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影评

在中国,有个神奇的现象,只要犯同一个错误的人足够多,那这个错误就不再是错误,而变成了中国特色。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被老师问到“你们觉得电影是什么?”,我们一帮导演专业的同学递交的答案里无非能提取出来几个关键词:艺术、创意、概念、情怀、故事、技术——技术!在我们这一帮学导演的理想主义学生看来,技术在电影中的地位,相比于前面几项已经很低了。“导演的定位是艺术家而非技工,导演的工作是创作而非堆砌器材”这句话就常被我拿来警醒自己和身边的人。在我们看来,导演对技术的追求应该是属于一个基础的,地基般的需求,或者说,在和电影相关的元素里,技术大概就是离艺术最远的词了。

但真正让我记住的却是随后老师对我们答案的评价。

“我希望你们从业了以后还能坚持你们刚才说的答案”她说,“因为从现在来看,中国的电影有且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不是你们说到的任何一点,而是钱。电影不是为艺术拍的,而是为钱拍的,衡量一部电影的不是口碑,而是票房。始于钱而终于钱,这就是中国电影。”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但我们并不是惊讶中国电影的核心是金钱,而是惊讶这项我们一直认为是潜规则的东西已经被堂而皇之地被放在了台面上。

何谓《小时代》?

《小时代》这部片票房会大卖,这点我从第一次听说郭敬明的这部小说要改编电影就毫不怀疑,甚至连片子会用帅哥、美女、奢侈品这些元素来吸引观众也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这部片子的出现并没有使我惊讶,而只是引发了我深深的惶恐。片子本身的质量,在我一个大学主修导演专业的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垃圾。这部导演一栏赫然挂着郭敬明的电影实际究竟是不是郭敬明导的,我在无法求证之余只能表示深深的怀疑,因为片中的构图剪辑分镜,甚至两个长镜头的调度,显然不是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导演培训的人能够驾驭得了的。当然,并没有明文去规定导演在片场具体要从事什么工作,所以镜头设计可能全部都堆给了摄影,调度设计可能全部由副导搞定,导演中心论这种没用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电影产业下,也被自然选择般淘汰。 但除了这些,这部电影真正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在这里又带出另外一个故事,我以前有幸跟随一位在上影厂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录音师学习影视声音创作,她常抱怨的就是国内年轻导演在拍片时已经越来越不注意声音上的细节,也越来越不把录音师老前辈的建议当回事。这点我认为在《小时代》里体现得近乎完美:片中声音上的问题简直让人分不清这是一部主流院线的商业片还是一部学生作品,同期录音和后期配音交替之混乱,人物声场错乱的毛病屡有发生,动效的拟音做得也只是差强人意,更可怕的是这部电影基本没有环境音,在人物无对白、调度无动效的时候整部影片就和静音了一样尴尬,配乐没有一次是符合情节逻辑或情绪诉求的,大段的歌曲配上平行剪辑也没能让观众对片中人物关系信服。同样的声音错误和问题在《西游降魔篇》中也层出不穷。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当代导演对自己电影声音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不严谨?我研究了这个问题许久,直到有一天向别人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了如下的答复:

“哪有普通观众会去注意这个呀。”

茅塞顿开,原来都是观众给惯的。你花不花心思在声音上都有票房拿,傻子才去费工夫。

除此之外,意淫和浮夸的故事,缺乏逻辑的情节构建,平面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观众认同感的缺失,矫揉造作的对白绝望地企图缝补支离破碎的叙事,以及——一如既往的——根本不会演戏的俊男靓女。

仔细一想,上面的这些元素可以套用于国内大部分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当中: 《西游降魔篇》 、《致青春》 、《富春山居图》用的又何尝不是相应的套路。国产片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被类比为“食客品味决定餐馆水平”,制片人导演们绝对知道什么是好的电影,但他们仍然可以毫不犹豫地为了那数量众多、审美拙劣的观众去扼杀那些好的电影。毕竟,有品位的人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在占少数,得罪他们的代价小。

何乐不为?

何谓能火起来?

