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态度》读书笔记

这本书收集了作者在杂志和期刊所写的专栏文章,虽说是围绕着“奢侈品”来写,但内容不只局限于介绍时下流行的所谓奢侈品牌,更多的是从经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看待相关现象。书中多个例子皆为以小见大,通过表面直视本质,比如从东南亚奢侈行业的兴起可以看到背后的全球经济贸易走向,再如从一个老鞋匠和手工织带老奶奶的形象描写体现出香奈儿的品牌价值和其沉淀的奢侈品气息。

此书分为六章,在翻阅此书时,个人认为,第四章比较贴近经济的角度,但它其中的每个章节都由多个小故事组成。我的总结是;开头很吸睛,中间是分析,有原来如此的感慨,结尾是经验的总结,引人深思。里面所讲述的内容,能给不了解的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给已经是这一行业的人,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同时增强其在这一行的敏锐性,是一本值得推介的好书。

K线

现在我们炒股必用到的一种技术工具——K线,其实源于日本,然而同一时期也正是日本奢侈品的起源之时。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幕府之后,建立了一种“轮住”制度,要求各诸侯大名除了按惯例把家眷留在江户作永久人质外,本人还要每隔一年就到江户住上一年。最终结果是贵族们终日无所事事,只关注锦衣华服,互相攀比,进而衍生了日本奢侈品的出现。 当时的日本——一个以稻米为财富标志的国家,诸侯们领地上所产稻米即为他们的财源。由于其奢侈的生活,为应付开销,他们开始以“米票”的形式预售下一季稻米。开出的米票在兑现前就可以在大阪米市上转让,交易商为准确掌握米票价格走势,一蜡烛图的方式来记录每天的各项价格(开盘、收盘、最高最低价等),即当今股市中K线派的理论基础。

金融危机对奢侈品的影响

美国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最大的特征可以简要地概况为:无一幸免。无论区域、国家,还是行业、企业,乃至个人都饱受冲击,甚至遭受重创,奢侈品行业同样难以置身事外。07年美国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众多奢侈品牌(甚至包括LVMH、PPR、Richemont Group三大奢侈品集团等)的股价都出现大幅下跌的状况,且跌幅皆令人咋舌。若把这些奢侈品股价在这段时间内的下跌曲线叠加起来,可以发现其图形几乎完全重合。当再把它们与道琼斯、标普500和FTS100这三大指数叠加的时候,又可以发现它们不仅与三大指数图形相似,而且奢侈品的股价曲线几乎都处在三大指数曲线的下方,即它们的跌幅远大于平均水平。由此看来奢侈品行业受冲击的程度,明显大于其他行业,用初中的知识来解释,即它们属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其需求变动大。

然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口红指数”却成为了这些指数中的一个异类。据书中介绍,口红大卖的年份,大多是经济景气度最差的年份。因为经济的萧条,消费低迷,女人们会将昂贵的奢侈品从消费计划中砍掉,但“面子”还是得顾,因而,在其他化妆品上支出的减缩,反而促使一抹得体的唇彩支出增加。(当然这个现象在一些新兴市场并不适用)

金属与巧克力的瓜葛

也许大家和我当时看书时一样,觉得这标题中两种物质的关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金属怎么会与巧克力有关联呢?就让我先从巧克力GODIVA开始说吧。

GODIVA是一个高级巧克力的品牌(相对于德芙、好时、雀巢等),一般好的巧克力大多来自比瑞两国,GODVIA却是一个土耳其从美国手中买入的品牌。美国在巧克力产业中并没有什么好的名声,大多以生产糖果级的品牌为多,为了营造GODVIA的品牌,美国康宝集团宁愿多花运费,把GODVIA放在比利时制造,做足表面工作,并把大部分销售店铺选址于奢侈品牌聚集商圈,将其包装成一个很手工的“量产工业巧克力”品牌,并利用巧克力优势,推出高端冰淇淋,与哈根达斯抢客源;利用其调香优势烘焙出各种不同口味的咖啡,越过了星巴克的头顶。 成为了巧克力的奢侈品。但是这样一个品牌,美国人怎么会轻易相让呢?

