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明白要趁早三观易碎

活到淋漓 01 三观易碎(1)

20xx年05月10日18:04 八月居小说网出品

七岁那年,现在想来应该是19xx年冬天,跟随我妈在北京西城三里河街道商店用手推车排队买冬储大白菜时,我望了一会儿当时还响晴的北京的天空和旁边聊天的街坊大妈,突然无限困惑,遂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呢?为什么别人不是我呢?为什么我生在1978而不是其他年头呢?为什么我在这儿,而不在别的地方呢?为什么现在、咱俩、在这,买大白菜呢?”

我妈平静地说:“马上就一年级下学期了,好好学习!”

还有一回,我印象更为深刻。我十四岁上初二,刚开始在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一天晚饭后,我问我爸:“爸,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将是要毁灭的,所以其实地球也是早晚要毁灭的,人类早晚也是要毁灭的,对吧?”

我爸说:“对。”

我问:“那既然唯物主义认为连地球和人类都要毁灭,早晚都是个啥都没有,为什么还让好好建设社会主义呢?”

我爸目光如炬,走过来,“啪”地扇了我一耳光。当晚无话。

那耳光弄得我又委屈又困惑,但我猜我提问的这些,一定是很重大的问题。(现在大概明白了,我爸当初那是在以他的方式保护我,把不安定的幼苗扼杀在摇篮里。)

多年以后,我视我这两次发问为成长中的哲学觉醒。有能力展开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标志着我脱离了无知无邪、浑浑噩噩小动物般的简单存在。

知道一质疑就容易被扇耳光后,我就养成了自己默默瞎琢磨的坏习惯。虽然之后十几年全是各种浅尝辄止,时至今日我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形而上观点,该观点其实是向着我十四岁的疑问延伸开去的。直到大学毕业后,我终于寻寻觅觅,投靠了存在主义。

关于这个主义,我依然没有能力描述全貌。大概就是说人来到世间本来是一个偶然,全无意义,自己选择活成什么样就算是有了个什么意义。哲学点儿描述就是: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选择”“自我控制”“行动”“创造”,毕竟这些词儿孔武有力,比“境界”“无常”“顿悟”“涅槃”实在得多且易于操作。重要的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干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有了出发点和去处,我可以尽情地选择成为我自己。在这一点上,终于可以摒弃傻乎乎的通俗成功学,因

为你可以选择勇猛精进,也可以选择混吃等死。只要你不是茫然地勇猛精进,也不是茫然地混吃等死,只要这就是你选择的自己,这就是你选择的意义。

形而上挺好的,留个念头永远向内里拨开一层,再拨开一层。每一层的抵达都可以让生活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本来,就是DoctorofPhilosophy的缩写,任何一门专业学科,到最后抵达的都应该是哲学层次。到了那一层次,也许就能不再让自己的生命只活在当下不知所云、模棱两可般的刹那生灭而已了。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三观。三观形成之后,我的整个世界就清爽多了,我才发现人与人的大分歧与小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敌意与互不理解,向上追溯,归根结底全是三观问题。

个体的稳定和完整全因三观是否健全——一个人所有的语言、行为、成果和生活方式,都是三观的折射。如果你的三观混乱,你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就混乱。没有例外者。只有三观的健全,才能让你活成一个真正有形的人,而不是一摊肉、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

更多章节尽在八月居小说网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

活到淋漓 01 三观易碎(1)

七岁那年,现在想来应该是19xx年冬天,跟随我妈在北京西城三里河街道商店用手推车排队买冬储大白菜时,我望了一会儿当时还响晴的北京的天空和旁边聊天的街坊大妈,突然无限困惑,遂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呢?为什么别人不是我呢?为什么我生在1978而不是其他年头呢?为什么我在这儿,而不在别的地方呢?为什么现在、咱俩、在这,买大白菜呢?”

我妈平静地说:“马上就一年级下学期了,好好学习!”

还有一回,我印象更为深刻。我十四岁上初二,刚开始在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一天晚饭后,我问我爸:“爸,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将是要毁灭的,所以其实地球也是早晚要毁灭的,人类早晚也是要毁灭的,对吧?”

我爸说:“对。”

我问:“那既然唯物主义认为连地球和人类都要毁灭,早晚都是个啥都没有,为什么还让好好建设社会主义呢?”

我爸目光如炬,走过来,“啪”地扇了我一耳光。当晚无话。

那耳光弄得我又委屈又困惑,但我猜我提问的这些,一定是很重大的问题。(现在大概明白了,我爸当初那是在以他的方式保护我,把不安定的幼苗扼杀在摇篮里。)

多年以后,我视我这两次发问为成长中的哲学觉醒。有能力展开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标志着我脱离了无知无邪、浑浑噩噩小动物般的简单存在。

知道一质疑就容易被扇耳光后,我就养成了自己默默瞎琢磨的坏习惯。虽然之后十几年全是各种浅尝辄止,时至今日我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形而上观点,该观点其实是向着我十四岁的疑问延伸开去的。直到大学毕业后,我终于寻寻觅觅,投靠了存在主义。

关于这个主义,我依然没有能力描述全貌。大概就是说人来到世间本来是一个偶然,全无意义,自己选择活成什么样就算是有了个什么意义。哲学点儿描述就是: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选择”“自我控制”“行动”“创造”,毕竟这些词儿孔武有力,比“境界”“无常”“顿悟”“涅槃”实在得多且易于操作。重要的是,每天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干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选择都有了出发点和去处,我可以尽情地选择成为我自己。在这一点上,终于可以摒弃傻乎乎的通俗成功学,因为你可以选择勇猛精进,也可以选择混吃等死。只要你不是茫然地勇猛精进,也不是茫然地混吃等死,只要这就是你选择的自己,这就是你选择的意义。

形而上挺好的,留个念头永远向内里拨开一层,再拨开一层。每一层的抵达都可以让生活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本来,就是DoctorofPhilosophy的缩写,任何一门专业学科,到最后抵达的都应该是哲学层次。到了那一层次,也许就能不再让自己的生命只活在当下不知所云、模棱两可般的刹那生灭而已了。

以上,就是我的基本三观。三观形成之后,我的整个世界就清爽多了,我才发现人与人的大分歧与小矛盾、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敌意与互不理解,向上追溯,归根结底全是三观问题。

个体的稳定和完整全因三观是否健全——一个人所有的语言、行为、成果和生活方式,都是三观的折射。如果你的三观混乱,你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就混乱。没有例外者。只有三观的健全,才能让你活成一个真正有形的人,而不是一摊肉、一团混乱不堪的情绪。

活到淋漓 01 三观易碎(2)

三观健全的人都具有的特点是:充分接受了一种世界运转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在此逻辑关系之内,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儿,眼下正在干吗;又基于对以上逐条的明确,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不自我颠覆;而且,真正完善的三观非常坚固,很难被撼动和打碎。

因此,三观越健全的人,活得越简单澄明,做起事来越果断干脆,自己顺畅,也不给他人添堵——要么就是不添堵,要么就是从根儿上就无法共处共事——两个和两拨三观背道而驰的人在互相理解与接纳上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难度。

一个三观完善的人也可以反映出丰富的多样化,但那多样化只来自殊途同归的方法论。

就如同洋葱剥开的确有很多层次,但本质就是洋葱;钻石看上去有很多璀璨表面,但本质还是钻石。不了解这个思考方法的围观者往往只看到层次和多面,没理解到内核,只被丰富表象所迷惑。

在成长、学习、交往、工作中遇到这么多教训之后,我终于明确,无论是自我培养、教育幼儿、面试员工、组建团队,还是考察恋爱对象,都应该责无旁贷让三观先行。纲领明确会让人少走无数弯路。说不清自己三观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人。

究竟,什么是三观?

三观之一“世界观”:你眼中的,世界的运转规律和逻辑关系。

你觉得这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精神还是物质主导的?

你觉得自然界是由某种力量创造或支配的,还是按照科学的大规律运转的?

你觉得有神和鬼吗?有冥冥天意吗?有因缘果报吗?有命运吗?还是偶然性、必然性与概率的叠加?

理论上,你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三观首先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混乱一团,另两观也肯定没戏。

你以为是每一天每一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不是,是世界观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

三观之二“人生观”:活的意义,死的意义。

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是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

三观之三“价值观”: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

是自由尊严最宝贵?爱最宝贵?福报最宝贵?体验最宝贵?还是改变世界最宝贵?

三观既定,其实生活就那么一个主旨,就那么一个大方向。所谓修行,不过是去粗取精,在自己建设的系统里越活越清净,各种杂乱思绪纷纷退散,日子久了,自然眉宇舒展,脸盘白净。

在哲学范畴里,三观的完善会引起“剧院效应”——你遵从了哪种系统,你对万事万物和自我行为的解释就都可以在此系统内自圆其说。世界观让你顺滑地自行运转,给你判断一

切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来说,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明白人与人的根本异同,三观一致者当然相见恨晚,三观不投机者当然半句都多。他人的三观如果稳固,都值得鼓励与祝福,因为谁都有选择自己三观的权利。在一切开始前,探探三观,那许多事就好办多了。他人的三观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理解和相处的。

活到淋漓 02 存在感缺失症

存在感缺失症是一种近年来很普遍的流行性神经症,是由圈层化生活和社交网络,如BBS、QQ、微博、微信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独处障碍或无网络幽闭恐惧,呈现行为或意识状态的改变。

此症典型临床表现可以分两大类型。其一,无法自控地追求出席率——比如成为PartyAnimal(派对狂人),热衷现身各种聚会,被看到、被寒暄、被拍照、被品评。其二,无法自控地追求线上关注——比如在论坛维护知名ID,努力刷微博,关注评论数量,关注粉丝总量和瞬间涨跌。微博推广后,简直就成为刷存在感的现世神器——让每一个个体认为自己确实存在于这个社会,正与无数人和事发生联系。如果正常存在感可以表达为“我×故我在”,那么存在感缺失症患者则可以表达为“被人知道我×,故我在”。

患者为了有效地实现以上两种存在,会导致一种类似上瘾症的行为——严谨地以效率手册作为工具,把时间分段,然后以他人填满之,注意,是他人。由于患者的内在动机的区别,这种“他人填满现象”一般来自两种出发点:第一种,只有我对他人来说好看、强大,他人才会爱我,我才有价值;第二种,只有我对他人来说有用、被需要,他人才会爱我,我才有价值。温饱之后,一切人类需求归根结底都是情感上的需求。

此外,存在感缺失症会派生出一种可怕的存在感式沟通。这种沟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手段就是目的,用不停波动的情感悄然替换了空虚、寂寞与思索,这个过程总是欺骗性地叫人感到充实。比如患者常常会在同一时间找局、求偶遇,如果幸运则最终聚在一起玩耍、吃饭和闲聊,甚至不辞劳苦转战场地,话题随风飘荡,不明所以。这样的局在场时充满简单的开心,离场时往往微醺,醒来后怅然若失,只记得曾挥手和那些模糊的面孔道别,转身又一次消失在空气当中。当空虚的个体在某时某地终于找到一个群体一起做同样的事,个体将倾向于确认自己所做之事是有意义的,自己便被赋予了存在感,甚至使命感。(理论依据详见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对存在感的寻求是人类一直无法舍弃的哲学命题。表现在群体时,诉诸一遍遍地假想人类是某种造物的子民,或者通过祭祀和占卜,确认和某种造物的联系,总之就是不能接受人类群体只是孤零零地在天地间,同于万物刍狗;表现在人类个体时,存在感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寻求认同和肯定的精神行为。最大的体现是参与某件事,加入某个团体,认同某种概念,或观点被某些人认同,确认自己被重视、被关注、被表扬。凡人都希望在历史长河中出点儿声音,伟人都希望不朽。

《大学》里教诲说“慎独”,才能够修身养性。但现状是“独”的时间和诉求已所剩无

几,更谈不上“慎”——那些检查、关照、反省的方法和态度。想要“慎独”,需要重新展开效率手册,重新核定时间分配,不再把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慷慨地分享给飘荡的他人和群体。如果总是受他人、他物影响,生命只好一次次被干扰,不可能产生主见与定见,更不可能有时间去检查那见解的质量。

丰富从来都不是一味的填满。虚妄的存在感都呈现出一种瞬时的、表层的快乐。如果只能一味地围观他人的观点,如果脱下华丽的壳只剩下不能自成系统的内里,才是真的没有存在过。

活到淋漓 03 你需要一个系统

如果一定要单纯地把人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一分为二的话,那么绝大多数人都同时存在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左脑的、男性的、逻辑的、理性的、蓝色的,掌管谋生、思辨、战斗与决断;另一部分则是右脑的、女性的、发散的、感性的、粉红色的,掌管梦想、感受、分享与表达。无论性别,这两部分都同时存在于左右脑,共同工作又自成系统。

事实上,人本身的许多纠结都来自于这两个部分的角力。比如是隐忍现实还是追求梦想?是做想做的事还是做该做的事?是着力于眼下还是可持续发展?是嫁我爱的还是爱我的人?

