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xx年到台湾。重要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等,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实秋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2、《雅舍小品》初版于19xx年,收小品散文34篇。续集于19xx年出版,收作品32篇;三集于19xx年出版,收作品37篇;四集于19xx年出版,收作品40篇.四集合订本亦于19xx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

馆印行.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

内容大要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3、检查预习时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惟妙惟肖 有板有眼 勃我大怒 按捺不住

眉飞色舞 抑扬顿挫 朴拙 突兀矫健

二、初读印象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书呆气:①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②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糊涂:①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②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

3、讲授课文。

(1)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这位国文老师在作者心中的总印象。

参考答案:印象最深 使“我”受益最多

(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倒数第二自然段):

参考答案见板书。

(3)思考:作者在文中描述这位老师时,怀着的是一种什么感情?(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从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参考答案:怅惘敬慕。

(4)完成课后“思考·讨论”第四题:

文中除第2自然段和末段提及“徐老虎”外,其余的地方既不用这绰号,也不直呼其名“徐镜澄”,而是一律以“先生”、“老先生”、“徐先生”、“徐老先生”称之。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末段虽然也提及“徐老虎”这一绰号,但他所表达的感情跟第2自然段称“徐老虎”一样吗? 参考答案:

不称绰号,不直呼其名,而以“先生”称之,这反映出作者对他的尊敬之情。

第二自然段给徐先生上绰号,那是少年时的不懂事。

末段再以“徐老虎”称之,那是一种怀念,表达出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构:

全文共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开头很简洁,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描写细腻,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梁实秋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徐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作者连用四个小节写了徐先生的“骂人”。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在总写徐先生的骂人习惯之后,作者重点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起因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在徐老师作文题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询问“题目怎么讲”,于是徐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我”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分辩了几句”。于是,老先生把所有的怒火都泼到“我”的头上,“我”被“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我”终身难忘的“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为这个机缘,使徐老师认识了“我”,从而也就使“我”成了从徐老师处“得益最多的学生”。

这一段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趣,好玩,甚至是可爱。作者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不敬的描写中饱含的却是深深的爱意。

第三段(7——11小节)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

第7小节是这一段的总领,“居然”表达了“我”的意想不到。“受益最多”既照应文章开头,又统领下文。

第8小节主要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这表明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

第9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

第10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改作文。作者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徐先生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我”后来所写的文章能够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

这里又一次照应了开头。

第11小节主要介绍了徐先生给学生所讲的作文技巧。小到用字的技巧,说理的技巧,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徐先生都一一传授,使“我”“至今受用”。

从这一段的描述看,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第四段(第12小节)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梁实秋的散文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文中描写人物的“先抑后扬”的写法。

1、作者在描写徐先生的外貌和行为时,几乎全是用贬义的笔墨,你认为这样有损徐先生的形象吗?为什么?

这种笔墨不但无损先生的形象,反而能把徐先生写得更形象饱满和真实动人。

2、从全文来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使用这种写法可达到什么效果?

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利于在文中兴起感情的波澜,使所要“扬”的方面更加突出。

3、学习课文作者的写法,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一个人。

板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相貌

行为 不修边幅

印象最深 发怒 凶、开口就骂人 怅 惘

使“我”受益最多 选辑教材 思想开通 敬 慕

讲课:介绍作者

朗诵课文 教学认真投入

批改作文 语文功底深厚

4、 理解文中对老师的那种深厚独特的感情.

独特的教学方法.

首先,徐老先生选辑教材方法独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在这种背景下,徐先生新旧兼手收的教材,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懂得课本里的内容,教师应该多涉猎一些图书,把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扩充更多的知识.从而指导学生去喜欢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其次,徐先生善于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息壤.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足见诵读在学习中的功效.诵读是积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诵读是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诵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许多感悟. 另外徐先生修改作文,大刀阔斧,毫不吝啬.我曾经批改过许多学生不计其数的作文,徐老先生的删削功夫我市布具备的.我总是认为,内容具体,字数较多就是好作文.殊不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作文出现废话连篇的现象.

最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徐老先生的作文教法,他的作文法简洁明了,简单实用.\’该转的地方转;该接的地方接\’.\’文章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重视教的方法,更重视学的方法.

正是因为徐老先生的个人素质修养,使梁实秋受益匪浅.

写作特点:

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6,讨论:怎样的老师才是让学生难忘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国文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