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游颐和园有感

颐和园真无愧于世界上的“物质与文化双遗产”美名!抚今追昔,至今仍能留在我心中的。

今天的天气格外的好,天时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阳光将所有的光芒,一丝不落的透过大气层,撒在金秋的古都-北京.在阳光的照射下,刚刚修复一新的颐和园佛香阁显得更加金壁辉黄,庄严肃穆!

站在昆明湖的东岸向西望去,俨然就是西湖的苏堤,六桥影影绰绰的出没在随风舞动的柳枝之中.后面是玉泉山的宝塔和香山,一片青黛之色.有的深,有的浅,有的浓,有的淡,似是一幅泼墨山水画,浓重而不失淡雅,远远望去叫人心旷神怡,几致物我两忘.妄想着超凡脱俗云顶升仙!

进入新建宫门的第一眼,就是卧在岸边的铜牛.关于铜牛,有人说从上古大禹治水之时,凡治水患成功的地方,都要立铁牛以记之.从牛背上的"金牛铭"中,也可看到乾隆帝的记述.而且古代但凡有津渡之处,必有牛为镇物.例如山西陕西交界处的蒲口渡,旧曾在河的两岸分别出土过两对唐代铁牛.但此说不通之处在于:大禹时期连青铜还上未大量开采冶炼,如何就有了铁牛了呢?可见此为杜撰了!但更可笑的是我们的乾隆帝竟也被蒙骗了,其附庸风雅的程度也可见一斑啦!但铜牛可预知水患的用途确是不假.通过昆明湖而进入城中的水大都在北京城的西北方,而北京的地形就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昆明湖的水,一旦达到铜牛的高度,北京的防汛工作就要进入警戒状态了!

一九OO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英国军队得知颐和园有头金牛,于是派人到园中来取,谁知用刺刀一砍才知道是铜做的,于是败兴而回.其实在中国,金与铜在古代都被称为金.几个英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再加上汉奸又是个二百五,所以,铜牛才能保存至今,设想如果英国兵不用刺刀砍而是直接运走,那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原物了!

铜牛以北,是现金保存最大的观景亭-廓如亭也叫八方亭.它除了大以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内部上方四周有八块匾额,上面是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段落,现在除了用望远镜,大概是无法看清上面的东西了!这也许就是皇家园林的气魄吧!

十七孔桥是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一条玉带.是仿照芦沟桥而建造的,但又与之不同.人都说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但十七孔桥的狮子却是可以数清的.我没数过,但数过的人告诉我有五百多只.(其实是544只,来之前我做过功课的)

没上南湖岛,就沿着东岸向北走去.一路上,秋风怒号之声令人惊心动魄,想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所以没有时间欣赏经过的文昌阁(里面贡的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文昌帝君)和知春亭,因为丝毫感觉不到春的温暖,只有风卷着浪拍打在岸边的石壁上,然后再裂开变成无数个小浪花飞溅出去,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名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路被风吹的七零八落这才到达一处可以避风观景的地方“玉澜堂”。

说起“玉澜堂”我一开始以为是慈禧太后的园居之所,因为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慈禧的小名就叫玉兰呐!没想到是光绪皇帝这个倒霉蛋住的地方。院内除了正房还有的看之外,两侧的厢房里,都用砖墙砌着,到后院的墙也是清代灭亡后,为了大众参观方便,才被拆掉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中南海的瀛台,就是这里软禁过光绪皇帝了。

“宜芸馆”是皇后居住的地方,隆裕太后和珍妃,谨妃都在此居住过。一进门,两边的墙上均有石刻,都是乾隆帝的御笔亲题。我也好书法,看过一些乾隆的字,他的笔法应该是学王羲之,赵孟艴的,端庄清秀,匀称适中,但拍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因为他太爱写字了,以至于传世的书做很多,一多了自然就不值什么了。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字虽不及他,但是少,少自然就值钱了!

穿过“宜芸馆”,往左手边一拐,就直接到达“乐寿堂”了,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园居的地方。院中有一块颐和园有名的“青芝岫”又叫“败家石”。据说是乾隆从半路上捡回来的,明代一位叫米万钟的大臣遗弃的石头。听说当时此石进入院中,由于个头太大,将本已建好的“水木自亲”门又拆了,这才进来。弄的乾隆的母亲-钮钴碌氏很不高兴,让乾隆给扔了。但是费了那么大劲运进来的东西再扔了,太为难乾隆了。于是他向身边的刘庸递了个眼色,刘庸会意,便说此石酷似灵芝,明代的米万钟因不配拥有此石,致使败家。如今此石已到园中,说明它确实是为太后而来。乾隆也在一旁随声附和,亲自为它起名“青芝岫”,并写了几首御制诗来为它正名,现在还留在上面。

“乐寿堂”前,两边各排列着铜制的“梅花鹿”,“仙鹤”和“玉壶春瓶”。听一旁的导游讲,这叫“六合太平”,鹿的谐音是六,鹤的谐音是合,瓶子自然是太平了。还有什么“玉堂富贵”;“探海灯杆”和电话所什么的。 出了“乐寿堂”是一间过院,正对着的是“邀月门”,进了“邀月门”就到了举世闻名的“长廊”。在来游览之前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长廊”有七百多米,二百余间。其上有四座亭子分布其间,它们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和“清遥亭”。沿着“长廊”一路走来,左边是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昆明湖,右边是树木掩映,神秘莫测的万寿山。这时才体会到什么是“仁者乐山,智着乐水,乐山者静,乐水者动”的含义了!