伟大的诗人歌德老师说:情感永远战胜理智;TVB电视剧说: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既然如此,那么人类干吗如此强调理性?既然所有人都在说人因为有爱而高级,因为梦想而伟大,那么到底应该把理性置于何处?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怎么使用?尤其在感性大喷发的时候到底应该把理性往哪放?

我个人充分地肯定TVB的价值观——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也就是说,我同意人生体验的终极意义在右脑里。

然而,开心也得有方法,有途径,有媒介。其实,理性就是开心的功能性的手段。左脑那一坨不妨视其为机器,理性以使之精密运转,为的是适应整个社会的无情大机器,考取让右脑嘲笑的功名,赚得让右脑觉得毫无尊严的钱,攀登让右脑唾弃的社会阶梯。

而右脑,才是我们的本性与灵魂居住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意义与价值观。右脑的梦想与天马行空,完全要靠左脑的养料来滋养。左脑越精良,右脑越拥有更多时间。

这左脑机器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勇猛精进、努力拼搏,唯一目的是源源不断地制造让右脑天然自在的资源。或者可以按照弗洛伊德的方法解释,比如说自我为本我服务,顺便以达到超我的境界。

请注意,这是一个脑壳里的两个系统,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消费;一个负责工作,一个负责娱乐。

在这个逻辑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个常见的意识误区。

误区一:只为右脑而活,轻视和摈弃左脑那世俗的、为一日三餐和生存工作的功能。这就造成了许多尴尬的活法儿,表现为言必称清风明月、高山流水,而囊中羞涩。

只为右脑而活的人只有两类可以不纠结:一类是贵族,一类是真正的艺术家。

误区二:本来是明白左脑是为右脑服务的,明白勤奋工作是为了不工作,当下吃苦是为了更好地吃喝玩乐。然而日复一日,左脑用得太润滑,机器跑得太快,已经停不下来,于是忘了自己为何劳作,右脑的精神家园由于长期不打理,已经荒芜消失。这就是各种奢侈品与地产广告替买家们表达的一个悖论——为什么有钱却不快乐?因为右脑才储蓄着各种快乐的巅峰玩法儿,而你却不肯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一不是贵族,二不是艺术家,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只有最大化地使用左脑,然后把成果输送到右脑的吃喝玩乐中去。一旦明了这个系统理论,就不会再纠结。多么完善的系统啊!只恨相逢太晚,一切昭然若揭。

活到淋漓 04 活到淋漓

十年后,我与一个旧友重逢,他已成为一线男星。

此人越老越型,境遇今非昔比。人的经历、名声与身家会反过来提升他的气质和张力。都说三十岁后,容貌直接外化出一个人灵魂的模样,那么真可以讲,他此时的灵魂,既丰富又美丽。

当我闪回过往记忆,很有都市传奇励志剧的画面感,我好奇他过了怎样一个十年,以为他总需要一些必要桥段,比如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故事娓娓道来;还需要有灵感乍现、机会从天而降,终于飞龙在天。然而他说他今日的红其实是始料未及的,过程中并未刻意追求和安排,愿望虽然有,但都务实而简单,只是一件事紧跟着一件事,然后就成为一线男星,红毯、片酬和疯狂的粉丝们,如若囊中取物。

我以为绝大多数艺人都是憋着想红的,更使用各种名目与手段,经历自我激励与漫长等待。我告诉男星我自九年前开始尝试观察世界和了解自我,并为体验人生制订了计划,截至目前这些计划只算是基本实现。

男星于是说:“难怪,十年前你挺没大脑的。”

话题僵住了,还好手机响起,我顺势接听并随即掏出效率手册低头猛记。男星耐心等了一会儿,终于还是看起电视。

电话挂断,男星看看电视上的天灾与人祸,又看看我手中密密麻麻的效率手册,悲悯地问我:“死生无常,随时可以挂掉,你那些人生计划不都是扯吗?”

我说:“那还能怎么着?混吃等死吗?”

他说:“走到哪算哪就行了。”

我问:“往哪走?和谁一起走?以多快的速度走?”

他说:“你这个人啊,费脑子。”

他又说:“想没用。事情会各种变卦,人会随时死,你计划的明天也许永远没来,你全白忙活。”

我可以用一万个理由反驳和论证,但是都没有他一个理由来得有力。虽然他房间一贯脏乱,不使用效率手册,但是他红了。就像所有功成名就的人们一样,事实摆在面前,再说什么道理都是对的,他真诚地用实践检验了他相信的真理。

十年前,他就是这般混吃等死的人生观,我们就展开过这般对话。他说都别太当真,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说没错,然而走得快点儿远点儿,才可以浏览到更多,那样体验才能最大化。现在看来,就是有这样的人,随心所至、随遇而安却得偿所愿,你半生勇猛精进苦寻无果的财宝,他无心插柳就可得到。

我和他不一样,我理性挂帅,如果没方向,我就拔剑四顾心茫然,方向解决不了,往哪走都是扯。这个方向等同于南方对于迁徙的候鸟,等同于信仰对于笃信宗教的人,在以方向为意义的人的眼中,不瞄准的人生是慌乱的。

毫无疑问,他沉溺于演戏,演到淋漓,这就是方向。这方向不见得成系统,也不一定是逻辑化的描述。关于他去到哪,兴趣会决定他的方向;至于他会不会红,能力会决定他的程度。

我计划了未来想要的体验,但不以放弃享用此刻和委屈当下为交换,我深深地相信,向死而生,永远是最端正的生活态度——如果有明天,那么我此刻该做此事;如果没有明天,那么我此刻依然会做此事。活到淋漓,随时可以死去;如果幸运地可以活到很老,那么今天的所为要让明天淋漓。

活到淋漓 05 以何报怨

像你我这样的平凡人,基本上,都不怀疑自己本质上是个好人。成就大奸大恶需要土壤也需要运气,做个小人物,一辈子没胆量作奸犯科,也没机会生杀予夺,多数时候有的只是小动作带来的小悲喜、小起落。在和其他小人物你来我往间,彼此影响,捞点福祉。可惜大家都是平凡人,情感、物质上,一出现你多我少,抱怨、愤懑随之而来。对于感觉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那些,好人就变成了坏人。

新入职的小朋友找到我说:“我之前待过俩公司了,我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也把同事都当好人,结果都遇到背后使绊儿、捅刀子。我是不是还应该和原来一样相信人性本善,还是我以后到哪都应该提防别人才行呢?”

“人性本善?”我看着她的眼睛问。

“啊?您的意思是??人性本恶?!”小朋友露出惊恐的表情。

“我没说啊。”我逗她。

“您别吓我。他们都说您是励志姐。”小朋友充满期待地看着我,态度变得郑重起来。

小朋友一认真,我就不好再开玩笑。小朋友的问题让我回想起我挨过的那些刀子——“我对她那么好,她干吗要这么对我?”我能清晰想起当年的种种发问,还有第一次惊觉他人地狱般的感受。那种感受冰冷、无助、震惊、惶恐。后来又用了很久,我才终于靠自己想清原委,看懂全貌,找到对策。在肃清那些刀子留下的怨念之前,这一切的确是成长中深刻的伤害。

而现在,真要郑重地回答人性善恶,就进入了最费劲的哲学探讨。类似的探讨别说我和小朋友,连国际大专辩论会都招架不了。

还有,我渐渐发现,每个小朋友,包括我还是小朋友的年代,那些最困惑的问题拆开来一看,都来自几个大命题。而所有在这个大环境下长大的小朋友都有缺失,原因就是没有基本哲学思辨的建立。不是没建立,是没法建立。没人教,也没得学,连启蒙都欠缺,有了疑惑一概没处问,于是只好懵头懵脑地摸索前进。

“人性就是人性。”我决定不谈感受,用最朴素的白话说清这事,“说善恶是个粗暴的两分法,一刀切,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小朋友嗫嚅:“那要是这么复杂的话,我就更不知道怎么弄了??”

我继续解释:“说人性,不如说人们、大家,包括你和我,都有一些基本特点,也是共同点和需求。比如,凡事首先向着自己,都想要更好更多,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爱面子讨厌被忽视。总的来说,都觉得自己不错很重要,都觉得这个那个是应得的。也就是说,需求既定的情况下,人们做一切事的原因都基于这几个需求。要说人性本善这事,放在个体身上,大家还都觉得自己挺善良的。真要必须定义人性,我觉得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包括给你捅过刀子的人,他肯定也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在某些环境里,他肯定也觉得自己是‘向善’的。”

小朋友琢磨了一下,又问:“大范围没错,但是我觉得人和人面对同一件事儿,区别特别大。比如捅刀子这事,换我绝对不可能这么做。在我的概念里,这么做就是坏人,但那人就能觉得理所应当!”

“对,问题就区别在这!大家都觉得自己挺好,这个挺好的标准其实区别特别大。这个标准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甚至跟基因都有关。我经历过的好几种情况,就是对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好人,但对我造成了影响和伤害。比如因为对方逻辑混乱,造成了我的财产损失;或者由于对方情绪失控,造成了我的生活困扰??这几种情况都会导致负面结果,造成伤害和矛盾。而且容易越聊越乱,尤其当对方解释‘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环节就会被卡住;面对烂摊子又会说‘我也不想弄成这样’。你说这是善吗?蠢就是恶!”

小朋友听到这里激动了:“啊,对呀,就是这么回事!有的人对你干了一件特别没道理的事,还强词夺理、振振有词。但我觉得有的人明明就是比你说的更坏,上来就憋着使坏,恨人有笑人无,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而且都是在我毫无戒心的情况下!”

“所以说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多样化的,每个人自成系统。系统又是有差异分级别的,哪怕你的系统就是比他的文明、高级,比他的更科学、更高效、更接近真理,但当那个人有机会把他的各种用到你身上造成恶果的时候,你肯定觉得怒不可遏,他一贯觉得理所当然,尤其是道德没有用,法律也管不着的时候。”

“那怎么办?”

“那就别给他机会啊!”

“那我一开始怎么能知道?那不等于我以后还是要提防别人吗?”小朋友抛出她最初的问题。

是啊,小朋友又问到了我的教训。可是,就是因为一开始不知道,所以一次次给了对方机会,又一次次尝到恶果的时候,我才获得了辨认的本领。

“你能做的,就是给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陌生人以‘无罪推定’,然后根据你积累的教训,观察他的系统,判断他的人性。在沟通和往来中,你会加深认知,他的言行作为会自证他是否‘有罪’。这个‘罪’,但凡伤害过你的,你会认出来。你不会傻到再重来一次吧?”

“嗯。”小朋友第一次沉吟了许久,停止发问。

“唉,你说的‘捅刀子’估计是友谊或者感情吧,我说的,除了那些,还有生意。”教训真是挺多,我叹了口气。

“那,友谊、感情还有生意,您发现已经被伤害了,怎么办呢?”

我喜欢这个问题,我答道:“认清、掐断、止损,以最快的速度翻篇儿。整理得失,总结教训,确保以后不在同一类问题上摔倒。”

小朋友忽闪着眼睛望着我,又问:“我还有一个问题,您,天蝎座,碰到这些,不复仇吗?”

“复仇?哈哈。”我这次真心笑了,“因果论你知道吗?每个人有自己的人性系统,就像因一样,终究会形成自己的果。什么样的人性对应什么样的果,不需要我复仇,大家或早或晚,自己埋单。再说,要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系统多么重要,翻篇儿之后赶快上路还来不及;还有,那些伤害,在一时一事上,的确构成伤害,但每一个伤口都会愈合,只要反省总结,受过伤的地方就会金刚不坏。”

是啊,不要怕,人生这么长,越受伤,越强壮。

活到淋漓 06 正能量是怎么回事儿

有人问我:“你隔几天就写篇博客,文字还弄得挺励志,不累吗?”

我问他:“你一天吃几顿饭?”

“三顿,怎么了?”

“你肉体一天都需要摄取三回营养,我这几天才获取一次精神食粮,多吗?”

他听了愣神儿。

我再告诉他:“你吃饭不嫌累吧,你看,我写这些东西就像你吃饭一样也不嫌累。都一样,要么吃,要么死。”

拿以上的对话为例,类似的交流之后,我被很多人告知,我这人很励志。

励志按字面儿理解,应该就是激励斗志、鼓励志向的意思。

有几种人确实励志。第一种是中学里回校作报告的高考状元,在礼堂红色大横幅下面讲他们怎么争分夺秒,把别人玩的时间全用来学习;第二种就是机场DVD里播放的培训大师,方言浓重,嗓音干涩,脖子扯出青筋,讲怎么创业致富管理万人企业;第三种大多是老外,常青藤名校毕业或者辍学,成就造福全人类的传奇伟业,传记里无一例外地都说,他们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奠定了毕生的志向——改变世界!

