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仁读后感

亲仁读后感: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认为,“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党,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中国古人说:“天地君亲师。”这是因为人伦大道,必靠师而传承,无师则人道衰,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友以辅仁,亲近良师益友,才能学有所成。人应当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但首先是亲近有仁德之人。它告诫我们,人的内在一定要有道德作为基础,用圣贤人的这些智慧,来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思想及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在种种诱惑面前能把持住而不受干扰。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熏习的话,在当今社会,一不小心把持不住,

就有可能陷进去而自己都不晓得。尤其是沾染上赌博、色情等一些不良的习气,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危害相当之大。所以,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圣人毕竟很少,但是我们还应该努力处处韬光养晦,处处给人家余地,虽然不可以变成圣人,但至少可以变成一个时时能替别人设想的人。时时刻刻,记住圣贤的教诲,不可以松懈,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向更园满的境界发展。当我们不亲近那些仁者,那么身边就会多一些小人,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由平静变得浮躁。

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仁德的人呢?

首先,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者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乌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李玉良身体力行,拿出400多万先后救助300多名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这些学生来自单亲或者特别贫困上不起学的家庭。除此之外,还经常救助一些大病患者,白血病等重大疾病以及贫困牧民,孤寡老人等。而且在集团各单位进行了捐款等,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互帮互助,在乌兰的大家庭里,做和谐的一家人。

第二,这个人应该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你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和道德,这是不行的。由此,乌兰集团五条规定, 规范员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这样还不够,同时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中的和谐、平稳、雍容这样一种境界,不能走极端。

 

第二篇:《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课程名称: 清代帝王评说

学 院 应用数学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信安一班

学 号 3110008380 姓 名 梁 航 联系方式 158xxxxxxxx 任课教师 田 渝

20xx年 4月 15日

《圣祖仁皇帝本纪》读后感

纵观大清十二帝,康熙算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了。曾有人这样评价清康熙帝:“秦王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伟略,无人能及”。

康熙8岁登基,和顺治一样,都是儿童皇帝。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自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尽管康熙年纪轻轻,但他很早就表现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决断力。这一点,可以从他智擒权臣鳌拜一事中看出。康熙14岁亲自执政后,鳌拜仍专横地把持朝政,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于是康熙暗地里挑选了一群体壮力大的年轻侍卫,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并且让鳌拜误认为自己年少好玩,放松戒备。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将专横跋扈的鳌拜擒获处死。

康熙执政期间,他的功绩远远不止制服鳌拜那么简单。1673年,他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84年统一台湾,四年后,又用9年时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此战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国东北与远离后方的俄罗斯数百哥萨克作战,然而久战不下,最后以围困战术迫使沙皇同意和谈),收复了雅克萨城(现俄罗斯联邦斯科沃罗丁诺)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西藏、哈萨克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据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康熙就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他对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无一不懂。有一次,他 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因此,他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请他审阅和指正。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教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

我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重视的是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而对科学人才却不甚重用。像康熙这用重视科技贤才的屈指可数。这也为清朝早期的强盛奠定了精神条件。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康熙成功地绊倒了专横的辅政王大臣鳌拜,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善于任用贤能,建立起自身的智库。同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物质基础。

不得不承认,康熙帝的确是一位内外兼修,与时俱进,深谋远虑之人。而且是一位具有雄韬伟略的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