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和谐观后感

《大国和谐》观后感

矿加二班 张瀚宇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纪录片,课下的时候我了解了一下。《大国和谐》是由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五洲传播中心出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影视事业发展部摄制完成的大型纪录片,曾于12月22日至25日晚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连续播出。

该片以“变”为核心,重点从和谐、创新和绿色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巨变和成就,全面展示了中国3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并力图探索中国今后的变革之路。 担任《大国和谐》出品人和总撰稿人,同时也是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的闫立金认为 《大国和谐》不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而是一个大背景下的大主题叙事类电视片。它是用全球化的视点,包括民间和外国人的视角,以及独特的话语体系,记录30多年来一个古老国家的历史剧变;客观全面地阐述中国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艰辛历程;用比较历史学的方式,展示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解读一个大国走向新生的密码,分析正在面对的复杂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解决方案。 看完这部记录片后说不出自己有什么感觉,有为我国快速发展的自豪、对发展不均衡的担心还有对决策者对这件事足够重视的宽慰。我想更多的是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急速发展时期的古国国民的思索。毕竟,自己是一个大学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

中国,这个在21世纪最令全球瞩目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整个国家的飞速发展。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迅速增长到3000美元,外汇储备高达2万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此光鲜的中国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正如《大国和谐》中所说:这是中国最富足的时代,也是中国最复杂的时代。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国经济尽管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却正在受到诸多因素的

制约。中国的财富状况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而这种态势也让中国呈现出了不同的表情。

与居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主流城市的居民不同,我国仍有很多地区的老百姓整日与解决温饱相抗衡。居住在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极度缺水的地区,并且每年只能挣上2000元的何玉谦,只是我国广大农民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很大。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里,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并存,这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是绝无仅有的。

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看到上海和北京之后感到特别惊讶,他们惊叹中国竟然发展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发达。但是他们没有去过贵州、青海、四川等一些贫困地区,他们只是没有看过中国贫困的一面,中国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的,上海和北京毕竟不是全中国。而在之前的一些对外宣传与声音中,中国留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印象就是北京,就是上海,我们把最光鲜的一面展示出来,却忽略了最该让世界了解的中国现状。

《大国和谐》这部记录篇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并没有陶醉在炫目的成就中,而是在讨论一个非常符合时宜的话题: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少数人的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一样需要维护,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违法,他就拥有与其他人同样的权力。社会和谐的本质就是要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能在一种机制下,实现均衡发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呢?看片中介绍的广东扶贫方式:把扶贫款作为银行贷款的保证金,让银行直接贷款给农民,让农民用于发展生产。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解决了两个长期困扰扶贫工作的难题,一个是商业银行资金安全问题,使商业银行愿意把款贷给农民;另一个是使农民成为负债的经营者,而不是没有责任和风险的单纯受益人。公益行为与商业行为在这种机制下实现了和谐。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例,但我们可从中看到和谐机制逐步形成过程。在“十二五”规划中,构建和谐机制显然是一个重点,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和谐、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和谐、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等等。和谐的概念不仅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和谐机制是由政策法规、道德规范、文化传

统、教育体制等组成的,和谐机制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但《大国和谐》告诉我们,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指明,而且开端良好。

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中,既创造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又使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沧桑。中华文明再次复兴时,必然要吸收当代世界文明的精华,推动中华民族再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要诀在于创新,包括政治创新、经济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大国和谐》所展现的创新,在政治上是把能让人民有尊严的生活作为执政的理念,在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立法保障个人财产,努力创造一个起点公平,使人人都能通过参与竞争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经济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制度在20xx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技术创新包括管理创新,体现在前沿科学的发展和企业效率的提高,取得的成果已是有目共睹;文化创新的最大亮点是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趋势中,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去弘扬传统文化,并同时汲取世界文化精华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引进、消化、吸收造就了成功的三十年,但当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的时候,创新力度不够,就会遇到越来越多无法突破的瓶颈,迟滞全面的发展。

也许和谐,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能够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社会的进步应该让大家受益,而不是仅仅让一部分人受益。

 

第二篇:观《大国和谐》有感

观《大国和谐》有感

学号:11106300406 姓名:龚文波

至19xx年以来,中国就在不断地拷问自己中国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改革开发快速发展经济,一次次地摸着石头过河,渐渐地在世界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东方雄狮已然睡醒,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国经济尽管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却正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国内财富状况呈现出不平衡态势,这种态势让中国呈现了不同的表情。