他们才叫励志!虽然第一种我觉得他们毫无乐趣,第二种我会疑心他们兼职传销公司,第三种我认为他们根本就是人间英雄天降大任,但确实都能不定期地给他人以强心针的功效。

但凡介绍以上三种大家都会说到励志,也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个短语:成就梦想!他们既然各自抵达了梦想,前进过程中的言论就成了可借鉴的养料,于是大家纷纷试图通过复制和购买同样的养料,去滋养自己的梦想。梦想与励志总是成对儿出现,对于在路上的人来说,一个是终点一个是加油站。

我也会小心翼翼地收藏那些传记和演讲中福音书般的闪光句子,认真记下智慧的思辨,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储存在一起。需要提速的时候,拿出再咀嚼吸取一遍。

于是我明白了,虽然我还没实现梦想,但我呈现出的面貌,是个小型加油站。因为我把养料陈列出来,大家也乐意到我这里加点儿油。如果我这种可以叫作励志的话,那做一个励志型的人并不费力,只需让自己先成为自己的加油站。

如何成为自己的加油站?

●明确两个决定性因素。

早日到达目的地,只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方向和速度。其他都是次要和无关因素。方向明确的前提下,要专注于加油、提速;一旦方向迷失,赶快先停住,否则越加油离目的地越远。

●只收集有用的原料。

原料简单化,坚持只收集有利于方向和速度的原料,其他不利的或中性的都算作没用的原料,没用的一概排除。

●不出品“鼓励”和“安慰”,只出品“解决方案”。

无论自己还是别人,如果只是想不定时地加点“鼓励”和“安慰”的话,即使频繁加油,也走不了太远。在前进过程中,要想提速快,就应该放弃过多的“鼓励”“安慰”,一路只补充“解决方案”。

●自己为自己加油,不依赖、少寻求他人的加油站。

寻找会浪费时间,依赖会造成等待,都会影响前进的方向和速度。依赖会催生前进中的不安全感,而且,依赖真的不安全。

●强大的动力还要来自发动机本身过硬,如果实在动力弱,坚持就是好的。

车小,加油站小,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要一直朝前跑,朝对的方向跑。

以上其实就是大家都在说的正能量,就是先要方向清晰,后建立加油站而已,对己对他人,要么不出声,出声就是呐喊向前;励志是因为有志在先,正能量是因为有地方真正想去,而还在自我纠结和反复的一团,并不是正能量和负能量在斗争,尚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而已。

所谓正能量,是观念与决心,也是活法与做事方法。尤其,真正的正能量可以独立存在,酝酿生长和发散,未必需要和负能量在一个肌体里相伴而生,更没有抵消、削弱的抢夺过程,因为当事物需要前行时,只有正能量在参与决策。方向与速度,让正能量成为一件非常明确的事,不经暧昧,不需犹豫,不会飘忽不定。

活到淋漓 07 三种生活

朋友碰面儿,一般都互相问最近过得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家里人怎么样。

昨天遇见个朋友,并不算很熟,一年没见寒暄了五分钟,问的问题太深邃了。回答完之后搞得我默默琢磨了半天,回家路上又琢磨半天,今早起来又一阵琢磨。

那朋友这样问:“世俗生活怎么样?职业生活怎么样?灵魂生活怎么样?”

“啊?”三个问题问得我一愣。

我才意识到,笼统而言的日复一日是可以这样分出层次的。我在回答的时候按照他指引的思路一对照,每天的各种事项突然就分门别类地有眉目了。

饮食起居,穿衣吃饭,谈情说爱,看上个东西买回家,做了个面膜皮肤变好了,等待他下班归来一边吃顿家常菜一边聊起当日的见闻??那么多聊以自慰令人满足的刹那,原来都停留在世俗生活。

平常朋友问起我过得怎么样,我说过得挺好的,显然这“挺好”仅限于描述涉及以上内容的世俗生活,用以判断物质和感官欲望是不是常常得到满足,得失调动出的情绪是不是多数保持喜悦。总的来说,一段时期内运气不差,亲人身体无恙,所得大于所失,花草和小猫都在生长,世俗生活就已经足够好了。

于是我找到最恰当的四个字来描述世俗生活:平安喜乐。

他点头。看来这不同于过场寒暄,接下来我要回答职业生活。

这要聊到我的近期业务、公司管理、团队建设、行业定位、发展方向。迅速沉下来一想,营业额增加表面儿光鲜,但旧问题没全解决,新教训颇多,生存虽然得到保障,关乎发展尚需多思量。于是我一五一十地回答:“职业生活稳中有进。”

朋友看着我说:“其实我最想问的是你的灵魂生活。”

我站那发愣,一时琢磨不出他的态度是诚恳还是调侃。两个一年未见的人,对立寒暄三句,竟然已经谈到灵魂生活了。

看我语塞,他又说:“不是谁都有灵魂生活的,我觉得你有。但是灵魂生活这事儿,都是自我与自我交流,其实也不需要互相问,也不需要对外人说。”

朋友道别走了,剩我一个站那傻半天。朋友,你是觉得我在世俗生活沉沦太久看不下去了,今天故意出现来启迪我的吗?

还有就是,我那些,平常自己吃饱喝足后琢磨的,有的没的,算灵魂生活吗?本来习惯盯紧鼻子下面镜子前面这一摊,在平常日子和公司买卖里忙乎得挺满足,昨天经过这么一聊,怎么像冷风一吹,哪儿醒了似的呢?

今天琢磨了一早上大概透彻了些,世俗和职业虽然人人都在做,底下也是应该有笃信和敬畏支撑着的。具备坚实的内心标准,才不会随着情绪、环境和别人的好恶乱跑。内心标准应该归灵魂生活管控和追求。

想到这就有点懂了,说白了朋友昨天就是在问我最近有没有关注三观建设,关注形而上的东西,多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查看一下皮毛下面的支撑物是不是还结实,别忙乎忘了。

我也认识这样的人,三种生活并不是像我和大多数人这样能分出层次的。比如我的研究生同学婷婷。她吃饭穿衣是为了画画时候不饿不冷,她卖画是为了继续能画画。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她都只在画室专注,不需出门。

婷婷毕业后选择了做职业画家。或者连“选择”这个词儿用在她身上都并不恰当。只有像我这样的人,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谋生手段时,有钱多少、事多少、离家远近摆在面前成为兑换条件时,才可以称其为选择。摆在婷婷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别的对她都不具备行走的意义,所以无所谓选择。世俗、职业和灵魂等,都是一回事,三体合一。三体合一的人活得纯粹,却是很稀少的。

想要身心都完满安顿,不是世俗和职业那点儿生活过得好就能解决的。三观不正,形而上不琢磨,特别容易跟着皮毛得失走。如果世俗生活不再喜乐,如果职业生活总有事物求而不得,这人就直接反映成沮丧抓狂,就是典型的没灵魂生活。反过来也一样,就算吃饱喝好穿金戴银常伴有情郎,三观建设也不能忘。

话说回来,我那个朋友,到底是听说了我什么,见面聊了那么一出啊?反正我还是再自省一遍吧,我的目标是:千金在手,而我另有高兴之事。那高兴之事,只能来自灵魂生活。

活到淋漓 08 是勇猛精进还是混吃等死

我有几拨完全不同的朋友,结交于成长的各个时期。

第一拨大多活跃在传媒体系,见多识广,掌握新鲜一手八卦,对待事物观点独特,想象力丰富,表达夸张生动,多少保留了点儿诗人情怀。他们的人生脚步通常迅速而大胆。如果见面时间相隔一年,他们的外形、工作、婚恋状态都会变幻莫测,基本上,一切皆有可能。这第一拨多为大学同学。

第二拨人英文流利,几乎都沿袭性价比最好的职业上升渠道,一路升职加薪,分别谋得金领职位,从总监到总裁不等。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像工作态度一样务实、严谨、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纷纷在每个适龄阶段结婚生子。总的来说,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第二拨是我外企上班时候的同事。

第三拨人我经常认识了好几年都没弄清他们是否有固定职业,只知道他们玩耍时不分昼夜,永远漂亮,永远兴致勃勃。这拨朋友从数年的吃喝玩乐中积累下来,渐次相识于各种饭局、雪场、主题聚会等没正事儿的场所,他们的共同点是精于玩耍,性格奇特,穿戴用品不拘一格,个别的能聊爱演,演起来眼中带光。第三拨是酒肉朋友和玩伴。

我和第一拨人聊理想和成长,包括那些大而空泛但大家都认为很重要的观念;和第二拨人谈生活与现实,比如行业形势,比如具体一件事的操作细节;而和第三拨人聊过什么,我过后就统统忘了,第三拨人彼此也不那么在乎内容,但玩起来是真心高兴。

这三拨朋友让我想起中学里老师常把学生分成的三大类:第一类聪明伶俐但是多动“不踏实”;第二类乖乖仔让干吗就干吗,勤恳老实;还有一类浑浑噩噩,玩得总是兴高采烈,学得总是乱七八糟,这类同学我们老师形容得尤其生动,叫作“俩肩膀扛一脑壳儿,吃饱了

混天黑”。

我被老师清晰地划为第一类学生,但又常年和第三类同学玩耍在一起。中学毕业典礼上,班主任曾经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你以后可得自己时时警醒啊,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勇猛精进,要么混吃等死!像你这种情况,这么爱玩,特别容易被混吃等死的人影响。下决心勇猛精进,你就是人才;混吃等死的话,你就浪费你这辈子的聪明才智吧!”

我一直觉得老师教导得对,我确实玩得太多。但是对于互相影响这事,老师多虑了。

这三类人其实是隶属于三种天性,每种人以各自最适合的方法活。活法从来就没有根本的对错,只有是否适合某个时期和环境,如果恰巧适合,顺应了规律,活的状态就会更好点儿。这个“好”也是从狭隘的功利角度说的,和开不开心没直接关系。

还有,每一类人也没那么容易被另外一种人拉下水,该是谁就是谁,都是基因里写好的外加八字儿里带的。就算青少年时期好孩子特别容易被坏孩子影响,也是因为坏孩子的存在唤起了好孩子身上的某种业已存在的天性。短暂唤起和长久改变又是两回事,要不为什么有人就能改邪归正而另外一些就最终步入歧途了呢。

所以,我认为当初老师忽视了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学生的天性到底是哪种人?这个学生究竟知道自己是哪类人吗?

回头看整个成长时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糊涂的时候,那些引导我们的前辈没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启迪。

混吃等死未必不好,那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活法儿,没伤害谁,闲云野鹤,心安理得。少壮不努力的人多了,老大未必徒伤悲。问题在于,如果是第一类人或第二类人在还没闹清自己是谁、最喜欢怎么活的情况下,就被其他真心混吃等死的人影响和裹挟,不明所以地懒散几年,等黄金期一过,确实什么都晚了。

所以跟第三拨朋友吃喝玩乐的时候,我偶尔会跳脱出来琢磨这回事:我既然确认搞清了自己的天性,我就不再担心被谁拉下水,但我不确认他们搞清了没有——如果没有搞清,他们就无法知道,玩耍只是暂时替换了空虚、寂寞与思索而已,这过程总是欺骗性地叫人感到充实。如果你不是一个真正以“混吃等死”为己任的人,玩耍和浑浑噩噩就不是生活的全部,灯亮了宴席散了总要面对真相。

这么想是因为我当真认识过几个人,都是各自的生活过着过着,没有任何征兆地,在某一天,猛然就醒了。这一醒都是颠覆性的,无论对哪一类的人来说,一朝从旧有的麻木状态里觉醒,就再也回不去了,过去的生活已如同痛苦的牢笼。

还有那些爱玩但内心又觉得应该追求“勇猛精进”的人,比如我。这类人爱制订人生计划,又把大计划拆分为小目标;这类人可能连续十年乐此不疲地使用效率手册规划记录工作生活,还热衷塑身美容,坚持恪守理想体重??