四个亭子的中间,是个小广场。广场的南边有一个三间四柱的牌坊,两面都有匾额。北面是“云辉玉宇”,南面是“星拱瑶枢”。广场的北面是一座门厅,上面有“排云门”三个大字,从这里进去,就可到达“排云殿”和“佛香阁”景区了。我没有进去,而是沿“长廊”继续往前走。当我走到尽头时,一座白色的大石船,赫然出现在我眼前!

其实,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清晏舫”,是一个融汇中西的特色的石舫。整个船体是中式的,而顶部的装饰和船桨叶的模式是来源于西方。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了唐代,魏征引用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里的“夫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之句,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要以民为本。而今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概也是由此而来吧!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向前发展。而乾隆却将其形而下的建成一座石舫,好象大清的江山坚如磐石,无覆

舟之忧,岂不愚蠢可笑。看来也是“盛名之下,难符其实”呀!到了石舫,也就意味着“长廊”的终结,如同大清的江山一般,虽曾盛极一时,但经过两百余年的专制统治,终归是要走到尽头的。

一过石舫,就要开始攀登万寿山了。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到达“画中游”,你就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身心也为之一振。南胡岛,十七孔桥和西堤杨柳,都仿佛在被秋日的阳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粘贴着,只有穿梭的游人,如同一个个小黑点,在上面不停的游移。再望得远些,就能看见中央电视塔,中关村的楼群和香山的“香炉峰”等地标建筑。此时不需要任何讲解,只须用心体会这美丽的风景,大概就能明白,什么才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吧! 太阳已渐渐西垂,正在把它最灿烂的一面展现出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触发了我的灵感。其实,夕阳的美丽不也正是在此时才能令人感慨吗?李商隐只不过是太悲观了,如果他能乐观的面对人生,就像“五柳先生”一样,那一定是“山气日佳夕,飞鸟相与还”才对呀! 拾级而上,到达万寿山的最顶峰“智慧海”。智慧海语出佛教的《无量寿经》中的“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一句。其实,最大的智慧都来自与最朴素的生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而今,太需要一位古圣先贤出世来治理一下我们现在的浮华社会了!子曰:“五百年待有才人出”,现在多少个五百年都过去啦?唉,斯人已去,来者之可追哉?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山路也渐渐地昏黑了。沿着山路走下来,就到了有颐和园的“园中园”之称的“谐趣园”。“一亭一迳,足谐其趣”就是这儿的来历。其实是仿照苏州无锡的“寄畅园”而建造的。里面最值得一提的是“知鱼桥”,由于建园的需要,而建造的一座小石桥,也被乾隆附庸了一把。战国时,庄子和惠施关于鱼的论战,也被搬到了这里,而且还真养了鱼!。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哲学命题,是形而上的一种精神领域的答辩!只有像乾隆这样的人才会真的建一座桥来昭示他的功绩,这从他的儿子嘉庆为他立的“十全老人碑”就能看出!据说他一生作的诗有一万多首,是《全唐诗》所有诗人所作诗篇的总合,但是没有一首诗像《全唐诗》那样广为流传这也就不难弄清:六下江南;扩建圆明园和编纂《四库全书》了!

出“谐趣园”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我沿着路标的指引来到了东宫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几个打着旗子的导游正在“仁寿殿”前铜龙凤那儿,讲着什么“龙在下,凤在上”之类的话。但是最能引我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摆放在院子中央的;一只大大的;青铜制成的麒麟!它是原“长春园”二宫门前一对青铜麒麟中的一只,另一只在火烧圆明园时,被英法联军掠走,不知去向,于是就将这一只移放到这里。在颐和园东宫门的庭院里,有许多是圆明园里的遗物,因园子被毁而迁到这里。所以我认为,颐和园的东宫门也相当于圆明园的翻版。毕竟,这座园林也是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大肆劫夺和破坏过的呀!

走出园门时,看着门前的一对青铜狮子,威严中带有几分无奈。再看看正门上的“颐和园”三字匾额,又回想了一下今天的游园过程,记起了溥杰的一首诗:

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防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

岚光迭翠微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合壁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

“颐和园”三个字,是不是光绪的手笔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历史上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今天的游览,只不过是颐和园的一小部分,而“她”还有更多的故事想对我们诉说!“她”无愧于“世界的遗产”;“人类的遗产”。

?

 

第二篇:颐和园游后感

颐和园游后感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首先从东宫门景区开始,东宫门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往北走进入乐寿堂,这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接下来,来到昆明湖北面的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xx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通过长廊来到了排云殿前,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之后上到佛香阁上,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它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雄踞于万寿山上,巍峨壮观。在万寿山顶最高处有一座宗教建筑叫智慧海。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万寿山南面是宽广的昆明湖,它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

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在湖上坐落者十七孔桥,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从万寿山下来往西走,就是石舫了。 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的建筑。舫,作为建筑形式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在私家园林中,不可能围进自然湖泊,只是开挖有限面积的水池构成水景,并用条石搁架小桥,要在池内泛舟就施展不开,因此构筑临水的船形厅堂来弥补这一缺憾。全在水中的船形建筑称为“不系舟”、“石舫”。颐和园的石舫长36米,舱楼仿造外国游艇,就形式和长度而言,在同类园林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而从西堤上东望昆明湖波光粼粼,西眺玉泉近若咫尺,北望万寿山雄浑壮观,南望湖岸绿柳飞扬。其上六桥点缀南北,景明楼仿岳阳楼而建,可远望,亦可望远。由于时间的关系,偶尔来游的游人足迹罕至此地,着实遗憾。

而后山后湖景区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蜿蜓于万寿山后山脚下的后溪河自然朴素饶有江南的景趣,这里最著名的建筑是仿照江南水乡的水街兴建的买卖街。买卖街,俗名苏州街,位于万寿山后山四大部洲中轴线下,后溪河的中心部位,以一座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非常有趣。 最后以毛泽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作的来诗结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