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菱艳观后感

《红菱艳》影评

以电影形式来表现芭蕾,通常我是不太认同的,总觉得现场观看的感觉会更好一些,很遗憾的是我始终没有得到现场看芭蕾的机会,顶多也就是从电视上看看转播或是直播,但是,受电视导演和摄像机镜头的限制,很难有满足的感受,《红菱艳》(The red shoes)是极少数让我认为看胶片胜过看现场表演的影片。

这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拍摄的影片,现在看来有一种纯静的感觉,我总以为几十年前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比现在要单纯得多,那种普遍具有的浪漫而不失本色的气质在现在的中外演员身上都极罕现。

《红菱艳》因其主题是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生活与事业,因而在浪漫与本色之外,又兼有相当的雅致。

片中长达十六分钟的芭蕾舞剧《红舞鞋》是整个影片中最令人倾倒的部分,影片充分利用了镜头切换的优势,省略了现场表演时换场景和服装的琐碎部分,表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同时影片用特技手法表现出受舞台限制根本不可能演出的心里幻想画面,让人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换了现场表演恐怕要在表达上大打折扣。

《红菱艳》中除了这段《红舞鞋》,还穿插了不少芭舞剧片断,如《吉赛尔》、《天鹅湖》等,节选的部分都充分体现了芭蕾浪漫而轻盈的美,令人陶醉,难怪此片要被誉为“英国电影艺术手段的一个胜利”、“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令人目眩”了,在我看过的几部舞剧片中,《红菱艳》中的这场《红舞鞋》是用电影手段表现得最精彩的芭蕾艺术。

《红菱艳》的悲剧情节是从小人书上看到的,当时只记得整个的故事是一个叫蓓姬的芭蕾舞演员因为出演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舞剧《红舞鞋》而出名,同时爱上了该剧的作曲兼指挥克拉斯特,然而剧团的拥有者莱蒙托夫认为这段爱情会阻碍她的事业,坚决加以反对,蓓姬于是离开剧团与克拉斯特结婚,不过她依然思念舞台,但如果她再次返回舞台,丈夫则会离开她。

蓓姬的最后结局是为了追离去的丈夫,在精神错乱下跳下阳台被火车撞死了。

第一次从小人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认为罪魁祸首在老板莱蒙托夫,特别是看到最后,蓓姬临死前对克拉斯特说“请帮我解下红舞鞋”,觉得莱蒙托夫简直是个棒打鸳鸯的恶魔。

然而二十年后正式看完电影全剧,我的看法却是,蓓姬死的责任在于她自己,更在于她的丈夫。莱蒙托夫最大的错误是他选错了培养对象,感情脆弱如蓓姬者,

虽有舞蹈天赋,但却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不能升华到他所追求的完美艺术境界。

我并不是个主张艺术与爱情不能兼得的人,但是在我看来,蓓姬这样的演员,的确如莱蒙托夫所说是只有一个生命的,或爱情,或舞蹈。

莱蒙托夫挑中她成为剧团的主角,并着力培养她,除了蓓姬的舞技,同时也是因为她的那种“live for dance”的执着。

虽然包括剧团中的许多人,对莱蒙托夫的那种“男女调情只会影响艺术表现”的信念不以为然,但我认为他是对的。作为一个爱情悲剧,克拉斯特与蓓姬的感情可谓感人,可是因为沉醉于幸福的爱情,心情愉快地在情人边指挥乐队边抛飞吻的情况下跳《天鹅湖》的伤感离别,不管克拉斯特多有灵气,不管蓓姬跳得有多认真,能说不是一种对艺术的亵渎吗?

《红菱艳》诉说的是一种矛盾,一种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在我看来,这种矛盾的存在,根源在于蓓姬本人的弱点。

我之所以认为蓓姬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是觉得她并不象自己所说的“live for dance”,而是“live for love”。蓓姬是个为感情而生的女人,加上遇人不淑,所以最适合她的地方其实并不是舞台,而是那个作曲家的怀抱。我一直想,为了一个实际上相当自私的人那么轻易就离开剧团,说明蓓姬并不真的爱她的事业,至少如果我是她,是不会那么轻松就做出离开决定的。当蓓姬最后要求克拉斯特解下她脚上的红舞鞋时,事实上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芭蕾演员以来所付出努力的否定。

当克拉斯特赶到后台要求蓓姬不演出而随他离开时,对莱蒙托夫吼道:

“你是在嫉妒!”