总之,爱好勇猛精进的人搞了很多种方法让自己如同打游戏过关一样地逐个击破任务。

至少,以上种种对我来说之所以操作起来不痛苦不烦躁,是因为我心里清楚,对于天生的这类人,这是自己和自己的一种玩法。

如果遇到有人问:“自我控制、作计划、坚持不懈,这些你不累吗?多违反天性啊?”我就微微一笑回答:“这,就是我的天性。”或者拽一点儿简而言之,就像有人玩网游有人玩徒步,我玩的就是“勇猛精进”本身。

有方向得以到达想去的地方,没有方向的随性前进也会到达某一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都可以是幸福快乐的。

比起选择哪一种活法,更重要的是先搞清自己是什么人。痛苦不在于你的选择是什么,而来自于你的选择违背了本性。痛苦就是想远行的人被禁锢在此地,想留下的人却不得不远行,虽然远方和此地各有各的美好,但只有选对的人才体验得到。

自己发光 09 爱表现的小孩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上小学和中学,社会面貌和现在差距挺大:那时候纪律很严明,做操站队要整齐划一,听从指挥,所有小孩上课都坐得笔直,回答问题先举手,几乎没人敢上课说话或者做小动作。

每逢新班开学,老师面对一屋陌生的小孩,都会问:“谁会画画?”

我想我会呀,于是迅速举手,老师说:“好,那你当宣传委员。”

这环节在每次升学分班时都会发生一次,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画板报生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画到大学四年级。

长大后回忆,我在每一次举手之前,都忘了做一件成年人大概都会做的事——看看周围有没有人举手,有多少人举手,我是不是应该等一会儿再举。这也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考量周围,评估自己,再做出决策。但这个系统在我的认知里迟迟没有建立——当老师询问愿意参加文艺汇演的同学,我举手;当老师征集军训标兵班的同学,我举手;当老师挑选中外文化交流的同学,我还举手。只要举手就增加了被选中的机会,于是我常常被选中。举手让我在那个单调的年代里拥有了一个相对丰富的童年,也成为一个爱表现的小孩。

在此过程中,有四个班主任,因为爱表现的事,和我谈过话。

我所在的小学,是一所纪念中国和古巴建交的小学,一九八几年某日恰逢古巴国庆,我和几个小朋友被派到大使馆参加儿童联谊活动。活动最后一项游戏是抢糖果。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所有古巴小朋友都冲了上去,我见状也赶紧冲上去,大抢特抢,咯咯咯地笑。抢完回头傻了眼,除我之外的六七个小朋友,都站在原地不动,好像是在等老师的指令,老师皱眉看着我,杀气腾腾。

回来后我被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组团谈话并被定性为:没有教养,不识大体,不得再参加

涉外活动。

到北京八中上初一,进校就遇到艺术节各班报名,我于是报名表演小品《超生游击队》。班主任是女的,姓孙,二十五六岁。她板着脸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你怎么这么爱出风头呢?”我很困惑。她又说:“全班就你报名,你也太爱显摆了!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之后我们班没有节目参加艺术节。

到北京八中高一,学校选派我到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录了两期之后发生了几件奇怪的事:我放学后画的黑板报在第二天早上会被人擦掉;我课桌里的围巾会凭空消失,几天后又在垃圾桶里出现。那时的班主任是一中年男性语文老师,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很郑重地对我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你把这句话背下来。回去查。”我说知道了。他又说:“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须要多读书,得让自己有真才实学,说的话做的事要经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虫小技取得了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我赶紧掏出本来记下。他又说:“得能收能放,随时把心沉下来,别忘了你的正事。你只要学习成绩放在那,谁都没话说。”

再到北京广播学院(下称“广院”)播音系上大一,我的班主任是本系前辈大师哥。一天,我正在闷头画板报,他走过停下来对我说:“太低调!画板报又不出声,多参与点活动,多经历点场面!咱们是靠在人面前交流、思考和表达吃饭的!”

那一刻,我转过头用感激的双眼望着我英俊的班主任老师,内心充满暖流。遭受了十几年的否定和打击,一个爱表现的小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土壤!

又是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化很大,涌现了无数出位、高调、得瑟、自恋狂的奇葩,这里面有的是人才,有的不是。我的天性却依然未改,但一直谨记十六岁时我班主任的教诲——“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须要多读书,得让自己有真才实学,说的话做的事要经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虫小技取得了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今天,我依然是一个爱表现的小孩,当生活需要我的时候,如果我有能力,我依然会像当年一样,坐直,然后高高地,举起我的手。

自己发光 10 后悔药

心里知道了世界上没有“如果”以后,我就基本上不再用“如果??就好了”“要是??”“早知道??”这样的句式说话了,虽然心里还是会懊恼一下,反省一下,但毕竟说了白说而且显得特别傻。

因此为了在人前显得聪明有章法,我一般都会说“事已至此,接受现实,总结经验,未雨绸缪”之类听起来特别睿智冷静的话——当然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已经过去了的事,还能怎么样呢?回头看要是一个烂摊子,再怎么胡思乱想粉饰太平都还是个烂摊子,时间不倒流,世间从来没有后悔药。

但是我有个朋友跟我说:“后悔没用,不代表不后悔。”

我想起那些后知后觉和猛然惊醒意识到的东西,那些荒废掉的时间、错过的机会、踩不上的点儿、犯过的糊涂,只好表示同意:“就是因为后悔得难受了,才知道要改变和进步啊。”

“所以,”我那朋友继续逼问我,“那你都有什么事儿特后悔呢?”

是啊,如果有如果,如果能穿越,如果我不怕显得特别傻而历数起来的话,如果我能给过去的自己送去后悔药??我应该给什么时候的自己,送点儿什么药呢?

第一粒后悔药。

除去爹妈和生长环境不能选之外,其他其实都是自己能选的,用不着任何人做主,问题是我很晚才明白这一点。我很晚才意识到,爹妈有爹妈的三观,爹妈有视野的边界,他们的三观和边界基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和历史时期。很遗憾的,我们深爱的爹妈并不是权威。

爹妈说要好好学习,说要实事求是,我都同意,一直照着做了。但是爹妈还说,北京最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好,不要去,我就信了。

什么叫作好呢?一代和一代的标准不一样,一般来说,最难获得的就是好的,所以温饱、安逸、舒适、少费气力自然是爹妈眼里的好。但是,过了很久,我终于弄清自己的三观之后,我才发现体验最大化是好。这个好未必是当下的温饱、安逸、舒适、少费气力。

还有,无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好与不好,都可以去。本来生命短促,有机会拓展视野的边界而不拓展,就是损失。况且,真正的好,经得住比较与考验。就像饱经沧桑的老男人和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同时爱上我的话,我会认为前者比较可信隽永,因为我是他在足够的数据库里比较后胜出的。

然而我是爹妈的好孩子,我一直在北京,温饱、安逸、舒适、少费气力,这么大的世界,我却有无数没吃没看。如今已经三十多岁,当我创业、结婚,试错成本已永不再似从前。只活一次,最无畏无羁绊的年岁里我本来有条件却没有行走生活在别处,是第一粒后悔药。

第二粒后悔药。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的硕士生导师,人又酷又渊博,还教给了我很多超越知识本身的东西。(参见“我的导师”)

20xx年,在人大新媒体系上到研究生二年级,我看到书上说,好的事情应该既是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又植根于熟悉的领域,就思考起来。后来我有了个想法,就兴冲冲地找导师去汇报。

我问导师:“您说,是不是可以建设一个在线平台,专门提供可以供大众分享的虚拟演播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播报员,使用家用视频头采集自己的图像。平台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虚拟演播室环境,包括背景、音乐,甚至可以DIY最基础的片头和字幕。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源,满足自我存在感,还自下而上地传播和共享信息。”

“然后呢?”导师问我。

“然后就培养用户,扩大流量,就赢利!”

“你就爱想这些铜臭的东西!”导师说我。

那时候我还没有创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交换世界,还羞于谈钱。于是让导师一说,我就因愧疚而心虚了。

五年之后,当各种自媒体分享型平台充实生活,纷纷造势甚至大赚特赚的时候,我回校拜访导师,导师突然说:“你当初想的那个项目,其实不错!”我愣了一下,突然意识到,当我充满希望的想做一件事,其实谁都可以反对,谁反对都没关系,本来再敬仰的导师也并非时代的权威,而我只要做就好了。像这样一个项目,大可以出手启动,赢当然好,输并不可怕。重要在于我试过。出手便有赢的可能,按兵不动就只能除了后悔一无所有。结果,除了记得曾有过的这个想法,我一无所有。这是第二粒后悔药。

现在看,所有的后悔药都来自于可以尝试的没有尝试,可以改变的没有去改变。后悔药都要送给曾有的幻想和白日梦,送给没迈出的那一步。终究没有如果,想了没做的,全是白想,一切都是零。“但是”之前,“要是”之后,都是废话,“就算”和“哪怕”才是硬货。

我只希望,未来几十年,我不再送类似的后悔药给现在的自己,因为我已经知道,迟疑犹豫和空想无法兑换出丰富的生命,而我的生命只此一遭。

只此一遭,别无机会。扮美些,强大些,尝得更多,走到更远,爬起跌倒,结婚生子,在镜中注视自己苍老,好好活过,不辜负这一场。

自己发光 11 自己发光

朋友塔塔是自由撰稿人,常为时尚杂志做封面人物采访,但她从不主动与被采访的明星合影,哪怕他们是天王天后。

“干吗合影?”

“留纪念呗。也算工作业绩。”

“署名的文章白纸黑字印出来就是业绩。”

“??是啊,那大家都干吗合影?”

如果和明星是陌生人,也没有工作关系,某天在某个场合突然遇到,冲上去,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自我介绍,获允许后掏出手机欣喜合影一张,再把照片喜滋滋地揣走展示,这行为和这照片的意义在哪里?

纵然快门按下时你和他都向镜头微笑,甚至明星贴心地扶了你的肩膀。拍完之后,他还

是明星,你还是你,并没有因此分得美貌、红毯和尖叫。当你四处展示时,这照片会获得赞赏与关注,你会因此持续地喜悦,似乎那赞赏和关注是给你的。

可是你看,那么多依仗他人或者自恃一个平台的人,都被赞赏和关注蛊惑了,误以为那是因为自己的光辉。就像河水涨起来,游泳的鹅吃到了高处的草,鹅很开心,忘了涨起来的其实是河水。借助别人的光辉,光辉总归是别人的。借助平台的宏伟,宏伟的一直只是平台而已。

和明星合影,站在一起的时候你借到了那个人的光辉,然而合影完毕,他依然发光,你依然黯淡。你一天无法自己发光,你就一天无法成为那个人。

与其艳羡那个人,不如成为那个人,自己发光,美丽,具备价值,才是正事。这样身处哪里,和谁比肩,都不妨碍你的发光、美丽,默默地独处,也不惧怕被遮蔽。但你先要低头检视现在自己身上的这些那些中,哪些是真正的你自己。

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美丽,需要洗掉妆容,脱掉华丽衣服,赤裸裸地到公共浴室去;判断自己的价值,要忽略你的大树、你的东家,要摒除常用来兑换的平台资源因素,再看与你勾兑往来、把酒言欢的人,哪些是因为你的身后,哪些是因为你;判断自己是谁,要看他人的目光究竟是望向你,还是望向你的身边、你的身后,而你自己的目光是终日望向四周,望向源源不断供给你养分的母体,还是专注地望向自己的心。当你意识到自身可以发光,需要发光,才能慢慢地发出光来。

再说,依仗也未必尽是好处,冷暖人间,光芒后面都附带阴影,挤在别人身边取暖,就要忍受别人的坏脾气和口臭。如果忍受不了,要么骄傲得冻死,要么尽快学会自己发光发热。

即使是能够自己发光的人,不过都是大时代里的借光者,无论是被抓住合影的明星、平台上的自恃者,还是河里的鹅。

自己发光 12 我的导师

考研的确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之后的学院生活成为我创业的孵化器。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的导师。

我与导师有三次重要的交谈,受用终生。

我是20xx年1月参加的全国研究生统考,现在看来,真有点儿像陈年往事了。

20xx年我二十四岁,一个偶然场合认识了我的导师,当时我当他是一个有型的大叔。

他自我介绍说:“我是人大老师,艺术学院的。”

我说:“您教什么?”

他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新媒体。”

我说:“我考您研究生。”

他说:“行。考吧。”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当我20xx年9月当真决定从外企辞职的时候,我犹豫了,于是给他打电话说:“我二十四了,考上就二十五了,念完二十八了。您看结婚生子这事儿??”

他说:“几乎每一个妇女都能结婚生子,有几个能考上人大艺术学院研究生呢?”

我惊醒,翌日辞职。

我于20xx年6月被人大研究生院录取,总分列艺术学院第一名,并获国家全额奖学金。迄今沾沾自喜。

“从此你要改变你观察世界的视角。”入学后第一天,我的导师说。

“怎么改变啊?”

“每天一睁眼,就把你的视野当成一个电影画面的长镜头,感受和观察你看到的一切,只感受和观察,不要评价和挑剔。”

“哦?”

