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观后感

我眼中的毛泽东

——《延安颂》观后感

中华有幸,各族有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代天骄毛泽东,在这个曾经千疮百孔的东方舞台上,导演了无数精彩绝伦、震惊中外的史剧,为华夏子孙留下说不尽道不完的感念。

——题记 今人评说毛泽东,我最欣赏如下几句:“马背上吟诗,谱写的是千古绝唱;油灯下作文,写成的是绝代佳作;窑洞里用兵,布下的是神兵天将;穷国里争雄,震撼的是五洲四海。”虽只廖廖数语,却如一幅隐形迹而显神采的大写意,把绝代伟人的奇才伟智、风采神韵描画得灵动传神,令人浮想联翩。

电视剧《延安颂》洋洋四十集,展示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陕北这个小土台上指挥千军万马唱大戏的传奇史,虽只说了红军走过长征进陕北到“七大”这十年事,但开国领袖的气度神采已呼之欲出,观后感慨良多,略说一二。

陕北的窑洞简而陋,却是伟人成就伟业的指挥部,又是酿造毛泽东思想的车间。窑洞外细密绵软的黄土,是他成伟业、铸思想的丰厚养料。他在这里写绝代佳作,布神兵天将,创人间奇迹。

他虽偏居山野,身在寒窑,但站得高,看得远,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既善观形,又善察势,总能发现症结,抓住关键,告诉党和军队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做出“活眼”,把死棋走成活棋,把活棋走成胜棋,做强自己,做小敌人。

他手中总有“两把伞”,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有时他用枪说话,“说”得敌人胆战心惊,晕头转向,难辨虚实;有时他用笔说话,“说”得敌人气急败坏,又十分无奈,常能四两拨千斤,屡创片纸大破万千兵的奇迹。有时他“两把伞”并用,文韬武略,各逞其威,各显其妙。他的“两把伞”无数次令鬼哭人民笑。“伞”下“伞”外,敌我力量的消长随着日出日落而渐次改变:敌强我弱变敌我相持,敌我相持变我强敌弱,陕北窑洞里的灯光渐渐映红九州大地,蕴育出我兴敌亡、“换了人间”的历史必然。

他是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从不以悲观之态示人,即使面对天大的困难,他也镇定自若,毫不畏怯,“乱云飞渡仍从容”。越是“火烧眉毛”、甚至千钧一发时,他越是喜笑如常,还忘不了开几个令人释怀的玩笑。对敌,他精于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稳准狠”,走得巧妙洒脱。党内,他一面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一面与错误路线展开极讲策略又极富人情的斗争。

他深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即使“泰山崩”、“黄河决”,他也不惊不乱,总是满怀信心,愈挫愈奋,总能拿出解决困难、走出困境、扭转危局的办法和对策,而且都是出奇制胜的高招妙策。

他思维慎密,多谋善断,十分讲究策略,总能以正确的方法正确地解决难题,无数次化险为夷,让衣衫褛烂的“三军过后尽开颜”。

他善于坚持原则,又善于团结同志。原则问题上他寸步不让,团结犯了错误的同志时他满腔热情地“一帮二看三等待”。

他有大气魄,却很重细节,连与特殊人物见面握手时谁先伸手这等细枝末节都精心设计,特别交待。这也是他赢得党心民心、成就伟业的一大原因。

他很伟大,却又很谦和。对同志对朋友,从来都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虽然位高权重,却从不靠权位压人吓人,所以总能让持不同意见者心悦诚服,悦其方法过程,服其诚信智慧。

他有“大我”而无“小我”。党的事业、民族兴盛是他的至高追求。为了这至高追求,他无分昼夜、不知饥饱、不顾安危地思考和写作。他吃的是小米杂粮,穿的是补丁衣裳,想的是天下百姓,干的是强国伟业。对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寸土必争,寸利必得,“吃着碗里的,谋着锅里的”。对个人私利,他看得淡如水,轻如烟,不争不抢,能让则让,心中无我。

身为领袖们的领袖,他住的窑洞却毫不特殊,一样的四壁黄土,一样的油灯昏暗,不同的是他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境界更高,智慧更多。他也曾被战友中伤,也曾被同志误解,也曾遭遇高层挑战,但他都处之泰然,从不怒目相向。他不争个人意气而争真理,同志战友间的嫌隙隔阂,能化解弥合则尽力为之,一时不成便耐心等待,并不利用权力给人“穿小鞋”。这不是常人眼中的高风亮节,而是开国领袖级的境界和气度。

