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馆观后感(中国古典乐欣赏)

姓名: 学号: 专业:

河南博物馆观后记

上周二我和班里面的同学参观了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河

南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上至夏商,下至明清出土的文物。观赏之余,不觉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作为河南人,从小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中原文明也有

一定的了解。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古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大地涌现了大批文人学者:老子、墨子、张仲景、张衡??同样,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

随着人群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的基本陈列室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 河南博物院收藏了各个时期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刻造像、钱币、书画等。其中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下迄明清,里面不泛精美绝伦、玲珑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汉墓出土的金镂玉衣,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馆藏的古代雕刻艺术品,诸如汉画、佛教造像,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

中华第一龙——濮阳,作为一名龙乡的儿女,也只是听到过

“中华第一龙”的传说,而在这里更是有幸看到了它的样子。6500年的 “真龙”呈现在眼前,听着导游小姐和外国友人的对话,那段历史似乎不再那么陌生,而是隐隐闪耀着它的光华。

在博物院里的珍贵院藏是莲鹤方壶、骨笛和象牙萝卜、象牙白

菜。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这两件艺术品

1

姓名: 学号: 专业: 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在这里,不仅领略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参观完了博物馆,已是一个半小时之后了,便去了博物馆西面

的音乐演奏大厅,来聆听来自历史的绝响,音乐主要伴随着一位老师对音乐史的讲解,和专业演员的表演进行的。主要非为三个时期,远古音乐,秦汉时期,唐宋时期。观赏之际,宛若在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了一翻。

其中演员的表演印象很是深刻,远古时期,骨笛的深邃清远,

陶埙的低沉,奏响了先民天籁之声,表现了远古时期的人们获得丰收时对神灵的敬畏。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把我们带进了秦汉时期。编钟清扬转而低沉,展现了当时帝王对于礼乐的重视。唐宋时期,音乐种类更为丰富,其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之声,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最后,演员的一支优美的舞蹈伴随着的音乐伴奏结束了当天的表演。

音乐之于文明,文明之于历史,把音乐和历史连在一起,用音

乐的视角解读历史,用历史的眼光欣赏音乐。包容的历史如阵阵钟鸣响彻耳畔,震撼灵魂,悠长的笛声如缓缓清流洗涤日益尘化的精神世界。无需过多言语,我已从音乐里看到了历史。

2

 

第二篇:中国古典音乐

浅谈中国古典音乐

——我感兴趣的一种文明现象 摘要:中国古典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中国古代最早形成并自觉走向成熟的便是音乐。中国古代经典认为美好而合度的音乐对于开创和治理文明之邦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天道的体现。所以,可以说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哲理的另一种表达。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演变、审美特性以及其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典音乐。 关键字: 古典音乐; 演变; 审美特质;意境; 哲学思想 引言

音乐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音高、音色、音律的有序结构,是材料、主题、设计、结构、技巧和乐器的系统构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生长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土壤之上。作为意识形态, 它们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形态和功能都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伦理息息相关。而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追求又影响着古代政治、经济、教育等体系的发展。

正文

一、 中国音乐的演变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出现了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备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孔子所编纂的歌辞《诗经》, 更标志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阶段, 为此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借鉴。

《诗经》中以“风”为纲目的庶民百姓音乐,流丽婉转,直率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社会下层人物的思想情感, 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和朴实美。以“雅”为纲目的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音乐, 则节奏舒缓, 旋律平稳, 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氛。以“颂”为纲目的宗庙祭祀乐舞, 节奏沉郁, 声调悠长, 彰显出远古时代图腾崇拜的遗风和神秘的宗教象征美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被传入中国,所以古典音乐中又融入了佛教音乐的特点,但其审美趣味则向“天人合一”的方向倾斜,以乐琴、相和声、商清乐为特色, 或借景抒情, 或寄情山水, 或状物寓意, 显示出人性和自然的和谐美

隋朝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音乐艺术为顺应时代潮流,其以歌舞大曲最具特色,而且有着一种朝气勃勃的宏阔气度和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宋元时期的中国音乐更是融入了更多的民间审美情趣,使音乐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元杂剧和说唱艺术迅速发展, 充分表现出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悲剧色彩。明清时期的音乐趋向多元化, 大众音乐也趋向多样化, 以多种风格见长的俗音乐为特色, 呈现出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错落美。

