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教育,教育》观后感

微博@阿日_RiMor

昨天晚上我看了BBC的“为什么贫穷”系列之《出路》,英译是“教育,教育”。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这是个纪录片,看完后我马上就将这个纪录片推荐给我的同学、朋友,也推荐给我的社员伙伴们去看。

真的,这个纪录片很难得,在中国大陆似乎是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并没能在电视台上观看到这部纪录片,可能是因为被“封杀”了吧,目前就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可以看。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大陆从19xx年推出的产业化教育对中国大陆社会造成的影响。我在网上也搜索了一些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评论,和我的观点一样,都是同情乡下人,批判那些昧良心的教育暴利者。当教育成为大陆暴利行业之首时,你会是什么感觉?高考将每一届考生进行了分流,高分者流入低学费、高就业的大学,而低分者则流入高学费、低就业的商业性质较浓的学院,而若低分者又是来自乡下,则又有很大一部分会被那些昧良心的教育机构盯上而受其欺骗,要知道这被骗的代价可不小,被骗的代价是不菲的学费、父母家人的期盼以及四年或三年的青春。

这个所谓的“欺骗”,说了大家就会非常反感非常不满,当然可能不会有人主动出来遏制这样的黑心行为吧,只有政府可以代表人民粉碎这样的黑心假教育机构。为什么说这种机构是欺骗?片中的宏博教育学院,挂名“学院”,本身就是虚假,教师团队百分之九十都是该“学院”行政机构里的工作人员,老师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一些在公司里干过一两年的员工,比方说,在网络公司里干过的,熟悉网络运作的员工,就可以来这里担任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老师,是这样的,而在上课时候,教案不用背的多熟,只要在上课前一天晚上在网上搜一搜明天要讲的内容,百度上都有。而这样不负责任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公平吗,合适吗?其实很多学院级别的高等学校都这样,学生之所以在上课时间混,滑手机、聊天打发时间,大多是因为上课老师也在混。你台上老师混,台下学生不也得跟着混,外面招生广告做的那

么漂亮,而里边真实情况却是这样,学生不心寒,我们这些局外的人都心寒!

我现在所处的情况其实也是这样,我也是属于低分者,尽管我在城里长大,但是我却也身不由己念了商业味偏重的学院。大一时参加了一门叫做创业理论的课程学习,任课老师在最后一天要我们自愿报名考试,考试过了就能买两本关于理财之类的证书,两本证书共700,不用说,我想你也应该知道,我考过了,我们很多人都考过了,但是花钱买证的人却没有超过三分之一。这只是其中一个“戏法”而已,还有很多。用纪录片中的一句话来讲,我所读的这种学院,招生老师就是“拼了命要把学生弄进来,收了他们的学费后,再拼了命想方设法把他们弄出去”,而在一进一出这个过程中,学校又会搞出一系列挖钱的把戏。即使如此,作为学生,我们仍然可以忍受,因为我们可以把这个当做是自己人生中因为高考失利而要经历的痛苦阶段,姑且可以当做是卧薪尝胆,但是毕业之后就不是了,片中那个戴眼镜的同学,他也是读这种商业味较浓的学院(和前面说的一样,“商业味”在此是指学校的挖钱、骗钱),然而毕业后出去应聘,很多公司都不认他。也就是说,他的这四年大学生涯,对他的就业并没有比较可靠的帮助。是他所学的知识不牢固吗?是他自己不努力吗?可能是吧,但其实学校也有责任,老师也有责任,如果说他自己要付直接责任的话,那么老师就是关键性的责任!

还有一个是,片中有提到,现在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匀,是极端的两种状态,要么富到死,要么穷到死。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愁没工作,因为家里已经安排好工作岗位,他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甚至有的学生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在公司里上班,甚至是当上了老板。我很佩服那些自我创业的人,当然也佩服那些天生福气的二代们。二代能珍惜父辈给他们的优势资源并加以运用,这是非常之好,可这就是现实,因为人比人比死人,没有这么强烈的对比,就没有那么多的话题,大陆13亿人,二八定律,处于顶端的大约2.6亿,以非贫即富论,则还有其他10.4亿穷人啊!穷人读书,越读越穷,学费一年一万,四年,毕业后就业一个月1000,不吃不喝也得四五年才能把学费挣回来。“有些人不需要努力,他一样可以拥有。”“心疼这个已经不太像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怀念和期盼真正能让大众学生不论城里乡下都实现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我想,这部纪录片牵扯出的已经不仅仅是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了,它更多的是折射出中国大陆许多许多其他一些方面,一些需要引起政府领导人高度警惕的问题!而对我们自己,则是一个激励,不努力,无奇迹,我相信,真正有才华、有实力的人,上帝一定会眷顾他。 大家加油! 甩开负能量,是学生的把作业做好,把书读好,考个好成绩,是上班的就把工作做好,把上级布置的任务完成好,做出好业绩。心存善念,尽力而为。这大概就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总体的一个观后感吧。

(注:文中有带引号的部分,其中词语是强调,句子是引用。)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为什么贫穷系列之教育教育观后感

新浪微博@阿日_RiMor

 