我经常听到不理解的声音:为什么像《致青春》 、《富春山居图》之类的电影在时光、豆瓣之类的电影网站评分都非常低却依然能狂卷内地电影票房呢?电影观众真的不知道好赖么?

这里就可以类比一下前些日子传得很火的那个“幸存者偏见”来解释:

二战时候,英国的轰炸机每次执行任务回来,都损失惨重,许多飞机被击落。然后军方坐不住了,打算给飞机加防护钢板。可如果全身加钢板的话,飞机就没法正常执行任务了,于是请来了一个数学家。数学家来到机场,对每一架飞机身上的弹孔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机翼和尾部的弹孔最多,而驾驶舱和油箱最少。当数学家汇报给军方时,军方立刻就打算给机翼和尾部加固。可数学家却说应该给驾驶舱和油箱加钢板,因为那些机翼和尾部中弹的都飞回来了,而驾驶舱和油箱中弹的,都被击落了。后来军方听了数学家的,果然损失的飞机大大减少。

同理,在豆瓣、时光之类网站记录电影并打星的观众群体的平均影商,一定比其余观众群体的平均影商高。换句话说,真正想去看这些不尊重观众的电影的人,一定不是关注或者在乎豆瓣时光评分的群体。能在豆瓣时光网上给烂片差评的人就好比那中弹之后飞回来的飞机,每发现这么一个人,要意识到他身后有至少十个喜欢看烂片或者根本不介意看烂片的亲戚朋友。这是非常恐怖的。不要从网络媒体评论来审视中国人的影商,因为数量最多,影商最低的永远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小时代》能火起来的原因除去成功调动这沉默的大多数以外,和院线排片也有紧密联系:在上映的当天,几乎所有电影院都将此片安排为优先放映——这种待遇基本是每部大片都有的——但个别院线甚至让这部片子占据了100%的排片,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就已经等于剥夺观众的自由选择权,“爱看看不看滚”一般的流氓行径了。豆瓣上有人自曝是电影院工作人员来给豆友答疑解惑,有人问到这个院线的排片是否是被制片方暗箱操作过了?此人给的答案是据他所知没有。

即使这个答案为真,我觉得如此排片肯定也是经过暗箱操作的,只不过不是来自制片方,而是来自于影院管排片的经理的自主意识。如此一来上到制片人下到影院经理全都可以不惜为了赚到多数人的钱去得罪少数人,真可谓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种情况是现状,是事实,但不是健康的或持久的。

何谓傻逼?

在文章开头就给全中国大部分观众扣了这么一个帽子,当然需要详细解释解释。

之前陈谌的一篇“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已经基本把这个现象描述的特别清楚了,但我特别不满意的就是那篇文章最后戛然而止于这么一个结论:

“不同的商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从票房上看,确实有不少人就是爱看这样的片子,觉得这片子不烂,这是个人喜恶,我无权干涉。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市场的确还不够成熟,不能为一些真正好的东西提供保障,反而成为一些残次品甚至?畸形儿?温床,试想一下,当一个好的东西不能给他的生产者带来甜头时,自然没有人会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将它做得?好?,究其原因,我不再过多阐述。”

假如这个话题继续阐述下去会获得什么呢?我推测,就是我标题中的结论,可能我也是作者文中说的“高姿态”、“不冷静”者。但作为一个不甚安于现状的电影人,只想问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1、 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以国际标准来看是健康的么?

2、 如果不是,那怪谁?

陈谌的看法就是观众和消费者永远是上帝,面对他们我们要谦卑,要冷静,要去迎合。我觉得他能想到这一步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典型闷声发大财的节奏,他赚得盆满钵满的几率比我大到不知哪里去了。

但引用一下《暗夜骑士》里的台词:He?s the hero we deserve, but not the one we need right now.

