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观后感

行尸走肉观后感

——大众心理分析

摘要:《行尸走肉》这部冗长的美剧,在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是对现代文化审美的一种反应,透过剧情表现出,人类的一种生存的危机,人与人的互相猜疑和面对行尸的威胁,人们时时处在危机当中。同时小团体之间的团结共同面对危机,无疑也是当今现代生活的一种体现僵尸形象的核心矛盾, 在于其肉体和灵魂的分离, 所谓人性 的属性, 在僵尸身上遭遇了空前的挑战"特别是当人们看到亲人朋友外形的僵尸, 如何面对他们便成了永远值得讨论的话题"当代僵尸形象是随着美式B 级片粉墨登场的, 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种特定形象己经成为流行文化符号"

关键词:行尸走肉 危机 人性 现代生活

这部美剧毫无疑问最大的亮点就是与行尸之间的战斗,故事是设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末日般的背景中,在这样的背景中,每个有幸存活下来的人,时刻都在遭受着死亡的威胁,而这个片子的重点在于,人在面对死亡,存活,或者生不如死,抑或者麻木的和别人一样毫无思想的活着,这些选择时的态度,有的人选择自杀逃避,有的人选择牺牲自己去存活别人,有的人选择杀掉别人来让自己更好的活,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在面对这个社会时所做的选择,只不过这个故事把背景描写的很极端,但它也是真实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当然,片中的景象很难让人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活着的人时刻

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对于这个问题,片中的主角们给出了各种答案。首先,片中主要描写的这个活下来的群体的构成,类似于一个小家庭,从小孩和年轻夫妇,到未婚男女,到中年人,老年人,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还有各种不同的小家庭(有温馨的,有家暴的,有外遇的),每个人的年龄不一样,对死亡的看法也不一样。对于夫妻来说,他们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要活下去;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活着是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即便这个世界很丑恶);对于有的可以自卫的人来说,他们活着是为了保护别人;但也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即便牺牲别人的生命;自私的人对自己所爱的人却是无私的,这种种矛盾,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小环境中,集中体现了各种人性的善恶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个女人的回答,她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也许只是因为我不得不活着。这样的答案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是很真是的映照。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在不停的追赶,然而大部分人的脚步是跟不上这样的快节奏,因此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浮躁、欺骗、自私等人性丑陋的一面表现的更加突出,而善良、真诚、勤劳等人性美的一面极大的削弱。也就丢失了很多人原本具有的一些美好品性,这个片子描写的是世界的丑恶,但亮点在于丑恶的世界中还存在人性的温暖。

《行尸走肉》是一部在北美地区很受欢迎的连环漫画,最早出版于20xx年。很多人玩过游戏《生化危机》,看过电影《生化危机》对 美式僵尸一点都不陌生。漫画有漫画的特点,电视剧有电视剧的特点。漫画改编成电视剧后,人物性格要复杂得多——在《僵尸危机》中没

有谁能笑得出来。这些角色在铺天盖地的“活死人海洋”中感到绝望。要想活下去,唯有战胜恐惧,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重新安家。这不由得 让人想象到加入了僵尸的英国科幻电视真人秀《幸存者》。这个故事中的僵尸是既传统又现代型的僵尸——他们拖着蹒跚的步子,歪着头,发臭的身体还有发出低沉的呻吟,而不是电影《28天之后》中塑造的疾如闪电的怪物。按照AMC的一贯特点,对抗僵尸只是这部电视剧中的一部分情节,大多数情况活着的人要面对生存条件恶化、相互欺骗背叛、饥饿、疲劳、心灵空虚还有死亡的威胁等一大堆麻烦。当团体利益与个人安全发生抵触时,剧中人会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也是本剧要重点描述的问题。除此之外,标题“行尸走肉”具有极强的反讽意味:当你生存在一个基本上已经灭亡的世界里,当你的身边到处都是活死人,你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有些时候,这幸存者和那些活死人没有区别——他们就算活着,也只是过一天算一天的行尸走肉而已。

除了充满紧迫感之外,明确的人物描写与极具隐喻性的剧情内容,是当时所有类似作品所无法超越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他的作品充分了反映出当时年代的情况。在《活死人之夜》剧中所呈现出的杀戮感,写照出当时美国社会对越南战争的社会反应。失去人性凶暴惨忍的僵尸,和拿着武器干掉僵尸而获得极度快感的自卫民众,则是清晰地描写出当时美国颓废的精神世界。人与僵尸群展开长期的抗争。该作品则是针对当时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获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费社会,但心灵深处却依旧是颓废无助,具备反讽的效果。到了罗米罗第

三部作品《丧尸出笼》,僵尸已经蔓延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存活下来的人只剩下无助和绝望,这反映出在环境破坏与核威胁之下,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正因为乔治·A·罗米罗的僵尸电影和时代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才能够与观众产生一样的共鸣。在《丧尸出笼》一片中,被博士饲养的僵尸还保留着生前的片段

