个情感主题。追溯到整个中国亲情观,我们往往极力追求一种“孝道”和亲情之间的回报,所以,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最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在《Mother’s Hands》中,作者只是阐释了母亲的手的触碰带给自己无尽平和的慰藉,只是单纯的赞美了母爱,并未提及自己的回报。西方人往往注重的是个体情感和个体自由,他们对情感的回应并非那般缠绵悱恻,整首诗向我们展示的似乎是一种从阴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是作者享受爱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一丝愁绪。

 

第二篇: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⑴游子:出门远游的人。这里指孟郊 ⑵ 吟:吟诵。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 ⑸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

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的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7)归:回来,回家。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作者小传】

(1749--1783)清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早岁家贫,奔走四方,以谋生计。后授县丞,未补官而卒。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所著有《两当轩全集》。

注释:

把帷帐撩起,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仃,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孝敬与母亲团叙,从而开了这凄惨的分离的柴门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赏析

赏析: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译文:

游子吟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送母回乡

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解:

将车子停下来,茫然的回顾周边,感觉自己就像楚囚一般困顿窘迫。忧愁伤感从中蓦然升起,悲伤的眼泪如鲠在喉。慈母刚刚得了重病,我就想要送她去拜访名医。可是就在当车子急迫接送时,苍天就无情的带走了我的慈母!母爱无边,无所为报,那么人生在世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

无题

体裁:【七律】 类别:【感叹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1无力百花残2。

春蚕到死丝方尽3,蜡炬4成灰泪5始干。

晓镜6但7愁云鬓8改,夜吟9应觉月光寒。

蓬山10此去无多路,青鸟11殷勤12为探看13。

注释

1.东风:春风。

2.残:凋零。

3.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4.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5.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6.镜:照镜,用作动词。

7.但::只。

8.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9.夜吟:夜晚吟诗

10.蓬山:指海上仙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11.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12.殷勤:情谊深厚。

13.看:探望

韵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干涸。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乌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西上辞母坟 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初望淮山 黄庭坚

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