二、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质

中国古代音乐家, 常寻情于山水, 问道于自然, 堪羡仙风道骨, 以示不同凡俗。所以,

他们创作的古琴曲, 格调高雅, 特别讲究意境。艺术评论家也每每依照意境韵味的浓淡来评价作品的高下。意境则以深邃、幽远, 具有可感的空灵美的品格为最高境界。

在古典音乐与古代政治、经济、教育的交互影响下,古典音乐的审美不仅具备寄情山水的空灵,更是具备了真善美的统一。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说明,《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古曲正是来源于自然景观,符合真实的客观世界,具备了真;经过了人的创作改编与赏析,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结构和伦理观念,具备了善;生出了美的意境、美的韵味,具备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力性和艺术社会功力性的统一。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逐步转化为人的心灵的对象,由音乐来传达、流露,寄情于景,融景入情,淳朴的自然美升华为超越时空的“意”和心灵深处的“韵”,最终达到了“妙合无限”的至高美学境界。

具备了真善美的统一后,古典音乐便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和”,儒家倡导恬静淡雅的“中和”之美, 道家则宣扬“法天贵真”的自然美, 在大自然中寻求人和世界和谐相处的真谛。“和为贵”、“天人合一” , 不仅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之特征, 也成为艺术家审美之理想。因而在音乐上就产生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平沙落雁》, 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夕阳箫鼓》, 讴歌大自然万物复苏的《阳春白雪》, 以及追求内在和谐和外在自由的《酒狂》等不朽名作。

在体现和谐美的音乐中, ? 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动态的时间艺术, 就像潺潺的流水一样, 娓娓地倾诉着自身的故事, 即“意在高山兮, 意在流水”。千百年来, 广为传唱的琴曲《流水》, 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天之骄子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对伯乐、钟子期生死知音的由衷感叹, 对“上善若水”深邃哲理的思考。在这里艺术美之朴、人情美之真、社会美之淳三位一体, 体现了真、善、美的高度融合。

三、 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追求

艺术是把美的深度的客观社会性和它的生动的具体形象性两方面,集中提炼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而用“意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样一些美学范畴把它呈现出来。“意境”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景并列提出来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首先,音色是音乐意境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音乐家对于音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在音色中体现精湛的演奏技巧,更要在其中听出作曲家或演奏家的人生追求和意境情趣。明末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的后15况中提出了古琴演奏技巧的追求,他要求古琴的音色就像在清静中发出美的声音,音色

出于古淡,而不出于妖冶;“亮”就像清澈的水,得到阳光的照射;具有神采的音色,就像古玩的不可掩饰的宝色。同时,其音色还要体现“和、静、清、远”等古琴艺术的精神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中最普遍和突出的特征是节奏、节拍的不明确。节

奏、节拍的不固定正是因为古代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希望通过自由的韵律同天地万物相应和,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

最后,古代的音乐与政治和人道的联系紧密,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古人赋予音乐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今天。

除了通过一定的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的意境,更重要的是“神”与“形”的统一。同时,意境的创造需要演奏者有高尚的人格涵养。古人强调演奏时要将音乐的音响与自然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结合起来。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善弹《广陵散》,他学识出众,终身与琴为友,文学、哲学、琴、棋、书、画精通,性格卓越,既有阴柔之美,又有慷慨激烈的阳刚之美,在被推赴刑场后,以《广陵散》抒发其疾恶的悲愤之情,这种人格美反映在琴曲中,后人没有几人能效仿。这正说明人格的高尚和品质的清高是创造音乐意境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 张政文 《论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本质》; 期刊《学术交流》 19xx年第三期;

[2] : 张熙莹,骆云飞 《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及审美特征》; 期刊《信阳农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xx年9月 第17卷第3期;

[3] : 翟琳娜 《古乐遐想——浅谈中国古代音乐》; 期刊《科技信息》 20xx年第21期;

[4]: 白英 《意境与中国古典音乐》; 期刊《论坛》;

[5]: 吴淑元 《论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质》; 期刊《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xx年2月 第7卷 第2期

[6]: 张东东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音乐》; 期刊《教学实践与管理》;

[7]: 刘海霞 《<春江花月夜>的意蕴美》; 期刊《艺术探索》;

[8]: 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中“天人以和”的审美观》;期刊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xx年 12月 第21 卷 第4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