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感想

归来池苑皆依旧

——对电影纪录片《圆明园》的感悟

对于《圆明园》的第一感觉,自然是被圆明园的宏伟壮美所折服,只有在地大物博、皇权高度集中的中国,才会建成这样比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还要美丽的宫殿。可是现在,当那些残垣断壁展示着遗留的辉煌,当我们只能在外国博物馆才能看到那些属于中国的文化奇迹时,不禁感到中国文明的失落。

圆明园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园林,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在于它修建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所经历的历史际遇。从纪录片中,可以把这种特殊总结成三个方面: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特殊时代背景中的中西融合因素;所蕴含的沉重历史意义。

1.各种传统文化因素的结合

圆明园作为中国的皇家园林,自然是有极浓的传统本土因素和政治寓意。这是它所承载的文化之根本,同时也呈现出多种本土因素相融合的特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圆明园总体上还是“依山傍水,天地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在圆明园的烫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建筑上来看,圆明园的建筑是皇权和等级的象征,用一些特殊形式(如“万”、“田”字形的房屋),表达类似于“九州清晏”“江山永固”的政治寓意,这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只是不同于故宫以红黄为色调的威严气势和封闭,圆明园是南方建筑的风格,灰白相间的瓦,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情味。还有个例子:在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出现了建筑学中的障景、透视设计,在一面被小屏风遮住了一半的矮墙上,中间有一个大大的菱形窗子,映出了后面的景物,这是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和《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有些相似。可见圆明园建筑艺术的成熟。

2.中西合璧,别有风情

我们经常会看到出现在各种书中的圆明园断壁图中的一个白色石柱,那个就是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在纪录片中也可以看到有一道米白色小型拱门,和17、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门前建筑很相像。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线条的应用不及西方,相对于传统的故宫,圆明园小巧优美的线条美独具特色。这是因为当时西方的一些艺术已经传入中国,并被中国人欣赏,还有西方的设计师参与圆明园的设计。

但是有个问题,圆明园的中西合璧之美,并不能完全代表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它只是是艺术和审美的相通,而不涉及科技和制度文化。恰恰相反,中国正在和世界拉开距离:中西本来就有较大的文化差异(郎世宁的画作被康熙认为没有意境,郎世宁则认为中国人不懂得欣赏光线美带来的真实感),封闭的封建农耕社会更是难以接受科技带来的文明。在开始时提到的郎世宁来中国时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康熙对天文和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群臣的不以为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3.圆明园特殊的历史意义

假如在战争中被抢掠和烧毁的是故宫而不是圆明园,那么完整保留的圆明园现在只是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有着无数的奇珍异宝和文物,是文化、考古、建筑、艺术领域的宝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历史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现代意义,那就是,它所承受的灾难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和抗争史的见证。在其本身的意义之外,它更因为历史原因被重视。圆明园的重建,不仅是国人对待文化的态度,更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代表的不只是一段辉煌文明史的遗迹,更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长鸣警钟,是每个中国人为富国强兵而奋斗的精神激励。如果今天的我们仅把圆明园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考古遗址和旅游胜地,也就失去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对于圆明园独特的意义,就应该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如果昔日的金碧辉煌和珠宝满目已经难以追回,那就让今日的清醒拯救这座蒙尘的园林。

1.圆明园开发现状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开放,但是真正提供给公众的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却很少。

20xx年关于圆明园的新闻和主题旅游项目,除了四兽首,全是关于冬末的冰雪节、春季的踏青和夏季的荷花观赏。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中国有冰雪之城哈尔滨,有踏青圣地雾灵山,荷花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些毫无特色的所谓旅游项目,把圆明园由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变成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公园。试问,这样的做法有何意义?!圆明园真正的意义何在?!

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中国圆明园辉煌于世300年,还有存在于今天的必要吗?

2.圆明园可做的重点项目

圆明园主要开发的方向应该是一些切合其自身特点,同时又有一定现实教育意义的项目,而不仅仅是娱乐活动。

(1)园林艺术的欣赏

圆明园的建筑艺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不仅是因为占地面积和山水景光,更在于它将威仪宏伟的皇家园林与小巧淡雅的南方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还有中国少数民族和欧洲风格的建筑。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精髓和发展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虽然很多屋宇阁楼已经被毁,但是基本的构造还有一些,可以将其旅游项目向这方面靠拢。

(2)历史资料的了解

圆明园是自康熙以后,皇族的主要生活场所,保留着很多关于宫中生活、皇族礼节、满族风俗和朝政事务的遗迹,是了解清朝生活的一扇窗口。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也可以是一座小博物馆,让人们知道一些历史知识。

(3)爱国主义教育

圆明园创建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亦毁于曾经落后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在异国入侵时,中国将士英勇抵抗,但是终究不能抵挡西方的坚船利炮。这段历史是中国人的屈辱,被圆明园的残破永远记录在中国民族的文明史中。

关于圆明园,应该让中国人通过它了解清朝闭关锁国的落后、在列强侵略中受到的屈辱、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的英勇抗争,反省当今的中国的现状,寻找强国之路。这才是圆明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圆明园已经在中华历史中走了300年,以后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了解历史、善待历史,愿我们明日的圆明园——归来池苑皆依旧.

 

第二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近现代史课上,我们集体观看了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为我们再现了一段真实可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仿佛我们穿越了历史,亲眼见证了大清帝国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我们一起为大清的兴盛而自豪骄傲,又一起为其逐渐衰亡悲哀感叹,直到纪录片结束,我的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从中也获得了颇多感悟。

圆明园这个名字最先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使其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从此,清朝皇帝不仅在圆明园内休憩游览,更将他们朝会大臣、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国使节的地点安排于圆明园内。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进行了景观和建筑物的修建,并在其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那些千千万万工匠呕心沥血建造出的精致雄伟的建筑也在转眼间消逝,看到这些镜头,身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之悲愤惋惜!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畅园春见到了自己孙子弘历,弘历伴着飘落下来的红色花瓣舞剑,那场景之美丽用任何华丽的辞藻都不能将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将此时的美景与大火过后圆明园内大片的废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涌上心头。

雨果于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大

清帝国如此轻易地从兴盛转瞬间步入衰亡?是英法联军的惨绝人性?不,那只是我们欺骗自己的借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才是大型帝国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长期的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认为自己的万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毁灭的,却没有发现这个偌大的帝国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而西方国家已经后来居上,危机早就到来了。

所以,历史不需惋惜,但要铭记,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过去已成历史,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憧憬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需要我们对国情的深入了解,要求我们掌握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流。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现阶段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将来打好基础,储备知识。当社会乃至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可以发挥我们的专长,为自己热爱的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