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吾心之美吾者,治我也

真正在人生中玩耍得好的,一定是永远对自己有良好感觉的人,永远自信的人,永远把自己看成有无数用途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是大局已定的人,因而永远在寻找新的机会,永远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创造。你这样做了,

完全有可能你今后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是现在有限的经验和思路不能想象的。 这才是漂亮。

——柯云路

天下有很多好东西,少吃一口就吃得很香,吃饭八分饱,觉得没吃够,下次还想吃。但如果觉得这东西好,硬要多吃一口,吃成十分饱十一分饱,甚至撑得难受,人就吃伤了,甚至厌恶了。感情也一样,不能用过分的要求让对方产生厌恶。不要多一口。而要少一口。

很多东西我们得不到,但很多人都努力想要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况且现在都鼓励去争取,所以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去努力。理想本应当追求,但理想化是不可取的。月亮虽好,但挂在天上,人是得不到的。退一万步,真把月亮捧再怀里,又有什么用?又能干什么?

所以,在很多时候,放弃是最好的选择。这个话题被千千万万次的提起,但似乎并没有放在思想的首位。有人总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放弃是不明智的举动,他们不轻言放弃。但是万能的社会证明,这些不相信放弃论的人在坚持的道路上所下的决心都是咬咬牙下的决心,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决心都不是好决心,都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活得智慧就是随时能清醒地把握自己力量的限度,在“力不从心”的时候清醒,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但梦想是必须的,梦想是人类拥有的一种特质。只有人类才有梦想。若没有了梦想,那么人这一生就没了动力,整日浑浑噩噩。这并不是大多数人眼中贬义的放弃,而是更睿智的“选择”。

梦想需要实现,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实现。也许我们看到过小人得志,但请不要效仿,那毕竟只是一时得志,没有灵气的小人学到的永远只是皮毛,并不是永恒。一棵参天的大树,总要经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才能为人们遮得一席阴凉,这样的树,都是历经风雨日晒、虫蛀鸟啄的年轮圈圈圆圆地堆积起来的;这样的树,都是对自己脚下的泥土有回报的;这样的树,才能写进文人的诗墨客的词。

真正的成功,往往是要走弯路的,世上没有人愿意走弯路,但成功者身后却往往是一条弯弯曲曲、起伏不平的路。这说明捷径是不存在的,靠一时的投机取巧似乎能取得某种“成功”,但如果手段不光明,迟早会受惩罚。这就是命运的“公平”和所谓“上帝之眼”。在人前,我们或多或少有一些隐瞒甚至欺骗,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内疚。但在自己面前,不要隐瞒,不要欺骗,若是在自己面前也这样才能使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不后悔。

一位中国学者提出“魔球”现象,他认为曲别针可以有多到无以计数的用途;曲别针的重量可以做砝码;作为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化学物质产生多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弯成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等各种数字符号;曲别针可以弯成26个字母;金属曲别针还可以导电;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等等。由此联想,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成是一枚曲别针,准确的分析自己的性格、知识、处境、经历、特长及各种社会关系资源,由此了解自己可能的各种用途。曲别

针看似体小而无大用,可是在不同的人眼里,却能充分的发挥出它的力量。由此引申,若也把自己看成有无数用途的话,那就不用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可用之途。所以要善于打开思路,即相信自己有很多用途,相信自己的用途中总有一款能够找到市场,找到交换对象。

切开一个苹果,可以看清里面有几颗种子,埋下一粒种子,谁知道能结出多少个苹果。你的能力为什么就要被别人看的一清二楚,你为什么不能发掘自己的无限潜能呢?

