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省博物馆有感

参观省博物馆有感

20xx年6月4号我跟朋友几个一起去省博物馆做了一次实践活动,感受颇深。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曾侯乙墓”。顾名思义,是曾国的国君曾侯乙之墓。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展示的是19xx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发掘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墓出土的精华文物。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青 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

在省博物管我还有幸认识了古代的《金锭》《金花丝镶宝石带》《冕冠》《金螺丝镶宝石青玉缕空双孪鸟牡丹簪》《玦》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玉环有缺为玦。同时还认识了不少的青铜器、漆器、编钟、编等。 当我们走进服装展厅时,厅内摆着从古代到民国各种各样的衣服,有清代甲胄、清代官服、清代女绣花裙??其中,那威武的清代八旗军服装特别引人注目,盔帽用铁制成,盔帽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红缨枪,铠甲的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

有护腋,在胸前和背后都有一个护心镜,闪闪发光,镜下前襟的接缝处有一块梯形护腹。看着,看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战士们穿上这件衣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形。

走出湖北省博物馆,我不禁感叹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如今,衣服已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要感谢那些服装设计者,有了他们,才有今天流水般出现的各式各样美丽的衣服!”

 

第二篇:参观省博物馆心得

20xx-11-27 省博物馆——我们来了 当拿到省培课程目录表时,知道周二要去省博物馆参观考察的时候,我就一直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在今天的八点钟,我们在大厅集合,集体向博物馆出发啦!

早上的风很大,开始有了初冬的味道,一下车,看到宏伟气派的博物馆,似乎每个人都很兴奋,我们来的有点早,门还没有开,这时很多人在相互拍照,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终于开门了,我们按秩序入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碧辉煌的几根柱子,大厅内非常的宽敞,给人一种庄重但不失活泼的感觉。 陈列展览形式设计中关系到陈列展览内容展示效果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陈列展览区域的划分及陈列展览路线的走向。好的展区划分和陈列展览路线,会有助于观众对陈列展览内容的理解,产生对陈列展览参观的兴趣。反之,会引起观众对陈列展览内容的混乱认识,以致茫然不知所措。

接下来说说序厅传递展线:一层:共有大小不等的七个厅,即一个VIP贵宾厅,一个学术报告厅,五个陈列展览厅,观众可以根据标注的序号查到1至5厅展览的内容。

二层:共有大小不等的八个厅,即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七个陈列展览厅,观众可以根据标注的序号查到6至12厅展览的内容。 三层:大部分厅都是待定状态,能观展的厅只有两个,即13号、14号厅。

2:展厅的陈列展线:

平面展线:每层空间都是顺时针的观展流线。展厅首尾相接, 应用比较灵活,观众可以从1展厅开始观展,顺时针走完全程,也可以不按顺序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展厅参观。

垂直展线:一楼的中心楼梯可以直接到达二楼,也可以乘坐扶梯和电梯到达各个楼层。

小结:从以上的图中可以看出,展区划分明确,而辅助空间(如书店、服务中心、卫生间、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安全通道、电梯等)也是指示明确。

总的来说,陈列展线比较合理,平面展线由于走廊空间比较宽敞,即使是动线交叉,受到的干扰也不会很大。在一层,大部分观众会从左侧的一展厅开始观展,但到了第二层就不一定了,因为会有多种垂直交通把观众送往二楼的不同位置。

优点:

当然这种对自由参展没有局限性,观众更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路线。(不同于有些展馆,从一个展厅出来,不能从结束部分再进入)

缺点:

在人流密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的交叉动线,看上去比较的混乱,这可能是很多大的博物馆在实际应用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展线很长,没有太多好的办法来整合这个展线问题。严格遵循规律,可能就会失去自由性。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已完成“佛教造像艺术展”、 “汉代画像艺术展”、“特别展厅-第11届全国运动会成就展”、 “特别展厅-馆藏瓷器精品展” “孔子文化大展”、 “山东历史文化展(史前)、”“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山东历史文化展(秦汉 明清)、 “明代鲁王展””、“馆藏书法展”、“馆藏绘画展”、 “话说考古”、“考古成果展”等展厅的布展工作。

通过对以上展厅的游历,大致将省博新馆的展览分为文物陈列展览和辅助展品。

可以说,文物是博物馆的生命 ,没有文物,就没有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也是在整个馆中篇幅最大的。 这是我此行博物馆的一点认识,此行收获颇丰,希望还有机会能再去省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