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s: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读后感

体验与设计

——《Lessons: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考察笔记》读后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工作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在为改善生活环境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对我而言,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奉献我的一生。”

——西蒙兹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美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先驱,著名的风景园林师、规划师、生态学家。曾任ASLA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现称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主席。西蒙兹一生在著作、设计实践和教育三方面都取得了让人羡慕的成绩,《启迪》是他第四部重要著作(另外三部分别是《风景园林学: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和《21世纪花园城市: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1933至19xx年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风景园林的西蒙兹,曾到亚洲进行为期一年的休学旅行,足迹遍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地;后来对亚洲的风景园林给予了高度评价。西蒙兹似乎对亚洲人崇尚的“禅”与“道”的哲学观和建筑观特别痴迷,以至于在给读者的书信中曾说道:“我几乎全部的园林规划观点,都来自中国。”

《Lessons》(《启迪》)虽然是西蒙兹的风景园林考察笔记,但却从书的内容来看,正是这些“考察笔记”为西蒙兹日后成就自己的风景园林规划理论奠定了坚实和关键的基础。此书语言平实但却优

美,记录真实却不失形象,就像一部世界行走纪录片;拜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跟作者到世界各地周游了一圈,每个细节和情节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一遍遍在脑海中回放。可以说,《启迪》是西蒙兹对风景园林规划的哲学表达。西蒙兹在做这本“记录”的时候,讲了很多很好的“故事”。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因受这些故事启发而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出来的关于风景园林规划实践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提示。当然在我看来,这些问题和提示同样可以在建筑学方面有所体现。正是这些提示和问题带给了读者无限的启迪。

记得书上的第一节小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元首为了刁难一位外交官,在外交官觐见的路上,不仅让他在烈日下久等,在他长途跋涉终于进入宫殿之后,却只让他坐凳面向下弯而不是向上凸起的光滑凳子。那位外交官吃力得手脚发抖,当他最后见到元首时已是一副十分狼狈的模样。当我看完这个故事,心里有些莫名其妙,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第一篇,他想表达些什么?带着疑问我接着往下看,于是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设计师设计的不是场所、空间,也不是设施——他设计的是体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瞬间给了我无限的启迪。的确,故事中元首通过设计入口、大厅甚至凳子为外交官设计了一系列“痛苦”的体验。而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亦是如此。当阿尔瓦阿尔托提出人情化设计,人们在建筑中所进行的行为的舒适性开始被关注。随着大众对建筑的关注日益增加,同时,也基于建筑师们渴望更有效的提高建筑品质,“设计体验”这一说法

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重视。而西蒙兹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思想就是强调体验的设计。在《天空之城》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对哥伦比亚波哥大的记忆:沿着弯曲的道路步行的经历(作者在波哥大最喜欢的消遣是“寻找大教堂”)。“每天我都会拿着照相机,去城里某个我不熟悉的地方,在一路穿过曲折的街道,最终到达市中心的大教堂。”“我想知道,当一个人走过一系列道路和场地时,有多少美景能进入相机的镜头。”“在道路曲折的城市,如波哥大,景色总是在不断变化,并且会出现许多画面不同的蒙太奇效果。”而作者从游历的角度转回到设计本身时,则写道:“这些体验使我认识到,不仅是这样的冒险,就连生活本身也是穿越多形态空间里连续体的一系列线性运动。每一个空间的设计都符合它的功能,每一个过渡区域也是如此。”作者认为,风景园林师就是系列体验的塑造者。正是这个观点,让作者对规划和设计有了全新的理解。而我认为,这个观点也完全可以与建筑设计融合。人们在博物馆的体验,在影剧院的体验,在别墅中的体验都是完全不同并且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的。如果建筑师们能够将生活中的这一系列体验加以研究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那么建筑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是充满趣味的。

“生活体验不是静态的事件,而是动态印象的流动。这通常是设计的主要内容。”西蒙兹在书中写到,“设计要考虑的根本问题:不是形式、空间与形象,而是体验。”“真正的设计途径均来自一种体验,即计划仅对人有意义,计划仍为人而作,其目的是使其感

觉方便、合适与愉快,并鼓舞其心灵与灵魂。他是从整体经验中产生最佳关系的创造。”西蒙兹在著作中推荐的一种强调体验的设计方法是:首先确定该空间应有的体验,再根据引发这种体验的要求来设计空间形象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作为设计师的一方总是习惯了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点和着入点放在自身的“设计思想”上,而忽视了作为使用者一方的“使用需求”。空间对于使用者的意义,以及空间与使用者间的交流应当是建筑师们一直尝试着去研究的内容。

从体验设计我又联想到最近很流行的多价性空间,用人的行为去激发空间的意义,用人们想要得到的体验去重新定义空间。然而不论是哪一种设计方式,都需要设计师们像西蒙兹一样,去经历生活并且观察生活。建筑是科学又是艺术,如果没有一双灵动观察自然与生活的双眸的话,设计出来的作品或许就会缺少我们称之为血肉的内涵。做为一位建筑师,拥有一双洞察敏锐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很多时却丢掉了这份洞察力。丢掉了对自然的关注,丢掉了对生活领悟。忘记了建筑来源于生活,产生于自然。

“领悟就是要集中所有的感觉,全身心地放在你手头的事物之上。”

——西蒙兹

 

第二篇:感想笔记

感想笔记

——《中国人的 精神》读书报告(一)

一、收获

中国人的精神文雅?中国没有宗教需要感的原因?为什么叫儒教?宗教的传播方式?中国的女性观念和特征?保民崇拜的原因和出路?这本书从道德视角探讨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特别独特,很好!在暴民崇拜及其出路中作者认为促成战争的原因是"平民百姓",我觉得很深刻!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宗教需要感的分析很深刻!我非常喜爱上述两部分,它对我影响很大!

二、评价

毫无疑问作者从道德文化视角对造成一战的原因分析非常深刻,精辟,独到,是一本非常好的著作。但是我觉得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生产力!理论上讲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实际层面上讲,是经济利益的无法满足导致人们的错误崇拜!即使是人们认识的不足,其根源也是宣传,教育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的结果。同时我也觉得作者过分夸大了儒教的力量,现代社会人们对信仰的迷失和不屑,似乎就是一个反例。

三、启发与反思

首先作者在提出中国人的精神特征时,我想关于这种概述很多,作者的概括是否不够全面?当然我觉得作者的概括非常准!这样概述的意义和作用何在?无论自然崇拜,还是依靠法律和军队的暴力统治,还是宗教亦或儒家道德,其前提都是人们相信或畏惧.造成人们不相信和不畏惧的原因有思想不能随着时代而发展,也有人们对他的宣传教育和执行不力,同时也在于资源等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极大不满足,和力量的不均衡,还有就是上层和下层的不和谐,不统一。这方面的钻研和探讨空间还很深。。。。。再看中国人的精神时,我想起了老师上课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到底存不存在儒教?同时,在看秦晖《传统十论》是他说中国的统治是儒表法里,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很怀疑儒教的力量以及欠探讨法家的作用和功能。我们现在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法律上讲,法律制定的意图和局限,以及法律执行中的问题有许多不足之处?从德治上讲,传统信仰的迷失与新时代该以何种面目,内容参与社会生活值得探讨与观察,同时外来宗教的威胁也应当深刻警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