市场需要这样作品,但进步不需要。阻碍电影产业进步的元素可能有很多种,所以我们有时就要稍微大胆一点,稍微无畏一点,去指责那看起来无辜、庞大而愚蠢的观众群体。在无意识中仰仗自己拙劣的审美去贡献票房、助纣为虐的观众,真的只配得上傻逼二字。

自从谢飞写了一封呼吁电影分级的公开信之后,许多真假电影人都觉得分级才是影响产业发展进步的最大瓶颈,总有人把中国电影质量发展不起来赖到审查制度上,对此我只有一句话相送:没有审不过的皮克斯,只有看不腻的喜羊羊。国民审美才是电影质量发展的根本瓶颈,而非审查制度。那无辜、庞大而愚蠢的观众群体,才是整个产业的死敌。

 

第二篇:【小时代】不完全影评

我转载过来的所有文章都会亲手修改.原文大意我不会改,只是会把一些我不习惯的语句改成我自己的说法.每篇都是。只因我是真的爱这些文字,真的用心去读

电影打动我,是从席城的出现开始,一向冷静的顾里第一个就冲到席城前面,比南湘还要激动,仿佛被伤害的那人是她自己。

那刻,顿时让我想到自己的闺蜜,我的亲爱的们。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女孩儿的闺蜜,都象传统意义上描述的,

从小相识,然后和电影里一样,能有幸见证彼此的成长。

我和她们有各自的经历,相似却不同。有很多话不必多说,对方都懂。她能读懂你外表的冷漠挑剔和内心的热情与孤独,这样听起来真的是件特别让人感激涕零的事情,更何况我是一向嘴巴不饶人的处女座。不会很明显地表达自己的喜欢和对别人好,是因为害怕感情被辜负没有安全感怕失去的自我保护,而她就是那个能一眼看穿你的好强坚强逞强的人。

电影里,接着,南湘走上前,象是走丢了的小孩子般小心翼翼地扯了扯席城的衣袖,眼里满是可怜和委屈。

席城温柔地给了南湘一个拥抱,一切美好得,象是世界上只有他爱她的宠溺。

接着是林萧旁白。 也是电影里我第一次落泪的地方。呵...看【小时代】能看到流泪,这在所有男性甚至很多讨厌四爷的女性那里肯定是荒唐又可笑的。可平心而论我想我真的不是个脑残的人,只是常常被在你们看来莫名其妙的点所打动。不求你认为我是个好人,只是看到这里的时候控制不住地我会流泪。看了两遍,每遍都会。

【我所认识的南湘,

把她所有美好的少女时光,

都给了这个伤害她最深的人。

她曾经对我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生命的布匹上,裁剪下最美好的一段,然后亲手缝进对方的生命。她少女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离家出走……这些事情都和席城的生命轨迹重叠到了一起。

我不像顾里那么愤怒,我反而从心底理解南湘。

那天晚上,南湘终于选择割去这段已经深埋在骨血里的爱情,我明白她的不舍与痛苦,也明白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来自于爱。

从那以后,南湘口中再也没有出现席城这两个字了。】

告别席城后,南湘犹豫地走上阶梯,犹豫着如何面对林萧宛如顾里。林萧用她的拥抱迎接了南湘的回归,宛如一脸热情,顾里一副爱理不理的臭脸,却依旧递上了她为南湘准备的礼物。

本文由 lxl 提供,转载请注明

顾里怒其不争,但无奈。

尽管她在顾源母亲面前,都能表现得象个新时代的知识女性,但她抑制不住为南湘愤怒,爆粗口,她替南湘出头,帮她争取比赛名额,为她拖延出场时间,想让南湘完成梦想。

完成一切,因为她爱她。有时候友情就是这样,忍不住嫌弃,却又愿意两肋插刀。

电影的后面,顾源和顾里因为误会吵架分手。

可让我很羡慕,虽然他们吵得天崩地裂,最后还是能和好如初。

其实,我觉得在恋人面前服软并不是件丢脸的事。

因为爱你,我退步道歉都又何妨呢?(只可惜这样的道理不是谁都明白。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乐意,我心甘呀。

羡慕着顾里,因为她有顾源,也因为顾源那句,

这么多年来,顾里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当然,或许,小说只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

在镜头带给我们对青春被狗吃了的感叹之后,生活还得继续不是么。

本文由 lxl 提供,转载请注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