而莱蒙托夫则愤怒的回答:

“是的,我是在嫉妒,而你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我想,莱蒙托夫是在为一个有可能成为舞蹈家而被感情所碍的演员所惋惜,只可惜,虽然他追求完美的艺术,也了解蓓姬的潜质,但却高估了蓓姬的理性。

重看《红菱艳》,我不再认为是他扼杀了天才,特别在最后看到莱蒙托夫含泪宣布在没有女主角的情况下继续演出《红舞鞋》时,为他感到遗憾。莱蒙托夫追求的那种完美艺术境界是蓓姬没有办法达到的,最后那场没有主角的芭蕾舞剧,在我眼里与其说是剧团的同伴对蓓姬的悼念,不如说是对莱蒙托夫所追求的那种完美境界的哀悼。

好舞者不难寻,好舞者升华为艺术家却不是人人可做的,蓓姬败给了自己,

当她要求解下红舞鞋时,连好舞者都不是,仅仅只是个普通女人罢了。

影片中我最不齿的便是那个被称为作曲家的克拉斯特,他固然有才华,然而我始终不认为他是个敬业者。

虽然克拉斯特写出了《红舞鞋》,但是始终把给舞剧写音乐看做是二流事业。

他并不尊重艺术,虽然从事指挥,但在指挥的过程中却心不在焉的向情人抛飞吻,他并不尊重舞台,为了不让蓓姬在自己讨厌的莱蒙托夫剧团跳舞,把现场直播的作品公演晾在一边,把观众和听众抛在脑后只为赶在蓓姬上舞台前把她带走。

蓓姬对于他是灵感的来源,但更象一种私有财产,至于蓓姬是不是半夜里起来捧着芭蕾舞鞋发呆他并不在意,所以他才会不理睬蓓姬至少演完一场的要求,残忍的要求她必须在舞台和丈夫之间作出选择。

克拉斯特对蓓姬的感情是真心的,然而他的狭隘才是让蓓姬跳楼而死罪魁祸首。

看完《红菱艳》,在沉醉于芭蕾艺术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一种遗憾,一种对影片中从头至尾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的艺术精神的遗憾。

爱情和事业,艺术和生活,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存在,可是,在不能同时拥有的时候,人们应该选择哪一边才是正确的呢?

《红菱艳》给了一个并不完美的答案,至少我,认为是不值得的答案

文传系 谭畅(080111038)

20xx年5月20日

 

第二篇:《红菱艳》影评

《红菱艳》影评

一门艺术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那些毫无艺术修养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对于看过《红菱艳》的观众来说,这一句话能体味出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紧密混合在一起的特殊味道。在这一部极具英国贵族气息的歌舞片里,一方面它向它的观众展示了演员高超演技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与富有表现张力的芭蕾曼妙舞姿,足以让人为之痴狂;另一方面它又毫不留情的将艺术所特有的那种执着的残酷充分的暴露出来,让人目瞪口呆。

《红菱艳》是以戏中套戏的手法来演绎故事情节的。其中戏中戏为现代芭蕾舞剧《红舞鞋》,源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说的是居心叵测的小丑向爱跳舞的女孩出售了一双具有神奇魔力的红舞鞋,让女孩在舞会上享尽了快乐,忘乎所以;一个个舞伴争先恐后的与她同舞,一个个舞者被她比了下去;但跳舞不应该是这个女孩生命中的一切,她还有亲人家庭和其他的有意义的东西。然而当她疲倦了要结束舞会返回家里的时候,可恶的小丑念起了要命的魔咒催动红舞鞋,活生生的将女孩从她的亲人身边拉开,让她身不由主的继续跳下去;表面上女孩依然风光无限,穿过了河流,跳过了峡谷;但在灵魂上,她已经死了,跳舞变成了煎熬,舞伴化为了妖魔,所有的这一切对她毫无意义,她最需要的是停下来休息一下,最后只有到肉体死亡的那一刻她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小丑收回了红舞鞋,又耐心的等待着他的下一个主顾。

