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训感想

小学数学培训感想

经过一个阶段的小学数学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应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二、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三、创设和谐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一下午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结合本次学习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一年级知识讲授内容不太多,关键是养成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杜晓夏老师的《垂直和平衡》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直观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这一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老师以自己逛商店买蛋糕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

杜老师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难点:体会平面图形有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分类、整理

教学内容: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 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 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 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学做风车。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 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3、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作业

折一折、剪一剪。自己做一个风车送给好朋友。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

一年级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不同标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课后小记:

相关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教案(1)

以上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辅导整理编辑——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P27 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统计图、彩色贴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这个星期的主题班会马上就要召开了,我们一起来给班会布置一下教室吧!(出示情境图)看一看这些气球好看吗?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他们手里分别有几个气球?

(生边说师边用课件点出)

师;那你们觉不觉得这样数起来容易数乱?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数得既快有不乱?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学生注意观察后,教师设问:我们要想数的既准确又快速可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刚才数气球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板书:分类与整理)

大家想把这些气球的个数统计下来吗?现在用你们自己刚才想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一下吧!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来把你们的好方法都说出来吧!

(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汇报把不同的统计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学生看完后,再全班汇报。

师:原来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表示方法,你们真是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自由交流,看看哪种方法最容易看

出那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的第29页,看到第一大题,你们知道在这些交通工具里哪些是汽车吗?用你喜欢的彩笔把车图上颜色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身体验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的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实际上统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自己家里人和邻居都喜欢什么颜色吗?请你们课外进行调查,统计一下他们最喜欢的颜色。

(设计意图:将数学课上的统计与生活中的统计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统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篇:参加小学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观摩活动的体会

              

20##年3月10日,我有幸在太原参加了小学数学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两天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天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也许会走的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坚持着走下去。前面的路会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以下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从知识传授到发展思维

    课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牛献礼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棱数时,不是让学生数出正确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已知的知识推算,强化了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了“直观几何、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结合。我们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的教师是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搭长方体,牛献礼老师提出并不是只有动手操作才是操作,想象操作也是操作,根据小棒图让学生判断“这些小棒能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也是巩固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好做法。概念的理解需要通过应用加以深化,而判断的过程就是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应用。牛献礼老师的这些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

二.要学会课堂理答

   课堂问答是我们课堂上非常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或评价,即课堂理答。就我个人而言,很多时候是简单而又片面的。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理解,也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有效的课堂理答,是对学生的有效评价,精彩的理答会使课堂变得更精彩,使学生变得更自信。我自认为自己理答能力不强,我要对自己的课堂理答进行一些思考,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盘点他们的课堂的精彩理答,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理答的意识,乐于研究,日渐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在报告中提出“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并用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听专家的报告是一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大量的案例,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一节课要上得有深度,有广度,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研究教材,又不能拘泥与教材,受教材的过渡束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四.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学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应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要推动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

这次培训,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诠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教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地反思,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加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