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论文——

《矛盾论》读后感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 业 : 班 级 :

完成日期 : 2011-5-28

《矛盾论》读后感

内容提要: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毛泽东的《矛盾论》指导我们有辩证的目光去审视生活

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以获得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用辩证矛盾的观点剖析中国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融合,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转变思路,开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又全又专的新型人才。

关键字:毛泽东 矛盾论 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前言

有关矛盾这个概念,我在初中上思想政治课哲学课时就已经学过了,如果我们稍加注意,日常生活中也到处能找到一些自相矛盾的例子,如成语有“四季如春”、广告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等等,矛盾处处可见,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矛盾的内涵,过去我以为所谓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更是对矛盾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 作为毛泽东的一篇不朽之作,《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它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

它让我认识到:哲学把一些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上升为一种理论的高度,学习它的人能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到生产生活中去,更加容易更加高效地实践,从而改变世界。毛主席的《矛盾论》将哲学带出课堂,指导人们用矛盾的视角看待问题,使我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受益无穷。

一、认识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中国高等教育

首先,何谓矛盾?它在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而又斥互相信赖的关系;在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我的理解是: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放眼看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无不存在着矛盾。

就拿中国高等教育这个问题来说,中国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直存在着冲突与融合,这就是一个与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矛盾问题。

通识教育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

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19xx年恢复高考制度初,中国高等教育提倡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古典思想人文教育与科学技能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后专业分化逐渐明细,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专业素质技能被提到主要考量位置,通识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压倒,甚至被忽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既对一门专业技能掌握牢固,有对其他知识有广泛了解,同时必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即又专又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样不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历史表明,人类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在矛盾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互动发展的,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用矛盾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一过程,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自然融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多种矛盾

那么具体看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存在哪些方面的矛盾呢?

第一、教育观念的矛盾。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智能培养,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的目标是技能培养,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时代需要与社会要求的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知识积累有限,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教育是“精英教育”,主张“博”的通识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要求;工业革命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和更新速度加快,要求高校能培养出专门人才,成为某方面、某领域、某行业的“行家里手”,主张“专”的专业教育则很好地适应了社会要求。

第三、个人学习能力的矛盾。在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以前,人类的知识生产的效率低下,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个人要“博雅”而学习多领域知识是可能的。进入加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当今网络时代, “知识爆炸”,人们要学习各领域知识而“通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基于“专”的通识教育成为可能。

第四、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一个人一生中可能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安排。但如过多安排通识课程,学生求职又会存在很大困难,因为工作需要解决具体问题,要求专门人才,学校必须考虑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怎样安排好两种的比例十分值得探讨。

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主要矛盾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这么多方面的矛盾中,我认为时代需要与社会要求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然不尽相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状况,决定了所需求人才的类型、层次及规格、要求等,从而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一方面要求专业教育继续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另一

方面则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要求的,并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通才”,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有科学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的关系,要有人文精神,并且要用人文精神来驾驭科学精神,避免人成为“机器化的人”,成为“技术的奴隶”而藐视人文精神,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用矛盾的方式分析问题及开展工作、创新工作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毛泽东剖析到: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结合我们的工作,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新的矛盾,多考虑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多方探究,以求我们的工作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开创新局面,得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运用矛盾观,我们可以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模式

第一,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方式。据说日本有个学科名字就叫社会理工学,这个学科里头有学文的,有学理的,有学工的,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边界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校创造良好的通识教育,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或整合,形成新的学科。

第二,与专业结合的选修课模式。通过学科综合发展模式为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提供了师资、课程和教学准备。现在包括华工在内的许多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正确地处理好了“博”与“专”的关系。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也有点“挣学分”闲暇味道,要加强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这种模式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增加更多的任选课,减少必选和限选科目,以增强教育的“弹性”,赋予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权。

第三,不分专业模式。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大学本科应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全部上基础课,到了三四年级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教育。它的好处是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分量,避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竞争,使学生能全身心接受通识教育,并与中学阶段的通识教育有机衔接。但这种模式明显对现有的专业教育影响很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将全部重新安排,目前在我国还未被采纳。

第四,产学研结合模式。一些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传统的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充分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行灵活有效的多时段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对拓展通识教育的范畴与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老子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一矛一盾,之谓生活也。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人才通而不专,难以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人类社会可能仍“在愚昧中前进”;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只有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双赢。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调和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和减法,而应是全面的融合,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还是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中国本科教育的改革要以新的多元化思想为指导,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科类的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本科教育理念下,形成各自的特色,我期待能建立一种新的专业与课程的运行模式,期待中国高等教育更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20xx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20xx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书报告

写作背景:

《矛盾论》(1937),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 产 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且简单介绍了辩证法宇宙观的发展进化历程。即(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而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有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就、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本部分写的比较简略,是因为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作者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其中举了很多例子)。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作者认为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

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其重要意义:

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1.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