“这有两个好处:第一,打破你旧有的标准和框架,只采集信息,当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让最本质的东西自己浮出水面;第二,其实你看到的真的就是一个电影中的长镜头,你是演员也是观众,这样你才能训练着偶尔抽离自己的生活。然后,你既可以拥有投入的热情,也可以拥有旁观的冷静。”

我花费了一个星期,用Painter和Wacom手绘版画了一幅极精细的女人体日式纹身图样,拿给导师看,心里面期待得到的是“你虽然是个跨专业非应届的学生,但是美术功底真是很专业呢”之类的夸奖。

结果导师只暼了一眼,问我:“你觉得你能成为大师吗?”

“呃??不能吧。”

“那这么闷头细抠,不就是匠人吗?”

“……”

“画这些是浪费你的生命。你得做通才,做导演,做统帅队伍里所有能工巧匠的人。你要学会挑选合适的人,用合适的工具,实现你心中的大图景,你心中的画要远远大过这张纸才对!”

“那也得有队伍让我统帅啊!”

“你会有队伍的。”

自己发光 13 走夜路的姑娘

在北京待久了,阴霾就成为一种常态,这秋天里的好天气,简直像礼物一样让人惊喜。

我出发去见一个女友,路上开大车子的天窗,再开大电台音乐,一路迎着阳光微风,普通的日子里感到度假般的满足,仿佛此刻全部账单已付,全部愿望已达,全部的明天都一定会更好。

女友约我在临街的西餐厅见面。我到的时候她已安静地坐在落地大窗边,窗外的大面积蔚蓝天空、绿色垂幔、雪白餐桌上投射的阳光,还有她健康干净的黑头发组合起来呈现出油画般的美好效果,简直可以拿来写诗。

落座后,我由衷地说:“天气真好哇!”然而女友却说:“我不好,我感觉在走夜路呢。”

咻的一下,我看见了女友周身有个无形玻璃罩,外面的好风景统统被阻隔在这玻璃罩之外了。

“你有过走夜路的感觉吗?”讲完这半年的经历之后,女友问我。

我当然有过。那感觉意味着进入谷底,进入从未有过的差,原来以为够差的,竟然还可以再差,你却一时无力改变这境遇。以感情生活为代表,大概就是遇人不淑之后,你以为已经这么惨,轮也该轮到拯救你的天使出现了,却竟然又是一次遇人不淑!当时间够久,你感觉自己溺在一处却挣扎不出,开始自我怀疑又怀疑未来,想改变却看不到希望和亮光,于是天气好坏都与你无关,每一天都如同是走不完的夜路。

我告诉女友“我有过”“我懂”是没有用的,感同身受和嘘寒问暖不是答案,没有方向和操作的空洞言语都不是答案。只要是答案之外的,对此刻正在走夜路的姑娘来说,对所有需要处理的问题来说,都没有用。

“那么,如果现在的你正在走夜路,你会做什么呢?”女友问我。

“多数时候,一时半会儿做不了什么,但你可以先想点儿什么。通常来说,现在的境遇

都是之前选择的结果,之前的选择都是之前思想的结果。那么如果从现在开始重新梳理思想,未来就不再是这个结果了。”我说。

“在感情关系里,只要这事从头到尾没人逼迫、威胁过你的人身健康,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受害者,不要以受害者自居。就算对方欺骗、辜负了你,你也依然不是一个受害者。你选了他是因,他加诸你是果。你现在能做的有三件事:承认选错并彻底认清他;停止并要求他为此道歉或负责,你已成年,你要开始为自己负责;终止对他的选择。如果做不到这三点,你依然在走夜路。

“除非你需要跌宕起伏的感情体验用以文艺创作,否则深夜听惨歌喝红酒助兴不会排遣忧伤,只会放大你右脑的混乱体验,持续扰乱你的工作、饮食与睡眠。如果你非要深夜听惨歌喝红酒,那请继续走夜路。

“即使你很幸运地拥有肯听你絮絮叨叨的朋友,她的帮助也是暂时性与皮毛的。此刻你需要独立的左脑的冷静剖析,尝试在相对平静的时刻写东西,审视你自己,写下所有症结的所在,多用主谓短语和名词,少用发泄和抒情的形容词。别描述痛苦,描述事实。

“没有人知道夜路什么时候会结束,但一定会结束。每一次情绪泛起,再次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暂时性的体验,这一切都将时过境迁。这是你生命的多样性,这也是你必须经历但是终会痊愈的一场病。多样性需要你记取,痊愈需要你等待。你唯一要避免的,就是停滞、自闭、自怨自艾、无所作为。

“下个决心,在煎熬中等待路的尽头。但要主动而不是被动等待。要化妆、要锻炼、要学习、要社交、要保证出席率,即使你内心感觉千疮百孔,但既然已经在夜路上了,走得快一点儿,就是离尽头近一点儿。

“夜路本是人生的真相之一。夜路意味着在小女生的幻想终于剥落之后,你走上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面对选择与生存的现实主义道路。夜路训练着你的远见,是第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自省和磨炼,当你未来回首会发现,这将是你走向真正成熟的里程碑。

“会有那么一天,你早就走完了夜路,那时候你会再来到这个西餐厅,坐在我现在坐的位子,像我今天这样大着肚子,心情平静满足,对未来充满期待。”说完,我和女友突然同时湿润了眼眶。

走出西餐厅,我开上车子回程,深深呼吸。嗯,北京很少有好天气,但一定会有好天气。

自己发光 14 好女孩走四方

一个人经历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独自在陌生城市生活过。我就没有。如果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经由媒体画面和一次又一次的短途旅行拼凑而成,到老的时候回头看,应该是一件很扫兴的事。

缺失某种体验的人,往往会夸大那种体验的重要性。就像我总是相信,很多深刻的理解只能来自那些特定而极致的场景——比如背起行囊,伴随汽笛声在站台前登机口处挥别过父

母、挚友和恋人;在异乡午夜刻骨地思念一个人或一种家乡美味;拨通一次遥远而没有把握的电话;甚至最极致的,天涯羁旅中的绝望和潦倒。茫茫人海之中,在安全感和存在感的谷底,不知道自己往何方,不知道明天在哪里。当然,这一切都是一个城市温室长大者对远方漂泊生活的幼稚想象。

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到今天,我身边的亲密同学、朋友、同事甚至恋爱对象就开始一个个渐次消失。总在某一天,很突然地,他们就被父母安排或是经由自己计划离开中国,去往某一个陌生大陆。他们途经我的生活又离开,就像客串演员,即使有的片断格外精彩,终究只有一场或者几场戏。我的朋友小曼演得最久,分离却还是来临。

小曼无疑是我的人生电影里出镜率最高的演员之一。从同一所小学、中学,又到同一所大学,然后居住在一个社区,我们有无数的对手戏、内心戏、哭戏和抒情戏,它们常常在同一个场景下发生,一幕幕地贯穿了整个少年和青春时代。

我一直在北京生长,幻想过远走,但从未实现。最后一次想要离开北京,已经是二十八岁那年。我和小曼在那一年总是讨论要不要走。

如果为舒适自在,不要走的好。这里是家乡,对你的肠胃和你的族群来说,都是最熟稔最安全的地方。马斯洛模型的基础几层都已轻易建立,温饱与安全感唾手可得。如果你要尊严与自我实现,那么起点也会高级一点儿,不用像在异乡为生存发展上下求索,还要从头来过。

如果为切换人生,尤其是此地的人生已不堪过,走比较好。使人想离开的念头最初总是一种想要彻底挣脱的冲动,转一个身,人为抹杀掉旧的背景,适应新的人群和秩序。打破一个旧我才能催生出新的,如果新生总要破茧流血,那就破茧流血,反正旧的已不眷恋。

如果要等待世俗的都市奇迹,不要走的好。北京已经是这国家的中心,我们又已经生活在北京的中心,无论从哪个角度,如果还有梦想,用最纯熟文化和语言作为敲门砖的话,这里都离一切可触及的梦想最近。

如果放眼整个人生的长度,走才是好。这“好”超越了狭隘的舒服自在,毅然告别井底蛙的生活,走到更远,体验更多。就像游牧民族追求新的牧场,探险者不能停止远征,家乡未必是根,国家也不止是根,也许整个地球就可以是根,我们都是地球人。

在不停的讨论中,我考了托福,考了GRE,递出了申请,又去纽约和旧金山短途旅行,然后回到北京先遇到创业契机,再遇到叶先生。终究没有远行。

而小曼在不停的讨论中,在20xx年拿到了金话筒奖,之后拿到美国学校的Offer,于20xx年春天启程。

人们善意地以己度人,不理解小曼为何在得到金话筒奖之后,在三十岁到来之后竟然选择离开,因为原来拥有的一切足够让她过上持续繁荣与稳定的生活。又或者说这种离开明显是对安全感的放弃,这种放弃之大之决绝,在通常的理解之外。

从生存层面说,女性的安全感往往来自于三者的组合,分别是社会保障体系、家庭保障体系和自我保障体系。年轻时经验少、薪水低,社会层级刚起步,自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这很正常,是必经之路;无奈又无解的是我们的大环境里的社会保障体系疲软无力,没法给谁以真正踏实的保障,这就导致了为什么无数的女性持续依赖好爸爸,没有好爸爸的则只好急于找寻好配偶。

向上追溯竟然是社会问题,该问题却被分散到每个年轻姑娘的个体上,安全感需求被转嫁,一切都被强求成物质需求诉诸男性群体,于是造成了整个男性群体压力很大,怨声载道喟叹人心不古。恨嫁的姑娘苦,有心无力的小伙儿也苦,却都不知道苦的根源,即使知道了也无能为力。于是姑娘继续撒网,小伙儿玩命挣钱。

还好还好,时光荏苒,总有一批姑娘率先成长起来了,比如三十岁时,拿了金话筒奖的小曼。虽然未曾有好配偶,但是用去八年时间,她为自己培养了自我保障体系。自我保障体系表层是一种稳定,而内核是一种自由,这自由可以让她在安全感与新鲜感之中权衡,可以在权衡之后选择拥抱未知和一切的可能性。小曼于是选择了换一种全新生活。小曼说:“就一辈子,世界这么大,我得走走看看。”

我欣然赞同。当具备了向死而生的精神,“我们××吧,趁活着”可以普适于一切想做未做的事,早晚都得死,一切都可贵。

哪怕是青春年少不怕山水迢迢的心,哪怕是最后一团谁伴我闯荡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一场大的体验与遇合面前,什么安全感体系都去见了鬼。亦舒说:“只管朝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退一万步,对小曼来说,未来增加的是她在迎面而来的时空、地点的出席率。正如叶先生在20xx年如果没有下定决心离开墨尔本孤身来到北京,他就不会在之后某一天与我相遇。

美国著名戏剧家奥尼尔有个《天边外》的故事,真想走的人不会彷徨,真想留的人亦不会神伤。去与留哪有对错,全看内心所向,求仁得仁。

20xx年4月20日,小曼与我抱拳别过,转身离去,全无伤感。自此,我第一本书中的灭绝组,纹身姑娘塔塔结婚生子,体制内的小曼远走美国,还真像故事。

好女孩走四方,青山白水,后会有期。

自己发光 15 吹火柴的人

有一阵子,在我接受女性类杂志采访的尾声,总会出现相似的情景:年轻的编辑姑娘收起采访提纲,再“滴”的一声关上录音笔,低头略微寻思,然后仰起头,目光殷切,轻声可能还略带局促地说:“我还有些纯个人的问题想问你??”

