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10: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拿书本上的知识练练手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从实践中得真知

实践出真知。动手实践是对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并产生促进强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孩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会深化自己的知识,更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子现场】

案例1:

张洁的爸爸交给张洁一个任务:亲自实践一下,看一张纸到底可以对折几次?张洁的第一反应是无数次。爸爸说在理论上确实是无数次,但实际上是不会超过8次的,张洁不信,爸爸让她试试。

爸爸为张洁拿出了一张纸,她不断地对折,到了7次的时候就已经不能对折了。她认为爸爸给她的纸太小了,于是拿了张大点的纸对折。可还是最多对折到7次。

她还是不甘心,她觉得如果纸张薄点可能还可以多对折几次,没想到,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最高超的折纸技巧,最终还是完成了8次,要想超过8次是不可能的。 张洁在这次动手实践中,懂得了原来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自实践是有区别的。通过爸爸的引导,她喜欢上了动手实践,在动手的同时还锻炼了她的思维。 案例2:

妞妞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将近40岁时才有了她,因此对她很疼爱,不仅生活中对她呵护备至,而且学习上的事情也经常为之代劳。小时候,妈妈一般都不让孩子自己思考,而是自己将孩子作业的答案写出来,然后再让孩子抄写到作业本上。她认为这是为孩子好。 这天,妞妞在学校里学习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老师要求学生每个人回家后,都要通过剪纸的方式来真正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回家后,妞妞兴冲冲地拿出纸和剪刀,要剪“轴对称”的“蝴蝶”图案和中心对称的“圆”图案。妈妈看见孩子拿着剪刀,怕伤到孩子自己,尽管孩子一直要求自己剪,可妈妈还是从孩子手中夺去了剪刀。妞妞觉得很无奈,妈妈根本就不给自己亲自动手的机会。

【专家剖析】

教育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它更需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亲身体验后的记忆更为强烈,感受也更深刻,所以实践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孩子亲身体验了,才会得出自己的体会,从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父母都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书本知识,更好地应对考试。孩子的被剥夺了童年的快乐,每天面对的都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而缺乏生动和灵活的实践活动。

喜欢动手、乐于实践是孩子的天性,不少父母喜欢孩子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不喜欢孩子动手实践,一是害怕他们受到伤害或是破坏家庭的整洁,更重要的是由于学校和社会一再强调孩子的分数,一直以来都是“重知识,轻动手操作”,使父母也产生了教育的认识误区。 教育家洛克强调,儿童学习中的两个习惯:热爱求知,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这也说明了让孩子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实际动手能力,让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孩子通过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在验证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孩子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父母的支持。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始于父母放手。现在的孩子视野开阔,可塑性很强,父母应站在从旁协助的立场上,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思考、尝试、寻求最后的答案。

孩子在自己动手时,身体、智力等各种素质都会得到足够发展,在活动中,孩子会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会因为成功产生自信,并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参加实践,有助于启发孩子的思想,激活孩子的思维及创造力、想象力。孩子自己实践得来的经验,比通过父母和老师传授的更为直观,也更受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方法一: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

很多父母总是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明智的父母不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发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孩子所欠缺的。

爱迪生小时候成绩特别差,被老师讥笑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亲并不这样认为,也没有因此对孩子失去信心,在母亲的精心引导和教育下,爱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室,每天动手做各种科学实验,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也曾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老师认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相对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现代社会,是讲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列为重要的教子课题。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天才。 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对此冷嘲热讽,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独到之处。他对小海明威的教育既严格又灵活,他会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事事依赖别人,会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为。

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的时候,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别老是跟着我,自己玩去吧!”说着,就给小海明威一根鱼竿,鼓励他说:“你能行,自己去吧。”后来,父亲又给他一枝猎枪。小海明威在父亲的指点和鼓励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

最终,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长大,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多部杰出的作品。

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大事业。

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资本。所以,空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将知识具体为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这样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准确,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因此,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格外关键。当孩子信心不足时,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信任,告诉孩子:“你能行。”

方法三: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孩子如果对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赖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动手做的事情也推脱给父母,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惰性,难以自觉地动手实践,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动手。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王伟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论,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来做。

一天,王伟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拿来问他,他只是给孩子说了三句话:“一是老师是怎么说的就怎么看,二是定义定理怎么讲的就怎么做,三是例题怎么运算的就怎么办。” 王伟开始不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诉孩子:“告诉你方法,比告诉你一百个答案都重要。如果只是告诉你答案,下次你还是不会,因为你从此对爸爸就有了依赖。”王伟听懂了爸爸的话,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把难题解决了。

王伟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几句话就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鉴的。减少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的依赖,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亲自动手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在父母的放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优秀孩子。

 

第二篇: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