那么他的下一个主顾会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饰演《红舞鞋》的女主角蓓姬。她曾经是那么的热爱芭蕾舞蹈,甚至用“为什么活着”来回答剧团经理莱蒙托夫的“为什么跳舞”这个问题,从而得到了后者的赏识。莱蒙托夫力排众议,让蓓姬跳新戏《红舞鞋》的女主角。他看好蓓姬,栽培蓓姬,鼓励蓓姬;他向蓓姬描绘了世界著名大舞蹈家的美好前景。但他的鼓励恰恰就象是那小丑的魔咒一样,既给蓓姬带来了快乐了也给蓓姬带来了灾难。新剧《红舞鞋》获得了成功,一夜之间,蓓姬成名了;从此她在舞台上一帆风顺,通向大舞蹈家的道路一片光明。可芭蕾也不是蓓姬生命中的一切,她也需要有舞蹈以外的其它生活,她恋爱了。这对莱蒙托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一向视爱情为芭蕾的天敌,尤其是他在看到爱情影响了蓓姬艺术生涯之后。他坚决地赶走蓓姬的恋人作曲家斯拉斯特,连蓓姬跟着离开也在所不惜,他要的是一个心无旁骛的艺术献身者,而不是普通的芭蕾舞演员。蓓姬人虽然离开了剧团,但她的灵魂仍深陷于那个著名大舞蹈家梦想之中,仍想着重返舞台。莱蒙托夫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重跳《红舞鞋》。在蓓姬即将重新登台之际,她陷入了一场严重对立的冲突,一边是放弃了自己工作赶来的爱人的劝说,一边是如同会魔咒的小丑那般的莱蒙托夫给的梦想,她崩溃了;《红舞鞋》里那可怜女孩的结局强烈的暗示着她,她也选择了用肉体死亡的办法来获得解脱。

在这部影片里,艺术如神一般享受着崇高的礼遇,它影响剧中各个角色,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因此给全片定下深沉严肃的基调。这跟同一时期引入国内的好莱钨歌舞大片《出水芙蓉》那种轻松幽默风趣的风格完全相反。

《红舞鞋》是艺术在全剧中最辉煌的顶点。这出在电影里以舞台形式演出的现代芭蕾舞

剧并不拘泥于舞台,它大量借助电影的特技,蒙态奇镜头??等等许多电影特有的镜头语言来丰富芭蕾的表现力;快速转化的时空与各有不同鲜明色彩布局的舞台背景衬托出女孩内心世界的变化;舞蹈的动作编排形象生动,生活化,又不失芭蕾原有的韵味;许多段落堪称现代芭蕾的经典。

艺术在剧中的代言人和守护者是剧团经理莱蒙托夫。他是一个受万人敬仰的艺术家,经营着一家相当成功的芭蕾舞剧团;他剧团排演的节目可以让观众们痴狂;他可以用高贵的傲慢来对待有钱有势却不懂艺术的伯爵夫人,以维护艺术的尊严;他发现并重用了年青的蓓姬和斯拉斯特,成就了一出的经典巴蕾舞剧《红舞鞋》??。

然而也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令观众们获得极大享受的艺术神品,在帷幕之后是怎么样造就而成的。莱蒙托夫本人无限热爱艺术,将芭蕾当成是一种信仰,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这个上帝。他由此孤独,在众人眼里,他既是领袖又是令人无法接近的“大忙人”。剧团的刘博夫开生日派对,全剧团的其他人都请过了,而对莱蒙托夫却连一声都没吱。 这种生活对于莱蒙托夫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也许还是一种幸福;但当他依照着他自己的这个面目来塑造蓓姬之际,却正是蓓姬开始走向死亡之时。莱蒙托夫影响控制蓓姬的手段和小丑的一模一样——抓住爱跳舞女孩的爱好,夸张地放大她的这一爱好。他帮助蓓嫉在艺术上获得成功,他为蓓姬铺平了一条通向著名大舞蹈家的。他所作的这一切深刻地影响着蓓姬,也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蓓姬既热爱舞蹈也追求爱情,但她凭着个人情绪来处理二者关系。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她可以在舞台表演时分心与恋人眉来眼去,可以在恋人被剧团赶走时毅然跟随离开。但爱情的风头过了,舞蹈的梦想又会悄悄爬上她的心头。当爱情与舞蹈势不两立非要她作出最后决断的时候,她选择的是自杀。

蓓姬自杀身亡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她的死意义何在或者说那双红舞鞋到低是是一种罪恶还是一种值得敬仰提倡的献身精神?艺术这个上帝借莱蒙托夫让缺失女主角的《红舞鞋》继续演出的举动来晓喻它的子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刚刚损失的是一位杰出的芭蕾舞演员。但事实是这样的吗?蓓姬并不是为了艺术献身累死在舞台上的,而是作为一名“逃兵”逃避艺术的逃兵而选择自杀的。单为人妻,她也许会是幸福的过完这一生;专心艺术,她有可能会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舞蹈家。可最后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悲剧。是非对错就如同这人生一样,很难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