每当这时,我都会沉吟一下,想了想还是说:“好的,问吧。”

我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样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字“怎么办”。

我也知道,在年轻的时候,每当卡在选择边缘,总是寄希望于遇到一个知心大姐。那大姐最好随时见到,随时优雅笃定、宠辱不惊,当你惊慌失措地面对她,她只需看你一眼即刻全都明了,一句话就指点了迷津,然后只管照大姐说的去做,不出几日柳暗花明。

每次在回答之前,我都想告诉对面那个姑娘的是:我不是知心大姐,其实,我顶多是吹火柴的人。

为什么是吹火柴的人?安徒生童话里,卖火柴的小姑娘蜷缩在大年夜划亮了最后一根火柴,她在火光里看见了香喷喷的火鸡、慈祥的奶奶,正在她陶醉在最后的温暖里时,有个人走过去说:“嘿,醒醒!”然后“噗”的一声吹灭了火柴。

与其眼睁睁看着惨剧发生,不如直接吹了火柴看见真相,相比其他循循善诱,吹火柴很招人讨厌,但是见效最快。可惜,从情感上,人们都爱知心大姐,并不爱吹火柴的人。人们喜爱温情脉脉的过程,喜爱讲究方式方法,对待自己,人们乐于缓缓沉溺,再慢慢醒来。

我向来无力招架絮絮叨叨、循循善诱,对他人的细节、感受与八卦也缺乏天然的敏感,尤其是对诸如“我是小三怎么办”“我减肥坚持不了怎么办”“我明知我男朋友是混蛋就是离不开怎么办”这类问题毫无分享的兴趣和耐心。

对身边熟人,此类问题还可以劈头盖脸,而面对陌生人泪眼蒙眬地来倾诉,我就算恨铁不成钢也拉不下脸来摔笔骂街,最终结果是问题依旧,而双方都很憋闷。的确,比较起提问者的选择困难,我更怕倾诉。只要还停留在倾诉感受而不是陈述事实,那这个人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倾诉强度与混沌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时间,永远成正比。

我更怕面对那类严肃抉择型的提问。

太重大的问题,不敢回答,尤其是事关人生转折寻求决策意见的问题。功力不到,即使玩命吹火柴也未必能让我和对方看见真理。各人天赋、际遇和需求大不同,对于若干往来几句就敢大肆指点的那些知心大姐我持保留意见。信口开河一旦说错责任太大,别人的命运和半辈子,完全担当不起。

因此,面对姑娘的提问,我先会如常回答。回答之后,我会赶紧补充:

●别听信我。

我写过的东西完全以主观过往经验为基础,总结出的具体方法目前看来仅能部分解决我自身的具体问题。如果哪些思考方法刚好可借鉴、有营养,分享到的人可依据情况分析之后自行吸取;如果不适用,一对一絮叨再久也依然无用。

●别听信那些情感栏目的知心大姐。

真正的知心大姐是有的,而且可以很多,时时处处,但需要自己去辨听和发现。这些提点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一件事,是在长期专注思考后突然照进的一道亮光,有点“开悟”的意思。前提依然需要自身主动的“长期”“专注”“思考”,否则一百个大姐也没用。

●别听信任何自诩的他人问题专家。

理论上如果存在真正的人生规划师,那么该规划师的科学工作方法与工作量投入应该不亚于麦肯锡的强度和深度,才可能得出行之有效的结论,况且麦肯锡的解决方案也会错。

●你只能听信自己。

人生问题的特殊性,就在于无法求医,只能揣摩医术然后自医。也只有完全走上由自己选定的路,未来才会负起全责,怨无可怨。

●你自己就是那个吹火柴的人。

你自己就是那个吹火柴的人,你要自己狠心吹灭手中的火柴,向四周看看,是的,刚才都是幻象。当你感觉到越来越冷,越来越绝望,赶快丢掉手中虚假短暂的温暖,趁还没冻僵的时候,站起来走开。

自己发光 16 重生的故事(1)

浅姐本来是我朋友小曼的朋友。20xx年夏天我和浅姐在三里屯一个美甲店相识。在后来共同的经历和交谈中,彼此建立了稳固的女性友谊。这些共同的经历包括:美甲、K歌、吃饭、推油、打麻将;交谈内容包括“这个甲油好不好看?”“哎,把麦克递给我。”“点一个烂蒜肥肠。”“柠檬草精油减肚子吗?”“和了!”

浅姐有一双笔直的长腿,会一个夏天都故意穿着衣料柔软的短裤或者短裙。她还会款款地向你走来,带着春风拂动的姿态,然后在距离你还有三丈远时突然开始说话。插科打诨,滔滔不绝,贯穿会面的全程。

恋爱问题一直是浅姐的主要烦恼。当然也几乎是20xx年前后我们女性小团体共同的烦恼。浅姐的烦恼特殊些——我们是不知道那个人到底会是谁,而浅姐是不知道那几个人到底该爱谁。所以,每次见面都围绕“谁是真爱”这一课题展开分析,以浅姐举例描述开始,以我们点评支招结束。

到了20xx年,小团体里我先一步准备结婚,小曼准备在婚礼上当我的伴娘,她说最近几个月都没见过浅姐,估计人家谈恋爱太忙顾不上,反正婚礼肯定会出席。

婚礼当天,当我敬酒到闺蜜桌,看见浅姐的样子时,吓了一跳。

浅姐的长相简直和几个月前判若两人,以至于我面对她有点儿失语。周围人正纷纷祝福我永浴爱河,此情此景让我把差点儿脱口而出的“你怎么胖成这样啊”改成了“你换发型了啊”。

这句也还贴切,因为浅姐不知道几时剪掉了长发,换成了厚重的蘑菇头。我真心觉得这个发型不适合她,只会显得发胖后的她更胖。确切地说,她不只是胖,而是呈现一种奇怪的

吹气般的浮肿。

浅姐笑容满面地说“祝你幸福”,站起来拿出一个红包给我。这时候我发现她竟然穿了一身黑色的长裙,完全不再是我所了解的浅姐风范。我一边想着回头得说说她,一边接过红包道谢,转身准备再把红包递给我的伴娘,一回头发现小曼不见了。

“小曼呢?”

“刚才还在边儿上呢。”旁边的人说。

我四下里找,发现小曼站在婚礼宴会大厅的一个角落里,耷拉着脸看着地面,不高兴又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想这射手座的人还真靠不住啊。

见小曼还没有过来的意思,我和新郎叶先生继续向同一桌的塔塔夫妇敬酒。塔塔上来跟我耳语:“对面是浅姐吗?我都没敢认,是怀孕了吗?”我赶快环顾左右而言他,塔塔又问:“你说你结婚小曼怎么像不高兴似的啊,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直到婚礼结束,小曼脸色一直很差,说AfterParty也不参加了,回头再来找我。

第二天小曼来了,站到我面前,眼睛睁得很大瞪着我说:“你婚礼上是不是觉得浅姐变了?”

“对啊,怎么胖那么多?她是不是怀孕了呀?”

“她查出得淋巴瘤了!而且已经是癌变二期!胖是放疗以后的浮肿!还有她戴的是假发!她现在是光头!”

我听后直接吓傻了!

这故事我见到过一次,我想起几年前直到去世都没有告诉我们她在生病的光头老王,有点儿恍惚。那次对我的震动挺大,我在第一本书中把她写在了最后一个故事里。

我回过神来,又问了小曼几个问题。小曼说,婚礼当天,在酒店的洗手间里,当小曼嘲笑浅姐的胖时,浅姐才偷偷告诉她这件事。原来在我欢天喜地筹备婚礼的时候,浅姐已经接受化疗好几个月了。

自己发光 16 重生的故事(2)

“所以,”我对小曼说,“这几个月,浅姐没再找过咱们美甲、K歌、吃饭啊。”

小曼说:“是,这么一想,原来咱们凑在一起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儿啊!”

“那浅姐现在在家歇了吗?”

“她没歇。她怕丢工作,一直定期请假化疗呢。跟同事都说自己是吃胖了。”

“平常谁陪着她呢!”

“她男朋友。”

“哪个?”

“知道她病了以后,就只剩一个了。”

“这个是真爱!”

“嗯!真爱!”

老王那次,我和塔塔是直到她去世才得知病情,之后自责过,也反省过自己的人生;现在浅姐居然又在面临这种可怕的考验。我意识到原来的友谊形式是多么肤浅苍白——与结伴吃喝玩乐比较起来,与探讨那些不痛不痒的恋爱比较起来,真的朋友应该在这些时刻真正地沟通。

我和小曼一直关注着浅姐的病情,她却几乎没和我们见面,只说正在治疗,目前稳定。

一年之后,浅姐主动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叫上小曼一起出来吃饭。我也没敢多问,直接去和浅姐见了面。

我到的时候,她正坐在初夏的室外露台上玩iPad,和婚礼那天比,浮肿消去了很多,留着清爽的短发,一看就是她自己的头发。我松了一口气。

浅姐告诉我,她得的病全称叫何杰金氏病淋巴瘤,有70%的概率可以治愈,现在,她治愈了!她找我们见面,是因为她和男朋友要在三个月后结婚,希望我能帮她策划一个漂亮的婚礼。

浅姐说得很平静,而我简直都要哭出来了。

她治愈了!!我觉得坐在我面前的简直就是生活的奇迹!一时间我觉得无比开心,无比轻松,连毛孔和发丝都一起为浅姐松弛下来,突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微风如此轻柔,咖啡如此香甜,未来如此美好。比起一个人生命的治愈,这世间其实再无任何事情称得上烦恼。

和小曼一起傻笑了一会儿,我想到一些事,郑重地说:“虽然都过去了,但你现在算是我身边体验过离死亡最近的人了,我其实有很多问题想问你。”浅姐说:“好啊,随便问。”

那天下午,在三里屯一个餐厅的屋顶露台,我们和浅姐整整问答了两小时。浅姐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经历都讲给了我们:关于她得知病情那一刻的难以置信和恐惧,关于绝望曾经如何袭来、如何让她崩溃得哭倒在洗手间,关于她惊骇地发现头发在淋浴中大把地脱落,关于一次次放疗、化疗的地狱般体验。浅姐讲述的过程中,我甚至有好几次感觉到自己的身体

在下意识地丝丝地发冷和颤抖。我知道,对于别人的痛苦,再逼真的想象也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至少这个下午过后,我知道浅姐的世界,早已经不是之前那个单薄而脆弱的世界了。

那天下午,周围鲜花盛开,音乐声温柔,来往穿梭的人们衣衫光鲜,我们三个慢慢喝着果汁,涂着红红的嘴唇,谁也不会猜到我们聊的是这样一个残酷的话题吧。我深深呼吸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环顾四周,四周都像电影一样,或者刚才浅姐描述的一切才像电影一样,而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洗礼。

其中,有些关于重生的对白,深深地震动了我。这些顿悟是浅姐用生命的体验得来的,我想我会一直记取。

“喝酒、熬夜、情绪波动大,可能是得病的很大原因。但是其实没有什么事真正值得去喝酒、熬夜、大悲大喜。

“自己动手破坏自己的健康,最蠢。

“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有人会从你身边消失。但也有不会消失的人:你的亲人,还有内心把你当亲人的人。

“再糟的状况,想要转好,还是得先接受下来,面对状况,再想办法。

“谁还能比我糟呢?我人生哪个时期还能比这更糟呢?

“如果能放弃的就只剩生命,那就只能坚持啊。”

“接下来呢?”我问浅姐。

“好好工作,办婚礼,做蛋糕,养猫猫。”阳光洒在浅姐脸上。

“哦,对了,去年那个特混蛋的男的后来怎么样了?”小曼问。

“咳,谁还管那些破事儿,那都是上辈子的事儿了。”

时间看得见(一) 17 Never too late是骗人的

Nevertoolate翻译过来叫“永不嫌迟”,是心灵鸡汤类语录里隐藏最深的骗人话之一。

考试、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发财、买低卖高,凡事都有最佳时机,有时间节点,有保质日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赶上就只能眼巴巴等下一拨,下一拨有没有都难说,怎么会永不嫌迟呢?

无论身处什么情景,人们总有一套现成的自我安慰说辞,前人拿来平复不甘心,似乎临时好用,于是奉为真理,后面人连忙又拿来用。一代一代的,那些没踩上点儿的人,恍然大悟的人,后知后觉的人,眼看着黄花菜已经凉了,眼看过了这个村儿,那个人背影越来越远,

那群人起高楼宴宾客,依然没自己什么事儿,说点儿什么不丢面子又洋气的呢?“咳咳??Nevertoolate??”

运气不足和努力不够都容易让人踩不上点儿。但努力不够的更好辨认:高三时候不及格,大学时候四、六级不过,二十多岁肥胖,三十多岁没方向??奇怪的是越是努力不够的,越爱说“Nevertoolate”,他们的意思可能还包含“大器晚成”“希望在前方”“明天会更好”。

但凡说这话的人,就骗自己吧,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错过就是生活甩在你脸上的响亮耳光。嘴上说得再云淡风轻,挨打疼不疼自己心里知道。

努力之外,人还最容易在感情上犯这种糊涂。

想离开一个人,又舍不得,于是想着到××时再放手吧,等到终于离开时,江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江湖了。后面那几年都已经被白白浪费掉,整个恋爱市场汹涌前进,没有在原地等你,本来人生还可以有很多可能性的。

喜爱一个城市或者一个职业,却因为感情原因而暂时没有选择那个城市和职业,但心里想着,有那么一天,到××的时候,我还会回来的。你的人生本来就那么几个好时机,本来是你自己的所有财富,结果都被用来点缀和奉送给别人了。你当然可以因为别人的原因选择或者放弃,但你要清楚,那就是全然的选择或者放弃,没有“Nevertoolate”,放弃之后就是放弃了,再也没有回来的一天。

在婚恋关系里,最苦涩的一种,就是该及早离婚的时候没有离婚,直至生了孩子。生了孩子,就是“It’stootootoolate”,就是永恒的角力牵涉,就是彻底告别了简单的人伦结构,就是每每遇到万劫不复的复杂考量,基本上,此生的苍茫格局就定了。

所以换个人生观吧,痛惜悔恨不丢人,无奈地接受那些错失的种种,对自己说,在这件事上,It’stoolate,再对自己说,下一件事,我要做点什么,Beforeit’stoolate!

