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阿莲娜
学号: 200919230003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网络社会的崛起:
读后感》
《网络社会的崛起》由曼纽尔.卡斯特积多年之功写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纵观《网络社会的崛起》这本书,就会发现该书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鞭辟入里,可谓是一部宏篇巨制。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信息化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在创新性机制的催化下,新技术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虽然就技术本身而言,并未决定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却体现了社会自我转化的能力,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技术广泛传播的背后所隐藏的以主权国家和企业为主体的对“核心技术”的保密意识。在信息化社会在历史上迈开的最初几步,其特征似乎是以认同作为首要的组织性原则。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是其独特历史与文化的产物,是具有独特属性的集体凝聚。
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处理信息与象征沟通的技术。知识生产与信息处理促成了新技术范式的浮现。当然,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 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 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强调信息化社会在文化与制度上的多样性。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民族主权国家地位虽然有所下降,其主导规范能力却不容小觑,而且信息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即“核心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主宰,并拥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加以严格控制,已成为获得生产力和竞争力收益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传播。
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这些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权利。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与地理,变成主要由电子传播网络中介与观众以多样化的符码和价值互动,而最终汇集与数字化的视听超文化之中。因为信息与沟通主要经由多样化的综合性媒体系统流通,政治逐渐在媒体空间表现。领袖权被人格化了,而创造形象就是创造权力。并非所有政治都能化约为媒体效果,或是价值与权益对政治结果不重要。但是不管谁是政治演员,或他们的取向如何,都通过与利用媒体而存在于权力游戏之中,位于日渐多样化的整个媒体系统里,包括电脑中介的沟通网络。政治必须架构在以电子为基础的媒体语言上,这个事实对政治过
程、政治行动者与政治制度的特性、组织和目标都有深刻影响。
在机制创新层面上,日本的社会结构并不稳固。日本经过长期的战国时期,在德川家康开创的幕府时代安定下来,和中国稳定的封建王朝相比,社会结构处于急促的变化之中。为了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与环境,就要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组织变动,以增强其弹性和适应性,这无疑是确保再结构的关键因素。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使人们有“我为公司,公司为我”的意识,将关于企业上至国家的核心技术的机密严格加以保护,以确保利益不受损害。比较之下,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因素,与西方社会隔绝,传统文化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稳定的社会结构加之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制度上的障碍,科举制度的应试技巧客观上使创新性氛围的培养雪上加霜,使中国在明朝之后就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家保密法》的出台极其实行再次说明了我们在对核心信息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与不足,与此相关的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盗版”之所以成为我国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除去对著作权、音像制品及软件开发者所有权利的想当然的漠视以外,还内在地隐藏着自身对信息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
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管理与生产朝着网络形式的演变,并非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是资本主义与信息主义再次结合,形成资本主义的再结构,就如同阿尔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卡斯特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网络社会,丛林深处
——读书报告之《网络社会的崛起》
文章观点概括
文章主要刻画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生产组织形式、工作与就业形式、文化、空间、时间的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企业网络化,工作弹性化,真实虚拟的文化,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共同构建起网络社会的形态。
总导言的主要观点:网络社会的崛起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扩散,所以作者在导言中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
第一章主要观点:明确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概念,分析工业革命的启示是将技术发现和应用系统结合,然后追溯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即信息技术如何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过程,之后总结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
