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之前已经在新闻上留意到了这部影片,奥斯卡给了它足够的认可!之前也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视频片段,但一直没完整的看完。没想到这次班级的自主研学活动播放了这部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的精彩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描绘了一个曾在印度贫民窟生活的18岁孤儿男孩的故事。贾马尔马利克,为呼叫中心行业做跑腿工作。他有机会参加一个价值多亿的游戏节目 -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整部影片采用情节交织、往来映衬的铺陈方式展开,在综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自然流畅的纵贯下呈现。给人以严谨充实的印象。在艺术表达手法上也别具一格。杰玛,一个印度孟买贫民窟里的孩子,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而快乐地成长着,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也许你听说过贫民窟,也许你知道贫苦的存在,但当你从影片中管窥一下哪些在几乎被人遗忘的贫民窟里,在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完全谈不上健康卫生条件的边缘挣扎的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的人们,那种错愕,那种心灵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而与此同时,贫民窟以外的世界又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另一番景象,极大的反差下,不禁让人思索着,贫富差距下的社会的畸形和躁动,而一旦有了这种不平衡,歧视,肮脏,阴暗,矛盾也就顺理成章了。在印度这样一个以宗教为根基的信仰国度里,原本就因为贫富差距的存在而滋生的社会矛盾,在宗教信仰的格格不入进而触发的族群的矛盾更给这个畸形的社会衍生了浓重的阴影。那么,是什么在维系着整个孟买社会的推进和发展呢?是宗教?是历史惰性演进下麻木的人们?还是存于人们心底的乐观和期待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杰玛的身上找到答案吧!小杰玛和其他贫民窟里的孩子一样没有读过书,也许,贫民窟里的孩子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要接受良好教育的感念,因为,整日里疲于裹腹的穷苦生活容不得他们去多思考其他的什么。在富人眼里,这些出于贫民窟的孩子和垃圾根本没有区别,他们怎样对待这些滚爬于垃圾上面的孩子也就不难想到了。是鄙视、是迫害、是根深蒂固的瞧不上眼,就当杰玛长大之后得了大奖之后都要被怀疑是作弊所致。这就是对社会不公、人情世故的极力讽刺。在无人问津的贫民窟里的人们遭受的是毫无人性的迫害:可怜的孩子较小的身躯成为一些丧心病狂的人赚钱的工具,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能最大可能和限度地带来利益,他们竟然残害孩子的身体以勃来同情达到为他们赚钱的目的!这就使贫民窟里人的生活,一种让人战栗的悲惨生活。 杰玛,是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他有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经历和天真无邪,也许不同的仅仅是他有着不一样的同情怜悯之心,金子一般充满爱的心,是缘于宗教教义本源的圣洁的心,再有就是他那种坚持永不放弃的人性魅力。正是因为这些,杰玛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一个,一个由于他的本质而注定了会折射光芒的平凡中而不平凡的人。我想任谁都不会忘记那样一个情节。杰玛为了得到偶像的签名,不惜跳到粪坑中,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可爱。尽管他们生活在条件十分恶劣的贫民窟里,但是恶劣的条件和肮脏的环境掩盖不住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和天真的笑脸。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孩子是善良的,纯洁的,虽然贫民窟的孩子没有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自由和纯真。这也是给我留有最多欢笑的镜头。

贾马尔幸运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最后通过游戏。在到达20万卢比的问题时,贾马尔被逮捕,并遭受审讯,因为节目主持人指责他作弊。 贾马尔然后告诉警察他为什么能回答这些问题,即使他没有受过教育。他讲述了在贫民窟他的故事和他个人的亲身经历,每一个问题都有着一段关于他的哥哥和他的挚爱拉提娜的故事。杰玛与他的哥哥舍利姆,他们经历相同,但人生之路却大相径庭,价值观的迥异是自我把握命运的缔造物吧。贫民窟人们的穷苦生活和之外的奢华糜烂;富人的冷酷无情和穷人的悲天悯人;都通过巨大的反差向我们描绘着印度在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社会百态。让人印象深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我想是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我们很多人都在为生活奔波,抱怨生活的艰辛,真正真心对待自己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又有几个?杰玛就是这样一个人,影片中的三位主角杰玛、拉提卡、舍利姆的生活经历就像“三个火枪手”一样。在那样黑暗笼罩的大背景下,三个火枪手的命运给了我们重重的警示。杰玛在那样黑暗的环境下都未放弃的理想与寄托。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可以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他不放弃伙伴,在逃出生天之后仍回到火坑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像阿甘一样的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坚定、他执着、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他一生如夏花之绚烂。 再看杰玛的哥

