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 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xx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所以此片意义非凡。《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赵德行钟情于她。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赵是一个

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敦煌》全文以主人公赵行德的瞌睡误考为开端,走访西夏等地为经过,最后在战乱中藏经书为结尾。实则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升华过程。行德误考邂逅西夏女其实就是一个契机,所以是赵萌生去西夏学习西夏文化的这么一个想法。当时的西夏就是我们历史书上讲述李元昊统治时期。随后赵在沙漠中被西夏兵捉去当了汉人兵团的士兵,后来跟汉人军团的头王礼成为生死兄弟。就是这些遭遇使得行德成长了,思想得到一定升华。所以当发现了西域公主时,他就莫名的解救了这个孤独的人。而后他去了西夏学习西夏文字,到底是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他忘记了自己对公主的承诺。他没在一年后回到那里。而被托付照顾公主的王礼对公主早有非分之想并萌生了爱意。却又被西夏王发现了这位美人的存在并强占了。当行德再次邂逅公主,在亲眼见到公主从城楼上一跃而下。心里百转千回,甚是感慨。当然电影美化并夸张描绘了这一段。李元昊逼迫公主成婚。就在大婚的时候,公主谋杀李元昊失败,毅然从城墙上跳下来。那一幕尤其让人感到凄美,赵行德就在城下,看着自己的爱人飘落,痛苦至极。其实行德对公主并

不是那么重视的。对公主的死他当时甚至还有点自我安慰。哦!这女人还是爱我的。她用死来证明了一点。但当尉迟嘲讽西域女子都是妓女,没有贞操观念的时候,他才愤然发现那个女人证明的不仅仅是对他的爱还有高贵和尊严。而王礼对公主的也不是爱,那仅仅是种占有欲望吧。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能得到,最后还被逼死了。所以他才对元昊特别憎恨。公主的死使得王礼的憎恨得到了一个发泄口,就在李元昊进入敦煌城纳降的时候,西夏汉军军团在王礼的策动下反叛,想要杀了李元昊。然而李元昊逃脱了,进一步就是大量军队的报复。敦煌城的灭顶之灾就到了。老百姓都逃了,保护经书的官员自杀了,赵行德其实在当时很迷茫也很彷徨,是那些愿与经卷同死的三个僧人感动并震撼了他,“已经读过的经卷,寥寥无几,而尚未读过的经卷却浩如烟海。吾等有心读经,故而立志留守。” 正是这一番话使行德感到羞愧难当,脸上渗出细微的汗珠。曾几何时,自己不也暗自立下过同样的誓言吗?在王礼的策应下带领经书院的人员用骆驼把经书和画卷等重要经典带到了敦煌,即现在的莫高窟。就在这里,两个场景发生了,一个是王礼带领军队迎击李元昊的军队,一个是赵行德一群人传递经书。王礼身经百战,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知道自己顶多久一点,赵就有更多的机会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看着王礼战死在沙场,真正的沙场,沙漠中,我很感动。他知道自己会死,但还是直面并勇敢承当赢得时间的重任。赵和保护经书的人们也完成了任务,最后只留下赵一个人活下来,因为贪婪的商队领头尉迟想得到公主送给行德的美玉,伺机要杀掉赵行德。这就回到了我那个深刻的电

影影像, 两个男的厮杀,在沙漠里滚着,突然马队奔驰过来,过了一下,那个年轻的男主角活了下来,坏人被踩死了,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男主角匍匐到池边,双手捧着水,发现水池里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顽强地在沙漠中活了下来。

其实敦煌的意义远不止赵行德,王礼他们的事迹,而更加深远的就是文化的传递,中华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里就有很多经典藏在世界各国,其中除了中国本土外,日本就是最多。为什么日本要在中日建交20年的时候拍敦煌,因为日本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做得很好。他们爱惜汉字和中国经典胜于生命。我虽然对日本人有成见,但觉得日本人在这方面的作为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日本人的历史是不断吸取别国的文化,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清----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认同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母体的子系。而赵行德手上的小鱼不正代表这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此乃电影敦煌的经典一幕。

总之,敦煌,中华文化瑰宝,还需要更多华夏儿女去重视去保护,需要全人类来保护。愿大家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加油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守护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加油!!

 

第二篇:观《敦煌》有感

观《敦煌》有感

也许,你知道敦煌,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关于敦煌的历史;也许,你去过敦煌,却不知道现在的敦煌是以前的敦煌;也许,你欣赏过敦煌壁画,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壁画背后的故事。

敦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称,有名的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敦煌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的所在地。谁也想不到,现在著名的历史名城,历经沧桑,步履满跚地走了五千年的艰苦历程,才有现在辉煌的古城。敦煌有着多元文化的名城,谁又知道,在清朝时受到了严重创伤! 《敦煌》纪录片记录了敦煌在清朝时被侵袭的的整个过程,讲述了莫高窟的起起伏伏。这个悠久历史孕育的古城敦煌处于中国的偏远之处,在历史上一直不怎么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在清朝时,更是受到了重大伤害!

莫高窟是敦煌乃至全国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又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蕴藏着大量的佛经、精美的壁画和壁画的石窟,却被外来者匈牙利人斯坦因公布天下,于是招来了大量的“盗贼”,差点把石窟里的宝物一抢而空。清朝人不重视的文书,却在外来人的面前如此宝贵。于是,在外来人把清朝政府及官员视为一文不值的经文展现出来时,清朝统治者这时才知道什么叫“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后悔”!

当看到外来者把石窟里的佛经及其他文书一车车的运出石窟、运往国外,心不由得痛不欲哭!这是中国历经千年才得以保存的东西啊!怎么可以就这样随随便便地拿走了呢?如果前人知道这一幕,一定捶胸顿足,后悔把文书存放此处。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外来者是因为喜欢这些文书才盗走的。喜欢一样东西,就是想法设法的去珍惜。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在想法设法的保留这些文书,却在权势下无能为力。我们在心痛的同时,也为这些爱国学者惋惜。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把这些文书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因为在中国,在清朝,我们无法想像这些文书是否会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个有着“东方卢浮宫”的莫高窟,蕴含着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可是,当这个纪录片拍摄时,却要前往英国、法国等外国博物馆得到允许才能查证相关资料和进行拍摄。这是中国的耻辱!无法抹去的伤痕!这个疼痛,我们会一直记得。 纪录片的第一章以“探险者来了”命名,就表明了这将是一部中国人的伤心

史。探险者,斯坦因,这个开启了这段掠夺的外来者,穿越了重重困难才来到了敦煌,并唤醒了这座沉睡了千年的藏经洞。

王圆箓,这个守护着莫高窟的穷道士。也许,没有他的引导,斯坦因不一定能盗走这么多的文书。但是,我们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卸到这个穷道士身上。我们不能忽略,在清朝,莫高窟并没有受到重视。于是,王圆箓守着这个石窟是不能吃饱穿暖的。在利益面前,没有几个人能抵挡得了。更何况是一个穷道士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