他是人不是神,也曾有过错。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他也能放下架子,公开检讨,当众鞠躬,真诚地认错检讨,立即改正,坦坦荡荡。在认错改错中,他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更多更大的衷心拥戴。

他也有七情六欲,常人心态,但他的私情私欲服从于党和人民利益这个大情大欲,绝不让私情私欲压过党情民欲。当他在百忙中抽闲与妻子女儿享天伦之乐时,人们只有感动,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为党为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开罢“七大”,他就要走出延安,赴重庆谈判。走出陕北,他将要东渡黄河,进京赶考。但是,他在延安创造的伟业,将千古流芳。他在延安酿造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百代万世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他为了国家的独立,为了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太多太多,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去付出自己的汗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观后感

《井冈山》观后感

电视剧是从南昌起义开始讲述的,随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秋收起义部队,在秋收暴动失败后,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损兵折将,长途跋涉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部队总算有了一个落脚点,能够休养生息。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和努力,毛泽东结合实际的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成为中国军队至今遵循的建军思想,在这些好的思想的感染下,在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局面和形势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后来即使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也没有放弃。他无条件服从党组织处理决定,并耐心说服其他同志跟党走,顾全大局,他据理力争,坚持保留自己的正确意见和主张,继续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斗争,正是毛泽东同志对共 产 党的无限忠诚,才使中国革命最后走向了胜利。当时如果没有毛泽东对共 产 党、革命事业的忠诚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里时刻肯定要重写了。今天说毛泽东是伟人,便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还有他能受得了常人受不了的委屈,能耐得住常人耐不住的寂寞,能经受住常人不能经受的考验,能克服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

通过观看《井冈山》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红军和群众闹革命是意见多么不容易的事。可以说是整天提着脑袋饿着肚子闹革命,而且闹革命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既要同敌对阵营的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又要同革命队伍里不时出现的叛徒作斗争,还要同革命队伍里不时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还要同各种不可想象的生活上的困难。在抗击国民党对井冈山围剿中牺牲了许多红军。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大浪淘沙,尽淘英雄儿女,作为后人,对这些共 产 党的创立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红色摇篮》观后感

《红色摇篮》填补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段空白。这段空白是《长征》《延安颂》《解放》无可替代的。他描写了五次反“围剿”时期,党内路线分歧的事实情况。

王明、博古进入中央领导层,形成了王明路线。周恩来和朱德受过正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共 产 党人,他们和王明的区别在于,没有食洋不化。他们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的真理性,从而拥护毛的领导,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剧情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共苏区在重大战略战术上的激烈思想斗争。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一、 做任何事都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依靠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理论必须联

系实际。

二、 很多真理往往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在做决策时要认真分析不同意见人的思

路,绝对不要简单的凭借所谓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行事。

三、 做任何事没有把握不能信口开河拍胸脯,唯有把问题考虑清楚细致、考虑复杂,并

做好预案,才能去的胜算。

四、事实争于雄辩,结果能证明一切。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要学会承受,天生我才必用, 大气度才能成就大事业。

五、知错就改、主动让贤,不要顾面子,才是圣人之德。

《长征》观后感

长征是叹为观止的。

无论以任何标准衡量,都是一次史诗般的历程。

中共之所以能在后来的较量中获胜,不能不说是长征锻炼了一支团结的钢铁般的队伍。蒋与毛的对决在长征中以见分晓。虽然本片或许是过度的将毛的历史功绩夸大了,但是毛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运用中国古典战术,善于组织以及巨大的领袖的魅力都令人折服。有人说摩羯座的人只要人服从,这是对的,也上毛的胜利,尽管这个过程里也充斥了内部的权利角逐,加之外部的压制,但是正象毛本人一向所自诩的那样,斗争越是激烈,他越感到兴奋。他的进攻不是蒋那样是直接的使用武力与利益的分配,而是高明的调动人性善于把握人性的弱点,象史沫特来所说,他可以等待观察很久,但是总有一天要为所欲为。

在长征中他是从一个被贬低的边缘人物到领袖的过程,也是他自己的一生的奋斗的写照,奋斗不止,革命不息,极度自信,狂傲隐忍。

而蒋在这个过程里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无法掌握的地方军阀的制宰以及他过于迷信武力和精英。这也正是一个正规的军人和一个农民之间的战斗,在中国总是谁熟悉农民谁胜利,和专业素质关系不大。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苏联海归最终臣服于中国传统的过程,毛不仅仅战胜了精英主义的蒋也战胜了教条主义,这也预示了谁是中国的未来。

没有长征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的历史。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现问题 ,大家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绝不会走的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