人生时间有限,很多时候就是几个转折点的事,在一个点儿上没踩好,就会错上加错,直到无法挽回。所以需要努力的时候,得趁早啊,得大干快上;遇到需要踩点儿的时刻,得慎重啊,千万培养自己的决策力啊,因为决策力决定命运。趁早观察、趁早判断、趁早动手,快快的,Beforeit’stoolate!

什么算趁早?还有机会、精力、时间洗牌重来就算趁早。敢于洗牌,敢于重来;而不是明知握着一把烂牌,还苦哈哈地打。

没有人能踩对所有的点儿,“趁早”所包含的真理,还在于告诉你已然错过之后,何时是补救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怎么办?”

“补救啊!”

“什么时候补救?”

“趁早补救!就现在、立刻、马上!”

所谓趁早,既是先行争取,争取未果,再行补救。补救意味着心知肚明错过了最佳的时间和机会节点,错过那个时期,错过那个人,错过离开,错过决定,所以错过是一切失败的源头,所以错过之后,还聊“Nevertoolate”是最傻的事。

唉,连明白这个道理都太晚了。

时间看得见(一) 18 你已经成为的那个人

与友人晚餐,临别寒暄时他迟疑地问我:“你现在是人生沸点变高了吧?好像一晚上都不大高兴啊。”

我严肃而真诚地注视着他说:“不,我一晚上都挺平静,而且打心眼儿里高兴。但是你看,因为咱半年没见,我的脸蛋儿应该是又耷拉了一些,脸蛋儿再向下拖拽着我的眼角、嘴角,就容易显得不高兴。”我把脸转来转去地给他看。

友人吃惊地端详着我的脸蛋儿,不敢肯定又不敢否定,支吾着走了。

我所描述的是实情,是每日镜中亲眼所见。尤其脖子以上示人部分越发江河日下,表皮稀薄,脂肪松软,妆前大灯底下已经无所遁形。

其实都一样。

我和该友人认识十年了,估计经过刚才一聊,他会在回去的路上默默地悲壮地正视一次他自己的光阴。最要命的是他也许对此还毫无准备,我是说让他目睹耷拉的奇迹已经在我身上发生,眼睁睁见证一个熟悉的妇女老去。

我真应该追上去告诉他,不用尴尬,真的,因为这个时刻我已经等了好久——把真相戳破,然后体面地接受你已经成为的那个人。

现在多好,从容坦荡,相反之前花掉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我们自己还没成为的那个人身上。这些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总结起来,第一是等待,第二是佯装。

当初总有好多年,等成熟、等瘦脸、等赚钱,然后等惦记的人爱上自己;久等不来,于是又装练达、装深刻、装名媛,最后只好又装无所谓。好日子好伙食好人就在眼前,竟然不知道当下放胆消受,为明天没影儿的事担忧,曾经持续生活在黄金时代却浑然不觉。

比如在一个新#f@1修剪头发,坐定后,发型师俯下身贴心地问我:“您想要什么风格的发型?做一个看起来青春阳光的好不好?”

“不好。”我望向镜中的自己,冷静地回答,“我要一个看起来显得有钱的发型。”发型

师一愣,不等他反应过来,我接着说:“还要看上去钱都是自己挣的!”

发型师呆立一旁,我正在对自己要求的精准别致而得意,只听见邻座的发型师也在问一位刚洗好头的女客:“您今天想做个什么发型?”我侧头望去,见那阿姨级的女客正笑眯眯地将左手从围布下面伸出指向我,一字一顿地说:“我要一个看上去比她还有钱的发型!”阿姨左手的腕表上钻石排队,密集而耀眼。

好在这一天还是来了,无论我等过的和装过的是否起了作用,我还是及时地成了那个人。更庆幸的是,发现我依然正生活在最好的黄金时代。一切都刚好,成熟、瘦脸、赚钱、练达,万事俱备,恰逢其时。

“还没成为的那个人”与“已经成为的那个人”就像美发店里两个年龄悬殊的妇女,一个不用显得年轻,另一个也不用显得有钱,只需把一切交给时间。

时间看得见(一) 19 有本万事足

——2012效率手册前言

初中一年级,我开始使用效率手册记录作业和学习计划,用来克服我的贪玩、健忘和拖延。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本效率手册特别土,右上角印着烫金的“1991”。

最开始,我把每天所有需要完成的功课列成清单,写在当天的日期下,并在每一个功课后面画一个括号,比如:平面几何三十题()。当天的功课如果做完了我就在括号内打钩,做一半和没做完的都打叉。每天睡前,我会重新查看未完成功课,并把所有打叉的事项抄写到第二天,继续在事项后面画一个空白的括号。如果截止日期马上就到,我就在非完成不可的事项前画上五角星。如果此事已经急得火烧屁股,我就重重地来回描那个五角星直到弄成一个黑疙瘩。多数时候,我描了一半黑疙瘩就索性把效率手册放边儿上,把这功课解决掉。

时间向前推进,所有的括号最终都会被一个个钩填满,就像打怪升级做任务,打钩对于我渐渐变成很有快感的一件事,使接受和完成任务成为一种人生常态。

这个方法我已经使用了二十年。二十年间,这个方法在学业上一路帮助我考取硕士研究生;在皮囊上帮助我始终保持在理想体重和身材;在事业上帮助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让每一个项目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

这二十个本,打开书柜只有一小堆,但已浓缩了我的前半生。二十年看似很长,拆解开来,就是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所有漫长的人生都是由每一个小时里的每一件事汇聚而成的。每一个小时的使用,都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价值观从来都不是一个大词儿,价值观的意思就是:在同样有限的生命里,你,觉得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决定了生活与做事的优先级。过去岁月持续的优先级的甄选与落实,造就了今天的你我——每个人都选择了他们自己今天的样子。

离开学校以后,我才知道我一直借助效率手册管理任务的方法叫作“时间管理

(TimeManagement)”,这方法早已因为其科学与高效风行于文明世界。其中重要的执行环节包括:明确价值观—设立目标—罗列事项清单—区分优先级—按计划实施。

事实证明了科学方法的有效性,也证明了只要核心本质正向,允许执行方法上闪耀着个人主义的光辉。

效率手册从来都不会禁锢住你,反而会让你用最短与最合理的时间完成任务,留出更多的时间过自在生活;这本子其实在自在生活上也有许多好处,可以随手记录转瞬即忘的灵感与句子,还可以画点儿小草图。

长期借助于效率手册记录和思考,就不用费心同时惦记着许多琐事,本本规定之外可以任意地处于放空状态。

本在人生在,有本万事足。长此以往,效率手册将成为你大脑的一部分,成为梳理庞杂人生的理性机器。把所有信息汇聚在一处,远胜过每次随手掏出一张小破纸记下电话与要点的慌张与凌乱。心里有数的人,不会被绵延的战线和不确定性拖着跑。

当然,效率手册不是万能的,它规划不出你在哪天会遇到,但它可以帮助你在遇到之前就拥有美好的气质和内涵;它也预见不到你哪天会接到决定你一生方向的面试通知,但它可以让你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就练成过硬武功。如果有人持续幸运,那是因为他总是在沿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选择。所有人都在等待天上掉馅饼,等待奇迹发生。在这个年代的这个城市,奇迹并不是没可能。然而当馅饼掉下来的时候,你要能认得出;认出了还要接得住;接住了还要能可持续发展。

掌控得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少,心里就越踏实。最重要的是,你方向明确,你从未停止,你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就做足准备。

时间看得见(一) 20 打不败的天性

——2013效率手册前言

如果说勤奋的人都有早起习惯的话,那么很遗憾,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奋的人。

我爸就是一个典型的早起主义者,无论寒暑黎明即起且精神抖擞,永远见到第一缕晨曦,永远第一个到达办公室。我爸多少年来一直看我不顺眼,因为除去上学、上班被逼早起外,他老人家就几乎没见过我主动早起做过“有意义”的事。我爸对早起的定义是: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最晚六点起床,沐浴、更衣、吃早饭;我爸对“有意义”的事的定义是:读书学习、锻炼身体、洒扫庭除、思考人生。

我爸说:“每天早起一小时,能多做好多事。”

我说:“我就不明白了,您早起,您还早睡呢。每天的总体有效时间大家不还是差不多的吗?这一小时有意义的事儿怎么就不能白天做了?怎么就不能晚上做了?”

我爸说:“你说了半天还不就是懒呗!”

其实让我爸为我的懒病持续失望,我内心也是惭愧的。但是我试了又试,却一败再败。

我广院时期同宿舍有个郑同学,由于是对床,她每天的作息我都了如指掌——起来洗漱,整理床铺,去操场练声,练完声去食堂吃早饭,吃完早饭洗饭盆,等她带着干干净净的饭盆回到宿舍,我睁眼儿了。

郑同学是山东人,身材结实,下身有些魁梧,但是每顿饭都不少吃,这是她最大的烦恼。郑同学问我怎么办,我轻巧地回答说:“不就少吃几口饭吗?多大点儿事?想着不吃就不吃了呗。”

下顿饭的时候,吃到一多半,郑同学自言自语说:“不吃了不吃了。”说罢坐在那捧着饭盆呆看了一会儿,她又用几乎听不见的小声说:“唉唉,今天饿,不吃难受,下回再少吃吧。”我在对面看见了挤对她:“几口饭都管不住,以后怎么当著名播音员儿啊?”

过了几天,班主任说某些人早上从来不坚持练声,我惭愧了。回到宿舍,我对郑同学说:“我也要早起练声!你每天是怎么一下就能起来床了还特精神呢?”郑同学说:“不就是起个床吗?多大点儿事?想着起床就起床了呗。”

第二天,我睁眼时看见郑同学又洗饭盆回来了。她一进门就盯住躺在床上的我咬着牙蹦着字儿说:“连个床都起不来,以后怎么当著名播音员啊?”这报复精准得我根本无力回击,只好假装懒洋洋地嘟囔:“请问您也是天蝎座的吗?”翻个身面朝墙不理她了。

翻身之后,我盯着墙上斑驳的墙皮,突然间懂了。

郑同学早起但管不住嘴,我管得住嘴却起不来床,根本都是天性。就像鸵鸟奔跑、地鼠打洞,我们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属性,面对同样一件事情的难易感觉就像坐标轴里天然存在的正负象限。想要去改变天性,那真是最难最难的事。那么我该做的,也许应该是顺应和利用天性,而不是逼自己。

天性本无绝对好坏,但漫长的时间里,微小的习惯确实会改变一个人。虽然无法早起,但一定有方法用剩下的时间去尽量多做“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坚持认真地使用效率手册,去顺应和放大自己天性中好的一面,弥补虚弱懒惰的一面。对我来说,每天携带一个本本,翻开做好计划,比天没亮的时候挣扎着爬出温暖的被窝可容易太多了。我告诉自己,晚起但紧凑充实的一天,比早起但浑浑噩噩的一天更有意义。写到这里,只好实话实说,真相是:我乐此不疲地使用甚至设计效率手册,不是因为我的严谨自律,恰恰是因为要弥补我的不严谨和不自律。

事实证明,挑战自己的天性的确是徒劳的,许多年以后,天性为我们分别作出了选择——郑同学成了一名CCTV早间新闻的著名播音员(正好下半身在画面外看不见);而我成了一个经常分享塑身秘籍但无事不起早的创业者。不过,除了我这类和郑同学那类外,还有一类人,这类人的天性是既起不了早,又管不住嘴,还好还好,现在有了这本2013效率手册。

时间看得见(二) 21 每天专注三小时(1)

#每天专注三小时#本来是我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新浪微博发起的一个小小活动。当书接近尾声,却觉得活动本身比书更珍贵,意义更深远。这书只是记录过去和当下,而活动中所专注过的每一个三小时,却指向未来。原本不可知的未来,经过一个个三小时的播种,可以变得明确、清晰、可期待。

多年以来,我都被两件事的边界搞得迷惑不清。这两件事一个叫“我很累”,一个叫“我很懒”。比如我经常感觉很累啥也不想干,但同时又觉得可能根本就是在犯懒病。累需要接受和休息,懒需要自我说服和治愈,解决办法是不一样的。通常我也有一个分辨办法:洗个香喷喷澡,吹蓬松头发,画两根眼线,泡杯绿茶喝一喝。一般这时,我就能知道自己究竟是累还是懒了。

其实,洗个澡、化个妆、泡个茶,自己美其名曰是在调整,根本就是在拖延。总是妄图在行动之前把自己调整至理想状态,成为比行动本身更费力的一件事。我渐渐意识到,一天的工作时间之外,许多大块的时光往往就是在类似应付“我很累”和“我很懒”的准备过程中流逝了。明明是要学点东西,却先偏偏从沐手焚香整理书桌开始,再等各种饮料泡好,各种工具入位。两小时后终于坐下,东看西看,思来想去,却最终什么也没干。

上学、上班期间不得已被他人要求,无论快慢总要前进,一旦外在要求摆脱,才活成自己真实的样貌,而多数人真实的样貌总是状如一盘散沙。散沙生活的当事人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内心要强大”。“内心要强大”是一句大空话好吗?如果不学习、不锻炼,就玩游戏、聊QQ、看剧,外加躺床发呆,一出街就发现自己腿粗,一考试就不过,一PK就输,一汇报就挨批,强忍眼泪跟自己说“内心要强大”有用吗?有用吗?比起输之后靠“内心要强大”自我催眠,赢了身心直接全强大不好吗?