记忆,他的存在让观众有着深刻的印象,甚至对这具僵尸产生了好感。 对于当今世界长期处于物欲横流的生活下,现代人对于物质现状

的基本反应就像行尸一样。今天的我们生活被机械和物品环绕。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被计算机文明快速地渗透。在过去,强调人类绝对价值的人性至上论如今已响起即将崩坏的警告。僵尸影视剧也许代表着人性至上论的终止。僵尸文化则是在隐喻着我们人类原本应有的本性。

 

第二篇:《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有感

之前一直看到《桃姐》得奖的很多消息和新闻,如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48届台湾电影节金马奖最佳导演以及代表香港地区出战20xx年“第84届奥斯卡颁奖礼”角逐最佳外语片奖 等等。所以一直都想观看下这部影片,昨天刚好有机会,同长者服务的同事们一起来观看这部经典佳作。

开篇影片的英语翻译显示“A Simple Life”,简单道明了影片小故事情节蕴含深刻道理。影片看完后桃姐和罗杰的主仆情谊让人感动,特别是桃姐在罗杰家xx年,伺候了几代人,她最大的愿望是临终前看见梁家第五代小宝宝的出生更是让是佩服不已,她把罗杰一家照顾的无微不至,连最后自己中风不能再履行职责挑选下一个接班人时标准堪比选儿媳妇,让现今的佣人觉得她无比挑剔,可见她对罗杰的感情已胜如儿子。

桃姐中风后搬入老人院,老人院的场景让我无比感触和揪心,无法自理的老人被排成一排,护工坐着可以滑动的椅子给每位老人一人喂一口饭,这样来回着,完全不管他们够不够吃或者能不能及时消化,老人院的设配更是差的没法说,并且有禁止携带宠物的规定,让那些平时与猫狗为伴的老人顿时失去了说话、聊天的对象,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行尸走肉。特别是那位摇着老人院大门,嘴里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乡下”的老人更是让人觉得心痛,此刻观影者都在说所以居家养老对于老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有自

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精神方面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快乐颐养天年。

作为一名老年服务工作者,这次在影片里看到的场面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之前也在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长沙望城县敬老院实习过,那些老人给我的感受很不错,他们居住环境人性化,大家在一起更是热热闹闹,精神生活丰富,老人心态很良好,并且在蓝湾工作以后上门拜访那些年纪大的老人他们还是很乐意去养老院,有专人管吃喝,同年纪的老人在一起聊天、玩乐,并且也省得儿女们麻烦,所以我一直觉得养老院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多数老人是接受的。看了影片以后我才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局限和狭隘,仅凭那一点点,那很少的一部分群体就覆盖了我对其他更多群体,更多真实情况的探究,更多真相的了解,那一刻我才知道,真正的长者服务是任重而道远! 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很是让人感触,一则是描写桃姐在第一次中风前于屋中与猫作伴的段落。摄影机以“窥视”般的视角,隔着梁家的防盗门远距拍摄,明确交代了人物此时封闭的内心和桃姐孤独的处境。她一生未嫁,身边没有子女,罗杰外出时那种内心的孤独更为强烈。另一则是桃姐在老人院第一次罗杰来看她的场景。罗杰跟她拉家常,其他的院友趴在窗户上问桃姐:“这是你儿子啊?”罗杰说不是,其他的院友马上说“我就说嘛,他们俩长的一点都不像”伴着交头接耳,桃姐突然就很失望,随后罗杰说“我是她干儿子”,院友们说“桃姐你真有福气啊,干儿子都经常来看你!” 桃姐此刻脸上笑开了花。想想其实桃姐也是希望有儿女们来孝顺的,她不想别人以异样的眼光

看待她,那些趴在窗户上的老人更是希望有儿女们经常在身边陪着,儿女子孙就是他们的盼头,一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更是晚年的幸福。

同时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除夕夜,维多利亚港照例烟花璀璨、灯火通明;然而当所有港人聚集在维港两岸举起相机手机记录美景时;镜头却对准了空旷的老人院周边:在看不到烟火的角落,是现代社会“老无所依”的冰冷现实,这部分群体更是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关注的。

本片少有温情,围绕在桃姐晚年的更多是“年轻歌手不耐烦”、“慰问团虚情假意”的图景。那段颇为动人的“梁家邀请桃姐参加婴儿庆生”更多是与之前“老人病故”形成“死亡与新生”的对照。桃姐与梁家的关系早在那番“拜年的越洋电话”中有了明确交代:一面是梁家众人“走形式”般问候桃姐:多人对单人;一面是桃姐“我这也热闹”应答时搭配老人院的一组空镜:热闹与冷清。可以说,梁家的问候和关心始终停留在“念旧情”的层面上,甚至梁母给桃姐的钱、燕窝、围巾都不及坚叔葬礼上的那一个鞠躬来得真挚,“鞠躬”不仅是一个“偷吃不了几回”的老顽童对几百块的感谢,更透着老年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一份情。即便如此,许鞍华对这份情的表达也始终收敛着,只是在片尾借老校长之口低声颂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没有眩目的特效和音响效果,没有艳丽的服装和背景,正如电源的英文名字一样“A Simple Life”,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服

装、音乐,更多的是泛起了年轻人对父母的歉意,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20xx-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