第二章主要观点:首先指出信息化经济的生产力来源是获利力与竞争力,信息化经济使成熟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彻底发挥;然后详细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形式或表现,包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的国际化、科技的全球化、专业劳动力的全球化,另外指出经济区域化的过程已大体解散、科技全球化的选择性、全球经济的区段化和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最后总结了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
第三章主要观点:首先描绘了由工业主义转向信息主义的组织轨迹:从大量生产到弹性生产;大企业陷入危机,中小企业成为研发作用者以及创造就业的主要来源;丰田主义;公司间网络化和策略联盟;水平公司;网络企业的特征以及国际化演变倾向。接着结合东亚(日本、韩国、中国)企业网络论述文化、制度对经济组织演变的影响。最后指出信息主义精神就是多重面向文化。
第四章主要观点:首先根据1920—20xx年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数据总结出后工业化时期就业结构演变的两种路径和演变趋势,分析职业结构的微观变化,以及对21世纪的就业预测。之后论述了信息化范式的劳动过程,即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被自动化,职位技能标准重构,专业化工作趋向两极化,对弹性工作者的需求上升。同时指出统一的全球劳动力市场不会出现,劳动力之间的全球互赖会形成,信息技术的扩散不会造成就业水平的降低,弹性工作者由于缺乏制度保护,极易受到市场伤害。
第五章主要观点:首先介绍了大众媒体文化的兴起历程,接着指出大众依据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品味和生活风格选择信息,从而形成区隔社会。然后对比介绍了法国迷你电信和美国互联网的源起、发展与优劣势,总结出由互联网衍生出的虚拟社群的特点:以弱纽带为基础、多样化与专殊性、互动式互惠、社会弹性。最后论述了多媒体系统支持下的社会—文化模式即真实虚拟的文化的特点: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分歧、使用者之间社会层级化、所有信息整合在一种共同认知模式里、容纳大多数的文化表现。
第六章主要观点:首先指出“全球城市并非一个地方,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及其辅助性的地方社会,被连接在一个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全
球网络里,而不重视与其腹地的关系。”并分析了新工业空间的产业空间模式。接着从工作、购物、保健服务和教育角度说明城市不会终结,以珠江三角洲都市地区为例阐述巨型城市的特点——社会方面全球连接和地方脱节。最后论述流动空间的定义(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和3个物质支持:电子交换回路、节点与核心、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指出流动空间模糊了建筑与社会之间有意义的关系,非历史性、非文化性建筑普遍流行。
第七章主要观点:全球资本市场消除和操纵时间,网络企业使得时间被压缩与处理,生涯工作时间缩减与多样化,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的破灭,否定死亡追求永恒,瞬间战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
读书感想
网络社会,丛林深处
且读,网络社会的面庞与姿态跃然脑底;
且感,丛林深处的白骨与獠牙冷冷发光!
技术之争
“技术扩散的速度也具有选择性,同时是社会层面与功能层面的选择。不同人群、国家与地区接触到技术力量的不同时间,可以说是我们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技术扩散的选择性或许可以成为解释世界范围内的或者国家内部的社会不平等的新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去看待一个国家、地区或人群的落后。但是,这无益于解决不平等问题。技术选择性扩散的后果是什么?信息化经济的生产力的来源是获利力与竞争力,也即因此“信息革命释放出庞大生产力的同时,全球经济里人类悲惨的黑洞也益形巩固。”信息技术选择性扩散,实质上就是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争斗,其直接结果将会是两类人群——高技术水平高素质人群和低技术水平低素质人群,中间阶层将日益减少。这和SaskiaSassen 关于未来人类社会结构的观点可谓异曲同工。根据以往关于社会稳定性的论述,这样极端分化的社会结构将激起极大的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乃至颠覆性的后果。这样的结局真的是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是,人类岂不是和自然生物一样陷入丛林法则的恶咒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过激的竞争将导致灭亡,恐龙是这样,人类也要如此?人类历经千万年好不容易从原始丛林社会走入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稳定的社会,之后再自相残杀走向下一个丛林社会,一个竞争手段更先进竞争力量更强大的社会,这就是人类的进化?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将成为挑起全球争端的祸源。
经济之争
文章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论述中总结了金融市场全球化的5项原因:1、多数国家金融市场的解除管制与跨国交易的自由化;2、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包括先进电子通信、互动信息系统,以及拥有高速运算处理复杂交易所需之模型的电脑等;3、新金融产品的特质,如期货、股票选择权、互惠外汇信贷—换贷,以及其他复合商品等衍生性金融产品;4、资金流动的投机性移动;5、促使金融市场之间互相连接的市场评估公司,如标准普尔、穆迪。希腊债务危机对此作了很好的证明。以高盛为主的投机主体联合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鬼迷心窍的希腊发明了货币掉期交易设下圈套,同时以CDS为自己牟利,希腊则完全沦为金融市场的牺牲品。孙玉栋老师说希腊债务危机的幕后主谋是美国政府,不管对否,我
