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会伤人》读后有感

《学校会伤人》读后有感

《学校会伤人》序的作者沙拉.劳伦斯-莱特福特就很明确地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人的伤害“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并且这种暴力的伤害范围非常广泛。“这种学校带来的伤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常常也不能幸免,毕竟绝大多数的教师之所以从事这份工作,是因为他们内心渴望帮助青年人的成长,而不是抑制成长。”读到这段话我深表赞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学生成长,帮助教师提升。但是现在很多上级部门的规定都是有待于商榷的,比如与教师直接相关的备课,如何有效备课应该是我们的一个重点改革方向,现在很多地方一味要求手写备课即可,可知道抹杀了多少老师宝贵的时间。

学校教育的伤害最为特出的表现,就在于教育改革的话语中根本没有类似“快乐”“满足”之类的讨论空间,我们充斥的只是“标准”“纪律”“军事化”“精致化”之类的言辞与意识,进而通过这样的意识和举措将每一个人都驱赶到“没有批判意识”“不假思索”的狂热和焦虑的境地。特别是小学教育,我们要教给孩子怎样的知识,怎样的技能。小学阶段是否一定要死记硬背哪些大人都不甚明白的古诗警句,散文诗歌?我想更重要的是交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学校何以做到不伤人、少伤人?恐怕首先是要弄明白怎样的怎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弄明白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国外教育改革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教育批评家乔治?丹尼森曾这样表述,如果观察孩子们如何学习阅读,就会发现“学习的经历就是一种整体性发展的经历。孩子们感知他自己力量的统一,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父母、朋友、老师以及他一些不甚为我们注意的人们,为他塑造了他未来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中感知到自己力量的充沛与真实。任何缺乏这种整体性发展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学习”。

 

第二篇:对分层教学弊端的一些思考读《学校会伤人》有感

对分层教学弊端的思考——读《学校会伤人》有感

六十六中学 周春梅

这一周,每天都抽出时间,认真的读了美国教育咨询专家柯尔斯滕.奥尔森的《学校会伤人》,这本著作并不是枯燥的讲述某些教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学生的访谈案例,讲述学校对于学习个体——学生造成的某些伤害,而这些伤害足以影响学生的整个人生。一边读着这些学生的在校经历,一边暗自回忆自己过往十年教学生涯中的行为,很多竟能对号入座,不免让自己深觉不安。

漂亮女生夏洛特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认为她有“诵读困难”的问题,为了帮助她,把他放进支援中心,安排特殊教育老师对中心的学生提供特殊学术干预活动。但这却让夏洛特觉得是“羞辱”,让她沮丧和泄气,成为她挥之不去的噩梦。另外接受访谈的德尔玛、阿德里安和马科斯也有类似的学习经历,他们在每天的学校学习中不断失落和受伤,并带来终身性的后果。 这也让我想到了当下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保持不同的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但是,人的心理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坚强乐观,有些则脆弱自卑。对学生分层次,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可同时也是对落后学生的伤害。简单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层,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对于老师以及权威人物有着一种长期的、习惯性的愤怒,这应该也是很多我们认为的差生总是挑战学校的制度,使学校管理出现困难的原因之一吧。在这样的分层背景下,很多学生会相信自己不聪明,不能很好的学习,相信自己在智力或认知方

面不如别人,觉得自己只是中等而已,感觉自己不断在变得渺小。在学校里经历了羞辱,这种痛苦和焦灼的记忆产生了广泛的焦虑感,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于优生而言,可能会助长他们的自大骄傲的习气,还会使学生的隔阂加深。我曾在重点班上课时提到普通班同学的学习,而我们的“优等生”竟嗤之以鼻,让我措手不及。

分层教学的弊端固然存在,但这一模式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适,多给低层次的学生鼓励,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避免出现“差生”这样的字眼,在学生参与的公开场合绝不能把低层次班级和高层次班级进行比较。对于低层次班级,最好实行小班制,让班主任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对不良情性绪进行干预,引导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教育者也必须明确知道,学校中的分隔、误解或在智力上的否定,这些情感和精神上的体验是影响重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皮格马利翁的眼神,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避免学校对学生造成终身的伤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