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快速发展直追发达国家人均生活水平的光亮鲜丽的外表下,中国其他地区仍属贫穷。中国西部腾格里沙漠边缘水资源日益匮乏而导致生态恶化,使沙漠开始吞噬村庄,迫使村民向外移民。这里水质恶劣、自然条件差,在年纯收入仅仅2000的村民眼里幸福是下一代的故事,需要孩子们念书成才考上大学去争取未来可能拥有的幸福。这一巨大差距能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当今中国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和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的现状 ,我们必须强调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遏制地区和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包容性增长,也就是机会平等的增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地区和人群,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明确信息将成为中国未来战略发展规划的核心。对于中国当时态势美国基辛格顾问公司执行董事乔舒亚 库伯 雷黙表示:“自19xx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尽管

社会上还有许多问题和有待解决的矛盾,但中国仅仅有市场有稳定牢固的资本以及商品自由贸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市场所塑造的社会属性,也就是平衡社会收入的贫富差距,建立分配更公平的社会,这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意义深远。”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分析,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不再是人们的口号而是大众的愿景。均衡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被称为指导中国未来的原则,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帮助农民和那些贫困线上的人们发家致富,其中逐步取消农业税解决农民问题就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另外一方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让农民开始可以逐步共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然而历史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几乎都是痛苦而漫长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缘由于农民原有的生活技能不再适用也不能创造原有等价值的财富,并且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习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与社会交流都是一个充满尝试与挫败的苦难过程,加之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地方,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这种几乎等同于现代化的城市化方案美国约翰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 兰普顿提出了“怎样将发展与道德相结合”重要考虑问题,他认为中国需要一种富有同情心的发展即给那些为了发展不得不被改变的变化中受到消极影响的人们一份正义感。

从20xx年中国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从单纯追求GDP转而向富有同情心的包容性增长实现着转型,将经济快速增长与实现社会公平同步,让每个人都能感到希望的经济使每个人相信明天会更好。财富

与无数社会矛盾携手而来,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散去的阴霾中寻找更符合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思路,出台新政策:一个亿创新引领增长的绿色经济体,一个少有贫富悬殊的公平社会以及一个能够把和谐的理念转化成社会成员可以认同的价值观和无形财富的新未来,这就是当时中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简单来说,在2010之前的30年关键词是发展和速度,那么当时则是民生和增长质量;过去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那么中国新的追求是找到一只绿猫和一只干净的猫。为构建一个共同富裕没有输家的社会,不发达的地区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更需要社会的力量,也就是市场的供给。一定程度上生产是创造价值的,但是市场是最终实现价值的核心问题。“扶贫工作队”就是为缓解区域不平衡发展矛盾而诞生的一股社会与国家相结合的力量,通过先富帮后富的方式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而在世界各国都有着经济改革会导致混乱和社会压力的情形,保持社会稳定是继续经济改革的关键。富裕起来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扶贫既能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也可以让穷人看得到富人不是为富不仁的是愿意帮穷人发展的。如此穷人也减少了那种仇富心态,使得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隔阂缩小逐步地融合,达到和谐社会的期望。

如果说之前的发展中式了经济数据而忽视了普通人的需要和普通人的福利,那么现在的目标就是回到普通人的层面上,而这种转变是从激发人本身的创造力开始,让贫困人口积极投身财富变革的过程。探索政府与市场适宜的疆界,给每一个中国人创造一个自食其力

的公平机会,去激发每一个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因为贫困地区实际上它不是仅仅缺钱,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说:“扶很重要,但扶起来以后干什么。最终的问题是要让他自己有能力来脱贫。授人以鱼,三餐之饱;授人以渔,终身受益。穷人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市场的力量自食其力,改变生存状况,而不是依靠社会的给予和富人的施舍,这也使得整个扶贫的过程称为没有输家的变革,称为世界可以共享的中国特色。”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大多数人而言,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完全有能力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社会需要去做的只是为他们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机制,让贫困户能够有尊严的脱贫。在以往的扶贫中善款一般以直接救济贫困户的方式逐户发放,在没有产业引导的前提下只能就一时之急,但却救不了穷,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扶贫工程变成了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甚至越扶越穷。把善款变成源头的活水变成贫困户脱贫的资金来源即社会捐款不直接救济贫困户而是作为银行担保资金,把过去的救济变成小额贷款实现金融扶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贫困户创业脱贫,有尊严的劳动致富。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将发展与道德结合实现富有同情心的包容性增长。

中国既要构建一个和谐绿色的经济体,更要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其属性都在透视着体面和有尊严的自食其力,每个人都极尽所能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努力实现一个古老的中国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要以自己的方式走一条和谐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