也觉得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绝非善茬。联系19xx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xx年经济危机,甚至1929—19xx年的经济大萧条,金融市场都难辞其咎。19xx年衍生型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值约为360兆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12倍,如此大的泡沫引发危机只是一个时间、地点的选择问题。我不否认金融市场有其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它可以增强资金流动性,创造财富。但是,金融市场具有极大的投机性,衍生型金融产品往往环环相扣“成败与共”,小规模的市场交易还不至于产生毁灭性的后果,但是一旦全球金融市场联合,投机性将大大增加,蝴蝶效应将大大增强,百年积累毁于一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实体经济才是王道,泡沫经济难以修成正果。空手套白狼,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希腊债务危机所引起的欧洲债务危机中,德国、法国依旧迎风挺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国内经济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为主,物化的财富永远不会贬值。反观美国20xx年的金融危机,次级贷款疯狂在实体经济上添加不存在的价值,终究实体经济承担不了导致整个经济垮台。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对国家经济和财富是一个极大的保护,可谓明智之举。另外,各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导致市场上交易不公平,往往是发达国家主导市场秩序,交易中往往是财富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从总情况看,近十年来世界上的资金并不是由富国流向穷国,而是由穷国流向富国,平均每年的净流出额是500亿美元以上。自1983——19xx年七年间,总额超过3500亿美元以上,流向是美国、日本、西欧。这个数字,既可以说明自80年代以来,许多不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如拉美国家)却何以比以前更穷,又可以说明发达国家富裕
②的源泉究竟何在。”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积累的财富最终迫于美国的压力因货币升值而
化为泡影便是美国通过金融市场掠夺财富的最好的例证。以资本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将引起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等竞争。
国家性质之争
“技术并未决定社会,而是技术具体化了社会;社会也并未决定技术发明,而是社会利用技术。”注释中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辨证看法使我深深信服信息主义以及其所推动的全球化、网络化并不能决定未来社会格局,并不能造就一个实体意义上的“世界国”“地球村”、,但是循着文章读下去,我越来越觉得文章充斥着一股颂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征服全球的霉味,就如夏铸九在序言中写到的“国家的新形式和社会的新形式也必须重新开始摸索”,“面对全球化与推动它的新技术,确实需要更开阔的治理体系,而不只限于过去的政府角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打破国界、全球一体的意味。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确实能够以其独特的力量和方式改变某些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行为,就如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所作所为一样,但是信息革命是否有足够的威力跨越种族、宗族、国家、文化等实现全球一家,仍有待时间检验,言之过早未免暴露司马昭之心。正如作者自己在文中所写的一样:“资本主义的在结构与信息主义的扩散,虽然在全球尺度上是不能分割的过程,但每个社会依其历史、文化与制度的特殊性,对此过程确实会有不同的作用于反作用。”
“中国的国家主义,似乎成功地由国家主义转变为由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并整合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事实上这比较接近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国家模型。”对国家性质我所知甚少,但是我相信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性质也即姓资姓社肯定有很多的争论。这其中著名经济学家何新在19xx年的一篇文章《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中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着实大快人心,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致对外的优势对中国来说依旧存在,比如举国办奥运、全国赈灾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优点的延伸即缺点——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也愈演愈烈,其所总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社会生产计划性”、“主张为全社会福利
①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却是让国人越来越迷惑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批判
中国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主要参照标准。以我个人感受为标准,我也同意作者的“国家引导的
资本主义”的说法。或许可以以09级学生为界,将现在的大学生(也许只限于人大学生)划分为保守型和激进型两类。09级以上(包括09级)的学生,为人处世中更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气质,做事谨小慎微,为人迂腐寒酸,09级以下的学生,为人处世中更显西方世界中奉行的个人主义精神,棱角分明,做事功利。举个简单的例子,09级以上(包括09级)的学生路上遇到师兄师姐必定恭恭敬敬地打个招呼,而09级以下的学生则似乎少了那个意识。当然,未经科学证明,我的感受未定能说明问题。跳出民族主义的思维,国家性质真的有那么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不也都采用了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加强了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力量,虽然美其名曰“凯恩斯主义”?多样性才能造就活力,过去的半个世纪若没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明争暗斗,这个世界该如何精彩纷呈?The world is not flat!
