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wsl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编者:2014届高一语文备课组   王书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②、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抓住语言体味意境的鉴赏能力;

②、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进入意境。

诗,融入了天地万物的灵性,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承了人类的文明,记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本单元里,我们将要在浓浓的叙事中感受到弃妇的怨愤,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体验了士兵的思乡之情,在真挚的抒情中聆听屈原的爱国诉说,在曲折的故事中仰望刘兰芝凄美的爱情!这节课,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徜徉于诗歌的王国,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

二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1、历史故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五柳先生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2、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

     3、检测学生对陶渊明作品的掌握情况。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一生历程为三阶段:贫穷(早年“大济苍生”)→出仕(中年“误入歧途”)→隐居(晚年“归隐田园”)。信奉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4、诗文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

   三 、整体感知,鉴赏内容。

(一)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归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二)诵读感知

1、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学生读;

2、听录音,感受名家诵读;

3、同学们齐读。

(三)学习词语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地上 升。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yìn:遮盖。罗:陈列

尘网:尘世的罗网

虚室:空荡荡的陋室

樊笼:比喻牢狱般的官场生活

“颠”通“巅”,物体顶部。

明确:按“归隐的原因——归去的田园生活 ——归去的心态”来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守拙归田园”.写归园田前的情况.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写归园田后的生活情况,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第三层最后两句.这是对全诗的总结.

(四)理解内容:

快速诵读第一层,回答下列问题.(理解“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1)“误落尘网中”,为什么要用“误落”不用“跌落”?说说作者对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误”包含了无限的辛酸和无奈.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

(2)作者用“羁鸟”和“池鱼”为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

第二层:理解“归去如何?”

这八句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 (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明确:a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b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阅读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答:景物描写 ,白描手法粗笔勾勒不事雕饰。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画出了清淡素雅、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营造出优美、宁静、和谐的意境。(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顺序?答:远→近→远→近。

(3)如果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两句去掉,你们觉得妥当不?为什么?      

答:不妥,前面的诗句属于近景描写,如果把这两句删掉,则文意显得意境太清静,没有生机活力,也不会是作者追求的充满生气的田园生活. 

(4)作者这样描写的田园生活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略)

(5)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6)“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能够反映诗人怎样的情绪?

明确:自由安逸喜悦    热爱田园生活

第三层:(理解“归去如何?”)

 “樊笼”喻指官场仕途生活。表达了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的愉快心情。

第三层最后两句在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最后两句,用一个比喻,一方面表示了对做官的反悔,一方面表达出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卒章显志,紧扣主题,照应开头。

(五)结构总结

归园田居

    (前六句)  (中十二句)  (后两句)

    误落尘网→     景物优美→     村居闲适

    渴归自然       心旷神怡       复返自然

归纳这首诗歌主题?

——诗歌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重归田园时的自由生活,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愉快的心情。在诗人的笔下,田园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显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清高正气、固守纯真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孤傲自持、恬淡超逸。

(六)翻译全诗。(内容略)

(七)练习背诵: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四、学习写法,鉴赏技巧。

一是粗笔勾勒不事修饰白描手法的运用。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巧用借喻,生动形象,不露声色,自然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语言平淡自然,明白如话。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课堂巩固,反馈练习。

阅读《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 ,回答问题。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气质

B.方宅十余亩      方:方圆、面积(方:四周)

C.一去三十年      去:离开

D.榆柳荫后檐      荫:遮蔽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

B.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3.对下列加粗字的含义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误落尘网中  ②狗吠深巷中  ③久在樊笼里  ④依依墟里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①②都是方位名词,内、里;③是名词,里面;④与“墟”组成双音词,墟里,村落。)

4.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四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误入尘网的懊悔。

B.诗的五六句总领第二层,概括出对旧林故渊的思恋。

C.诗的七至十八句随意拈取隐居田园的典型环境以突出自然。(“随意拈取”说法不妥)

D.诗的末两句呼应开头,抒发了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5.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

6.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d辨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五、布置作业:

默写《归园田居》。

完成创新设计阅读与鉴赏8、9、14、15题。

 

第二篇:《归园田居》注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鉴赏

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

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简析】

本篇写诗人离开仕途,归隐田园的简朴生活,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归田后的喜悦安适的心情。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人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如诗中我们所感触到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将这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便又构成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图景,并从这图景中体会到诗人那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 全诗语言平易朴实,多用偶句,对仗工整,琅琅成诵,富有音乐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