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博物馆有感

参观上海博物馆有感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

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每当我看到如此精美的文物时,我不由得感慨古代中国的文明的灿烂与伟大。然而,我亦不禁为那些命运多舛的文物的背后的经历而感慨万千,我也了解到在馆内有一份长长的捐赠者名单,已经有800余位捐赠者的名字。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曾披露: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由建馆之初的9000件,增加到现在的近100万件,其中有近1/10的馆藏来自于民间的捐赠。当初建馆时,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们的捐款达1000多万美元。我认为当然不是这样,这只会助长了那些文物贩子的气焰,以为其中有利可图。虽然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但是历史终究已是过去,虽然我们不应忘记过去。但是,我们更应着眼于现在和将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会有能力追讨回更多文物——而不仅仅是用无穷无尽的金钱去满足利益熏心的文物贩子。无论过去的历史是多么的辉煌,但终究已是往事,仔细一想青铜器,无非是奴隶主贵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无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贵之物;雕刻,无非是统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书法和绘画,无非是那些读书人予以扬名天下的途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无非是文人们借以“含沙射影”、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 所以,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仅仅能够证明一点:我们华夏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谈中”。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

参观上海消防博物馆有感

上海是一个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各类火灾也诱因聚增.我们“阅

读领航”小组参观了上海消防博物馆。

走进大厅,一眼就能看见一辆消防车模型和水枪组合“升腾的使命”,告诉我们预防火灾的重要性。接着,我们走楼梯上了三楼。三楼展厅为历史陈列馆,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人们以前所用的消防用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物品。第一件是古代最早的消防用具,它的整体外形就像一个压水井,下面是一个大木桶,连着 一根大铁管,只要把木桶装满水,压动大木杆,水就会从上面的铁管里喷出来从而达到灭火的作用。

第二件是灭火弹,从外观看是一个巴掌大的玻璃瓶子。“这个玻璃瓶怎么灭火呀?”有同学问道。“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讲解员笑着说,“外层的玻璃可不是一般的玻璃,它一遇到火就会融化,里面的水洒出来,就能灭火了。”“原来是这样啊!”我们恍然大悟。

最后一件是手摇式的防空警报器。它就像一个有柄的喇叭,当你摇动手柄的时候,防空警报就会从喇叭里传出来。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另外,我们还看到了很久以前的消防服和消防帽,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消防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随着楼房的“长高”,消防设施也在不断改善,但还是赶不上楼房“长高”的速度。这让我联想到了“11·15” 特大火灾。由于操作工人的不小心引起的这场大火夺走了这么多个人的生命,造成这次重大灾害的不仅是用火的不当,还有消防设施的不完善。所以,独自在家时, 我们不能玩火、玩电,以免发生火灾;即使有大人在,也必须小心谨慎。大家还要提高自身的消防意识,定期参加应急逃生演练,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

最后,我要呼吁大家:“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从我做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