游牧民族的洒脱,并不仅仅是自由就可以诠释的,以麻雀和狼做比较,麻雀被抓住后,就闭上眼睛以绝食绝水相拼,绝不就范,不自由,毋宁死,直至气绝。而狼却不是,它珍视生命也热爱自由。狼被俘之后,不仅不绝食,反而没命地吃、敞开肚皮地吃,吃饱睡足之后,便伺机逃跑,以争取新的生命和自由。两者皆为捍卫自由,结局却大相径庭,任何追求自由的空想者,面对这样的对比,都要羞愧于自己井底之蛙的短浅了罢。

若你是雨林里的树木,与其蜷曲根茎缩在花盆里,倒不如抛弃娇生惯养,成为一棵巨大的榕树,所到之地盘根错节,造一个自己的王国。

若你是草原上的烈马,与其屈身做了牧人的坐骑,倒不如挣脱了缰绳,去疯跑,去撒野,去长啸。

若你是新时代的青年,与其抱怨按部就班的生活,倒不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己的活的精彩,活的自在。

哪里有潇洒,哪里就有无谓,只有无拘无束的人格下面,才会萌生出坚强的意志、勇敢的心。

对自己的赞美,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自我疗伤的一剂良药。活着的曲调,归结起来,是选择、踏实、自信和自由。

这才是漂亮。

 

第二篇:说园读后感

选修课《中国昆曲经典赏析》论文

《说园》读后感

读完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文,我感到首先十分骄傲,骄傲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竟然如此妙趣横生,博大精深。但同时又感到非常痛苦,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建筑已经非常西化了,我们从小在鳞次栉比的单元楼里长大,整日穿梭在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根本没有机会领略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但更加庆幸的是,我能有机会拜读陈从周先生所记述的造园理论,于我来说这可称得上是一次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发现,一种美的熏陶与震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平常几乎不为常人所能接触到,我对于庭院的认识从前只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特别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雅致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但仍然无法想象园如何日涉以成趣。

《说园》一文使得我得以一窥造园艺术的一隅,文中写到上十个进行园林规划师需要讲究的点。首先,设林应当因地制宜,做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而根据园子大小的不同,空间设置的原则也不尽相同,小园要细心雕琢静观,而大园则要考虑动观的安排。其次,园内的设置应当是建筑、山水与花木的有机组合,每一处绿化都要做到能入画,每一处景要根据仰视和俯视角度的不同来布置,照顾到层次的合理。同时,园内的装修、字画和亭榭之额都要多加考量,再予设置。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就是,无论是在字画、戏曲,还是在园林艺术中,中国人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写意。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西方建筑更讲究个体的完美,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雕塑艺术的精练上,西方建筑更加活泼和讲究规则。如果在园内摆上数十种花卉,西方园林更注重花盆摆放所形成的图案,而中国园林则讲究花卉的姿态,这也就是陈先生所说的“我们民族在欣赏艺术上存乎一种特性,花木重姿态,音乐重旋律,书画重笔意。”先生所提的理论另一个我深以为然的一点是,曲中寓直,曲折有度。园中两侧都要有风景,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这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体现,中国人处事一向注重对度的把握,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最好的。在诞生于园林中的昆曲里,也是讲究度的把握,演员所唱的水磨调不好过于婉转,否则就成了炫

技,而不能真切地传达词曲中蕴含的情感。另外还有一个妙处就是中国园林讲究含蓄,“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客反多增趣味”。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偏好,也为中国人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凡事都要隔着一层窗户纸才好,保持这种朦胧的美感。陈先生也强调园林应各具特色,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文章之有“八股”一样,索然无味。由上可见,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文化内核都是相通的。

此文另一个让我击节赞叹的无疑是陈先生清丽的文笔,把如此艰深繁复的造园理论写得引人入胜,深入浅出,可以说陈先生的文笔让我羞愧地觉得我在这里写下的文字是如此地多余。通读全文,仿佛在陈先生的带领下,游览了一座精雕细琢的古典园林。我也似乎领略到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清秀淡雅,观赏到“秋色入林红黯然,月光穿竹翠玲珑”的色彩斑斓,看到了“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的层层叠叠。“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大胆落墨,小心收拾;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如此词文,非古文底蕴不深厚者难为。 领略完陈先生笔下各具特色的园林,将来若我有幸,必将到网师园、沧浪亭、沈园、颐和园、豫园等地一探究竟,置身在杜丽娘和柳梦梅一见钟情的园林中感受风、光、空气的洗礼,置身于一扇虚掩着的园门前,推开吱呀作响的园门,看见的正是满园春色如许,想必又是一番绝好的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