在这里,经济危机反而充当了一个推手的作用。美元贬值,美国资产价格下降,这便是土国得手GODVIA的原因之一。

在GODVIA被土国并购进行时,不锈钢厂浦项制铁股价走到历史高位的时候,国际铜价也重新站上了8000美元(从02年到06年铜价上涨了660%)。

到GODVIA并购落幕时,铁矿石“三对三”谈判(决定下年全球钢厂原料成本)开始,与往年不同,没有欧洲代表,那时全球前八大钢铁公司全是亚洲的了,在谈判时,新的巨头(印度米塔尔)把下一步的并购目标转向了中国,同时也引起了日本的紧张。自此,地球人都知道,未来的钢铁主战场就将在亚洲国家间展开。这实际上也代表着一场全球性的产能转移,也必然带来原料、资金、企业、品牌的转移,说到底,就是一波财富的大转移。因而,GODVIA落籍于土耳其也是这汹涌的转移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

此时你能想到巧克力与金属之间的联系了吗?

前面说到铜的价格飙升,然而镍(不锈钢原料)也如此。然而,卢比银币正是由25%的镍和75%铜组成的,因而印度爆发了零钱荒,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立马消失殆尽,因为熔掉,卖金属的收益是面额的八倍。此时商店没有银币找零只好用巧克力代替。之所以用巧克力,是因为印度一直是巧克力消费大国,其市场规模折合人民币高达20多亿,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这就是书中有关巧克力与金属的关系了。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由一个单一事件,结合全球同一时间段的整体事件,从而拉出其中微妙的关系,我只从书中冰山一角选取有关于经济的一部分来介绍。书中还有有关于爱马仕与LVMH、与星巴克的不同作风使其的股价在07年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下,一路稳步上升;保时捷与大众的并购大战等多个部分有利于我们专业知识的丰富。

 

第二篇:《对穷人的态度》读书笔记

《对穷人的态度》读书笔记

一个人对待穷人的态度,反映了这个个人的良心。一个国家如何对待自己的穷人,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良心。

有一天放学后,爸爸专心致志的看着《南方周末》这张报纸。爸爸见我回来了,向我推荐了《对穷人的态度》。

文章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乞丐在一户人家门前要饭,被女主人骂了出去。过了两天,这个乞丐就偷了她家的东西,而他此前一直要饭,从未做过小偷。后来他被抓住,他告诉讯问他的警察他是给那女主人气的。还有一件事情:在一个特区,一辆高档小汽车撞翻了一个农妇挑着水果卖的篮子。人虽然没什么,水果却撒了一地。小车上的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从车窗伸出头看了看,见没撞着农妇,开车就要走,农妇不让他走,要他帮他把撒落在地上的水果捡起来,男人便觉得她的这个要求莫名其妙,因急于要走,随手掏出一张票子,扔给了她。但那个农妇并不要他的钱,坚持要他帮她捡水果。僵持中引来了警察。警察一到,没问什么理由就大嗓门对农妇说:“这地方能卖水果吗,还不快走?”说着就把农妇往一边拉,农妇眼里充满了怨恨。

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在许多方面确实有高于别人的能耐,而成为了社会中的富人。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我们却不应该这样对待穷人。我们的社会好不好,让不让人喜欢,取决于对穷人的态度,尤其取决于富人对穷人的态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穷人,之所以穷,并不是因为他不勤劳他不善良;一个人穷,也不代表他人生失败,有时候甚至有些人就是固守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也许就是他不够卑劣不够坏,才不能飞黄腾达;一个人穷,也不代表他不受尊重,很多穷人比富人更加乐施好善,台湾的卖菜的一个妇女因为经常帮助别人甚至入选世界100有影响人物。一些穷人因为各种情况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能有尊严地活着,甚至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们的过错,这是国家的耻辱和牺牲品。

一个国家不能因为你的gdp高而受尊重,一个人也不能因你富有而受尊重。

作为穷人的我们,从来不会妄自菲薄自己,也鄙视那些拿金钱来衡量人的人,包括富人和穷人,经济发达不是我们的梦想,公平、正义、每个人(只要他不反社会反人类)有自己说话、写文章的权利、有投票选择自己好恶东西的权利才是我们期待向往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