强大是靠修炼来的。时间从来就是一片田地,田地的特点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种得毛。

以下是#每天专注三小时#这个活动的招募启事:

在20xx年底出版的《女人明白要趁早》的后记里,我这样写过“从春天心念一动,到夏天谈妥出版社,开始在每天繁忙事务之外抽出三小时写作,到如今总算见到果实成熟了。这件事情再一次告诉了我,积跬步至千里,每天完成一点点,是可以实现一个愿望的。”

三年过去了,在20xx年的年底,我又迎来了写书季。依然是每天三小时的写字时间,比较起上一次的摸索,这次的过程显得很缓慢、很平静。因为我已经历,我知道只要保持积累的节奏,终点自然越来越近。

启动一个周期,养成习惯之后,保证每天专注的三小时,并不是太难的事。

时间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无法储存,要么用以消费,要么用以投资。而每一天的三小时,都会和之前的那些时间协同作用,再与下一天完美地吻合,渐渐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更创造出之前生命中没有的东西,包括健康、快乐,还有财富。

但是大量来自效率手册的使用反馈同时也告诉我,对很多人来说,隔离外界的干扰,坚持每天完成写在效率手册上的计划,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在道理都懂、目标也既定的情况下,依然会被拖延症深深困扰,反复定计划,反复令自己失望。

时间看得见(二) 21 每天专注三小时(2)

这世界已经有很多人和事会让你失望,而最不应该的,就是自己还令自己失望。

“现在就去做,现在、立刻、马上!”我总是对私信里问我怎么克服拖延症的朋友们这样说。

但最近,我想到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和大家一起做到“现在就去做,现在、立刻、马上!”

都说微博是个坏媒体,它把思维打乱击碎,传播片段化的混乱信息,让人们习惯活在肤浅的表层。其实,很多东西,像时间、钱财、微博,甚至聪明才智,都是双刃剑。要看谁拿来用,更要看怎么用。微博这个武器最锋利的,就是它点对面以及几何级传播的即时分享功能。

借助微博,我决定不再独自默默地每天专注三小时。

从10月24日晚上开始,我决定在微博上发起#每天专注三小时#活动。当我开始时,我会在微博宣布并计时,然后切断一切干扰,凝神专注,三小时后,我再登陆微博,宣布和分享完成的任务。这样,看到我的微博并愿意为目标专注的人们,虽然分散在四面八方,但都可以被同样的信念激励和连接,能量可以在努力的人们中间传递,每个有梦想的孩子都不孤独。

活动的口号是:克服拖延症!现在、立刻、马上!不再令自己失望!

关于#每天专注三小时#活动的问答。

在上班时间内专注三小时算吗?

答:不算。

#每天专注三小时#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倡导大家用好上班之外的业余和私人时间。所以活动重点一定放在每天的非工作时间和周末。

“人的成就,就取决于他晚上八点到十点在做什么。”

爱因斯坦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为什么你把每天的三小时放在晚上?

答:当然也可以放在清晨,我放在晚上,是因为我早上起不来,而通常我在晚上的效率高、效果好??

专注时间具体放在哪里,要看个人的生物钟和日程安排。具体在早或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专注”“三小时”。

我看个DVD,或者和朋友聊一晚上,感觉也充实了自我,也很有收获呢,这个算吗?

答:你就骗自己吧。

如果坚持每天看DVD、聊天、瞎逛,你内心真觉得充实的话,如果这些能让你越来越健康、渊博、富有的话,你就继续吧。

我身边的朋友不理解我干吗要这么干,觉得我自讨苦吃,有病。

答:你没病。

第一,他们不是你的真朋友。

第二,一念即起,你的自我认知已经甩出他们几条街。

第三,如果坚持做到,你未来更会甩出他们几条街。

第四,不用搭理,时间看得见。

我同意应该每天专注三小时,但我不知道去专注些什么啊?

答:帮不了。

这问题问谁都没答案。你自己都不知道,别人怎么知道。

许多我敬仰的,勤奋、积累、自知、谦逊的人们早已这样生活,不同的价值观会反映在每一分钟的使用,懂的人不必解释。人各有志,自己把握。

还有那些看了活动启事却声称“我不想输赢心太重”的同学,不是我说你,你真是太矫情了。你想知道什么叫输赢心吗?时光倒退一万八千年,咱哥几个正在山顶洞下面蹲着,后面来了一食人野兽,这时候你一迈腿,发现自己跑得最慢??这就叫输赢心。现在条件好了,你以为不死就算活着。是的,不死,只是活着。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回,我去五台山旅游,看到路上有个女人捉住一个过路和尚死乞白赖地要往他手里

塞钱。和尚不要,推搡间女人快给和尚跪下了,并祈求一样地问和尚:“师傅啊,求你给我儿子每天念念经,让他考上大学吧!”和尚拗不过,转过身来双手合十地对女人说:“施主啊,你还是回去让你儿子每天念念书吧。”真理都是朴素的啊,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就像这每天专注的三小时啊。

时间看得见(二) 22 时间看得见(1)

很多年以后,当我坐在一个著名的健美比赛中国区总决赛的观众席,依然能记得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我是一个刚入学的十六岁高一女生,正怀抱一摞卷子穿过校园的中庭。中庭正前方的旗杆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四周围绕着葱绿植物,鲜花盛开。就在旗杆与鲜花之间,突然迎面走来一个高大的男生,我瞬间看呆,出现了有如阳光洒满、背景音乐响起、人物呈现慢动作的错觉,手臂一松,卷子哗啦啦掉了。

一般青春偶像剧的剧情进行到这里,那男生都会微笑着蹲下来帮女生一起整理卷子,然后手指尖无意中碰触在一起,紧接着俩人抬头慌张对视,电光火石脸红心跳。然而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子的,生活是——就在我低头慌里慌张收拾卷子的时候,男生欢快地从我身旁走过去了。

当年那男生没帮我收拾卷子也许是有原因的,原因是我十六岁不长今天这样儿——不是说我今天有多好看,但至少比十六岁的时候体重轻二十斤;十六岁的花季里,我肚子是腰,腰是屁股,还大圆脸,还剪一短头发,还是我爸给剪的!而我一见钟情的对象则五官清爽,身材修长健美,穿着清爽的蓝仔裤和白T恤。后来,我在韩国男星权相宇的身上一下子认出了这种型,权相宇也就成了我唯一哈过的韩国明星。

那以后,我会在校园里有意地搜索这个长得像权相宇的男生的身影,并掌握了一些实用信息:他是同年级其他班的体育特长生,他的专业是短跑,他家中有人经营服装生意,他没有女朋友——在那个年代,19xx年,高中生大概还都没有女朋友。

半年之后,年级分班调整,“权相宇”竟然和我分在了同一个班!我心中开始充满了小鹿乱撞般的期待。但很快我就发现,我们班乃至我们年级,充满期待的女生可多了。一下课,他总是被欢快的女生团团围住聊天儿;放学后,总有人与他相约一起骑车回家;学校运动会和篮球赛这种场合就更不用说了,总有大批女生自发组成啦啦队摇旗呐喊。哼,她们都太爱显太高调了,这样下去“权相宇”怎么能注意到我呢?我也要行动起来。

于是,当女生叽叽喳喳围住他时,我面无表情冷漠地从旁边飘过;当他值日扫地时,我默默地在教室后面一笔一画地画板报;他每周要参加体育队的锻炼,于是我也到操场跑圈;他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我就去当活动主持人;他去图书馆借书,我瞥见书名就趁他在附近时向其他同学发表这本书的读后感,总之就是不正面主动交流。当然这些天蝎座酷酷的把戏都还不够,我做得最有效的一项行动是:模仿他!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那个时期我爸勒令我减肥(见《女人明白要趁早》中“意志的胜利”)再加上默默跑圈,我半年时间瘦了十斤以上。然后,我留长了头发,又买了一条和“权相宇”一个牌子的蓝仔裤和两件白T恤。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傍晚,放学后,瘦下来的我穿着这身清爽的蓝仔裤和白T恤,独自穿过教学楼一个长长的走廊。与此同时,我看见“权相宇”正远远地从走廊那一头走过来,走近了些,我看见“权相宇”刚好也穿着他的蓝仔裤和白T恤,帅死了。走啊走,感觉走了好久,两个人才终于走到彼此面前。他停下来,微笑着从下到上盯着我看,伸出右手,轻轻地牵了我的右手三秒钟,然后放开,从我身边走过去了。我也慢慢地继续向前走,什么也没说也没回头,但其实整个人已经幸福得晕了。

时间看得见(二) 22 时间看得见(2)

我甜蜜地想,下一次,他应该问我要不要做他的女朋友了吧?

第二天,早自习前,“权相宇”把我叫到教室外面,我猜他是要表白了,简直紧张死了。

“权相宇”说:“我要出国念书了,马上就走。”

“去哪?”我完全呆了,声音很小很委屈。

“澳洲。”

“什么时候走?”我悲伤起来。

“下个月就走,但是从下星期开始,我就不来上课了。”

“哦。”

“其他同学都还不知道。”

“哦。”

“权相宇”离开学校那天,给了我一个大纸包,我打开来看,里面有几样东西:

一本中文版《教父》,扉页还有他写给我的寄语:“每个人的幸运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书里面还有三处被他贴上了小黄纸,这三句话是:控制你自己,自我控制是最大的力量;自己人没有商量好的事,不要拿去和外人说;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是男人不可以。

一本《健与美》。“权相宇”把封面上健美先生的身材指给我看,告诉我说:“我以后想练成这样。”我忍不住问:“这要练多久啊?”他说:“需要时间。”

还有一件他自己的白T恤,叠得整整齐齐的。他说我们体育老师说过一句话,他特别同意:“保持你的身材,在穿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的时候就是好看的,然后你其实可以随便穿。”

“你以后要像明星一样地培养自己。”“等我回来,等咱们下次见面你看我练得怎么样!”这大概是我记得的他对我说过的最后几句话,然后他就去了澳洲。

那之后很多年,我读了好几遍教父,给书里面许多我喜欢的句子都贴上了小黄条,买了许多本《健与美》,穿旧了很多件白T恤,但我再也有没见过他。

19xx年,我的初恋故事,刚刚开始,也就同时结束了。

20xx年的新年夜,我在一个五星级酒店做一个盛大Party。Party即将落幕时,宴会总监告诉我他们酒店高层也来到现场探访,还说他们的副总是全酒店最帅的人。这时宴会厅门口走进一个高大俊朗的男人,西装笔挺,衬衫雪白。这人走到我面前,两个人同时愣住了,然后对方微笑着伸出右手,握了我的右手三秒钟。

一般电影演到这里,主角也许会说“好久不见”或者“这么巧啊”,但我俩互相看着笑了很久,第一时间什么也没有说。

Party散场后,他告诉我,高中二年级他去了澳洲读完酒店管理之后,又去法国读了硕士,现在他在这里任职副总经理,儿子已经两岁了。

他还说:“看样子你都实践得不错。”我猜他指的是十几年前的对话,惊讶他还都记得,于是我回答:“当然了,每个人的幸运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重新取得联系之后一年,我收到了他作为选手参加健美比赛中国区总决赛的观摩邀请。那天的T台上,我看到他的身材被自己铸炼得像雕像一样有力和完美,猛地想起当年他指给我的那本《健与美》封面,还有十七岁的我和十七岁的他关于身材的对话——“这要练多久啊?”“需要时间。”

那天我坐台下静静地看着他,对自己的青春充满了美好的感激。当年的白T恤、牛仔裤、《教父》、《健与美》,所有他分享给我的一点点的理念,在他的身上,在我的身上,不但没有随着时间消失,反而都随着时间兑现了。

我们的今天,原来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时间看得见。

请支持正版,八月居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