文章对新经济的定性让我彻底相信所谓的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其实就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招牌,至少是向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前进的。“新经济确实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事实上,这是历史上首次整个地球都被资本主义化了,或者依赖与全球资本主义网络的连接”。回头细看第二章对新经济的论述,不禁毛骨悚然。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利益倾向我已经在上面说明。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出现了在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制造业产品和初级商品的不平等交换之外的另一种不均衡交换,即“高科技产品和低科技产品、知识密集服务和低知识服务之间的不平衡贸易”,而“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贸易几乎完全由发达经济体主宰,日渐重要的服务业贸易也偏重发达经济体”,这将是一种全新的、更深层次的、更隐性化的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剥削与压迫。生产的全球化方面,FDI的增长,显示“大部分FDI的存量集中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资金的流出目的依然是获取利润或者说攫取剩余价值,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只是其副产品;“多国公司绝大多数位于OECD国家”,“跨国生产网络以多国公司为重心”,在经济竞争中OECD国家具有绝对优势。“科学和技术存量依然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专门技术的流量传播具有选择性”,“只有具备策略性重要地位的精英专业劳动力,才真正是全球化的。”全球化只是发达国家、少数精英专业人才的游戏,其资金充裕、技术先进、理论主导、基础雄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产业和新经济的策源地,拥有绝对的规则制定权和监督权,目的是构建一个全球网络,将拒绝入内的经济体异化、消灭,接受进入的经济体则是其奴仆与番邦,就像猫玩老鼠一样。如何实现这个宏大目标?依旧是“玩规则”,直接的政府行动,或者通过IMF、WORLD BANK、WTO等世界组织施加政治压力。
全球化只是再一次证明着马太效应而已。扩张是强者的本性,尤其是在个性泛滥的国度,而开放则是强者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只要逢遇盛世,疆域便空前扩张,汉朝、唐朝如此,元朝更是将铁蹄踏上了白种人的国土。十月革命成功,苏联崛起之后也广纳国土,光收臣民。就连昔日的海外蛮夷经过明治维新强大后不也蹬鼻子上脸忘恩负义?作为一种生物,虽然是有思想、有道德的生物,人类依然摆脱不了进化论的魔咒,依然走着弱肉强食的丛林之路。
用列菲弗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来解释全球化也很贴切。资本主义的现有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其生存发展要求,因为其本身即是进行空间生产的,更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矛盾,其对消费空间的挤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只能扩展其生产空间。开创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新文化,资本主义若能成功推行,大行其道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若真如此,那么网络社会、信息社会或者全球化就仅仅只是一场空间竞争游戏了!若真如此,网络社会也将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或者国家主义的决战舞台了!
全新面貌的网络社会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其下所隐藏的竞争却令我望而却步。也许是
我未参透书中玄机而徒自感伤,或许是我心性温良而惧于争斗,总之,时间会验证一切!
②《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人民日报》,19xx年12月11日。
读后感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这是大国崛起主题片的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大国的崛起读后感在大一的时候看过了大国崛起并不完整的看了一下当时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了解很多以前并不知道的东…
大国崛起观后感历史恢宏的长河之中人类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如今我们也正在为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着而在这段分分合…
大国崛起观后感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
大国的崛起观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这部系列记录片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
20xx年医院党建半年度工作总结2xx年上半年,医院党委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中共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20xx年春------中心小学课改工作总结新一轮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一个阶段,师生们的观念已有所改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与专业知识有…
安陵镇苏老家小学课改工作总结20xx年秋季,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校园。学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引领全校教师在课改的舞…
XX镇20xx年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总结为实现20xx年XX镇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我镇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安全发展”,高…
一,公开透明的按采购制度程序办事。在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的各个环节中都主动接受审计及其他部门监督。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上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