第二篇:教育贫困

―――利益集团的视角 农村教育贫困的经济根源

"王世忠王一涛

一、学术界对农村教育的相关研究

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性问题。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有关农村教育的文献资料来看,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经费不足,笔者将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称之为农村教育贫困。农村教育贫困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农村教育的绝对贫困,即农村教育经费不能满足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层含义是农村教育的相对贫困,即农村学校所得到的教育资金远远少于城市学校所能够得到的教育资金。 为了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20xx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使教育经费由以前的乡镇统筹变为以县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尽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相对于以前的以农户和乡镇政府为主是一大制度创新,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体制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

以县为主的体制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原因在于县财政有限,无力负担相对庞大的教育经费,而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也没有向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因此,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加大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二是增加高层政府对县财政的教育转移支付。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的县财政已经没有多大的潜力继续提高教育投资的力度了,因此加大高层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

就成了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重新思考

现在的问题在于,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对策已经找到,高层政府对农村教育发展也作了一些转移支付,但这些资金的数量有限,且这些转移支付大多属于临时性、随机性的应付措施。在这种背景之下,有学者建议颁布一部《义务教育投入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虽然法律途径可能是一条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很好思路,但是,我们还需要对农村教育贫困的根源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需要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追问高层政府为什么迟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规范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不能”还是“不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理解我国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一把钥匙。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看法,经济解释是经济政策的基础,只有对社会现象做出了准确、科学的解释,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措施。当前教育理论界对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一个“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的阶段,缺乏对农村教育贫困根源的学理分析与解释。有鉴于此,笔者尝试用现代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理论,对我国的农村教育贫困问题作一解释,以求教于诸家。

三、利益集团理论

利益集团理论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为代表,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所谓理论集团,就是介于国家与个人活动范围之间的组织形式,它是一些人的组合,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倾向,并积极采取有计划的行为以影响政府官员和公共政策,从而实现集团成员的利益。利益集团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司、行会、工会、政党、国家都是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奥尔森引用制度经济学大师康芒斯的话说,利益集团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是“现代民主的生命线”,正是利益集团而非个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绝对决定要素”。

社会政策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由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利益集团相互博弈而确定。在政策的最终形成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决策制定所施加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对社会政策的不同影响,我们可把利益集团分为强势利益集团和弱势利益集团,弱势利益集团因为对政策的影响较弱,因此其利益经常受到忽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与我们的一般认识相反,人数众多的利益集团与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相比,开展集体行动以追求集团成员

利益的难度更大。因为要把数量庞大的集团成员组织起来开展集体行动,会出现严重的“搭便车”问题―――每个成员都希望其他成员参加集体行动而自己坐享其成,这就使得大集团要花费较高的组织成本来开展集体行动,因此,大集团的集体行动往往是不成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民的不同处境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

与发达国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尽管在数量具有优势,但是他们的组织化程度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和内部凝聚力,而且数量庞大的农民要组织起来以开展集体行动,会面临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民主体制的滞后,农民一般没有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政治渠道。由于这些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经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他们往往单向地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不是积极地影响政府的决策。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策都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而迎合了其他利益集团的诉求。

利益集团理论为解释我国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城乡的二元分割格局,改革之前我国城乡的二元分割,主要是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手段和结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主要是出于赶超工业化国家的渴望,与利益集团的关系不甚密切。为了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损害农民和农业的利益从而为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积累剩余产品。在改革以后,具有十分严格的经济和政治控制体系的垂

直层级体制,逐渐被横向的经济联系打破,利益集团压力和选民的声音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一个对利益集团压力做出反应的政策制定环境。

由于在改革前城市集团已经掌握了较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因而城市利益集团成为社会中的强势利益集团,农民则成为相对弱势的利益集团,两个集团相互博弈使我国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同时,各级政府所在地,如县政府、市政府、省政府等都位于城市,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城市人口更容易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

四、利益集团与农村教育贫困

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应该看到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教育贫困问题,和农村基本救济制度缺失、农村公共医疗保险体制落后、农民工入城待遇不公、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难等问题一样,都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组成部分。

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高层政府没有建立起稳定规范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也就是说,高层政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虽然我国的相关政策要求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之中,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认真地执行。高层政府未能向农村教育提供足够的经费,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前述的利益集团理论

来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农民作为一个弱势集团,无法有力地影响政府的财政资源分配过程,所以当政府掌握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时,总是优先满足城市的教育事业,然后才顾及农村的教育。这就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

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加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从而改变当前政府决策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忽视的现状。增加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畅通的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这就要求完善我国当前的民主体制,使农民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次,农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分散和缺乏有机联系的农民组织起来,把他们团结

到一个共同的事业中,这时改变中国农民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下的现状,增强其在交易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能力)的首选对策”。农民的团结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阶段,中央和地方都要积极支持农民在基层成立各种类型的联合自助组织。基层联合自助组织的建立,不仅对农民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将会极大地促进对于我国农村民主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无论是畅通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还是加强农民的团结,都非一日之功。农村教育贫困问题也不能等到上述两个条件成熟之后再去解决。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群体或集团来代表农民的利益可能是解决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上上之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知识分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也就是说,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的追求者,要勇敢代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为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而努力。

知识分子为我国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善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实际上,农村教育的每一次改观,都含有知识分子的心血。大大缓解了农村教育贫困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就与知识分子的大力呼吁是分不开的。但是,相对于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言,目前教育学界对农村教育的研究,无论从深度来看,还是从广度来看,都是有待继续加强的。因此,知识分子要继续充当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代表,用热切的心情和冷静的理性来观察、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为农村教育大力呼吁,营造舆论,争取农村教育贫困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