哥舍利姆,在我看来他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不能去指责他什么,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影片最后我看到舍利姆为了成全弟弟和他心爱的女孩,选择了与自己的黑帮老大同归于尽,哥哥的死选择了一堆大家都为追求的金钱里,镜头慢慢向上旋转拉开,我突然觉得舍利姆有一种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感觉。 那么,影片除了给人在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之外,可以带给人们怎样的感悟呢?我想给我的感悟是: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命运,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轻言放弃。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二、深入与浅出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好处。看得出导演是尽了最大努力拍一部好看的电影。 如同一个高明的厨师,主菜是小人物实现大梦想(周星驰最擅长的题材),其中什么调料都放了一点,务求酸甜可口、最大程度符合不同客户的口味:苦儿流浪记、相濡以沫的兄弟情、两小无猜失而复得的爱情——再加上适度暴露社会阴暗面增加其厚重、编排入黑社会的阻碍以增加故事曲折度,以使故事跌宕而不离奇、丰富而有条不紊、自始自终将悬念贯彻到底,令人欲罢不能。

最令人欣慰的是,为了符合积极向上的主题和照顾大多数观众的情绪,导演特意安排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大结局。于是,尊重客户需求、手艺高明的导演得到世界的肯定——奥斯卡将大奖放置在他面前,观众用票房表示他们的满足和敬意。

但是,这是部很请浅平常的电影。因为什么都在意料之中,什么都包含了一点,又浅尝辄止。其实他在任何一个角度挖掘下去,都可以变成一部深刻反思印度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电影——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深刻矛盾、贫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儿童如何被摧残沦为犯罪集团的赚钱工具、种姓制度和光荣谋杀。这些就是放在导演面前活生生的题材,鲜活得就像马上跃出水面的鱼、深刻得可以马上触摸到还在流血的伤口。

但是导演聪明地将一切都忽略掉了。他只语焉不详地描述了一个轮廓,将其设置为男女爱情或者兄弟之情的一个模糊的背景。因为他根本不打算去用影片去深入讨论那些敏感而疼痛的现实问题——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宁可在漏雨的屋内不舒服地安眠而不打算改造自己的房屋,因为后者代价太大而且有失败的风险。 他非常了解他的客户需要什么,他非常了解他的力量在哪里——时间只有120分钟、空间只在一个黑洞洞的电影院里。他的观众们只需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看不存在的人在银幕上实现一点虚幻的梦想,这些是他们在生活里完全无法获得,所以宁愿花钱去购买。这不过就像绝症患者在打吗啡,暂时的止痛而已。但他们只有这点点要求。所以导演满足了他们。

于是,我看到一个完整而简单的故事。不同的人换了不同的场景在说着意思差不多的不同的话,换了巴基斯坦或者津巴布韦任何一个欠发达国家,换一批演员来说这些话,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如果换在中国解放前的背景,也不会有什么错。所以它才是跨过国家界限、在美国大获成功的原因。除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仇杀让人有点费解外,文化的差距最大可能被模糊了。所以我没认同什么文化差异,就是有一点,也早就有意给忽略了。导演不想让大众费解。换句话说,就是不想大家伤脑筋。他做到了,做得很好、很成功。

如果是我期望太多的话,是我的错。

三亲情和逻辑

再来谈谈人物吧。我一直提出一个问题,两个成长经历类似的兄弟,性格和道德却迥异,到底是什么原因?当然我没有答案。用“天性”来解释是一种可能。也许是唯一的可能了。

这部电影人物都比较简单(对比《撞车》和《巴别塔》,就知道它究竟

有多简单了!),黑白分明,好坏都写在脸上,除了两兄弟中哥哥有点不同。总的来说,哥哥还是比较写实的。他的自私、决断、冷酷、粗鲁、重视血亲等个性,都是我能够理解的。

其实在生活中你或多或少能看到类似的身影。一般读书少、文化程度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比较重视亲戚、同乡之类的关系,这是中国人比较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离乡背井的时候,在这个新城市内举目无亲,这种关系就尤其重要了。他们也知道自己竞争力差,必须要依靠抱成团才能生活下去。

所有种关系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血缘关系。这是人类最原始也最可靠的联系,一直可以追溯到人类初期。当然追根究底,这种关系是来源于动物界的——人类说到底也不过是聪明的动物而已。为了种族的延续和子女的生存,动物甚至也可以做出伟大的自我牺牲。考虑到人类和动物相类似的部分,我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血缘亲情,更多的不过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这不过是大自然的安排,是造物主的放置在动物界的规律而已。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只有突破了这种血缘禁锢的生物,才是真正的胜利者,才是自己的主人。

因此,我更看重无血缘关系者之间的产生的感情。比如收养别人孩子的父母,比如捐赠器官给陌生人的志愿者,比如献血者。再举个例子,汶川地震中,救学生而死的老师,当然比起救自己子女而死的父母更伟大,因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什么都不图,才更了不起。

扯远了,再说回来。

一般像哥哥这样的人,会比较重视亲情,因为他们早已举目无亲、相依为命。他的善意也仅仅是针对自己的亲戚。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雨的夜晚,哥哥不让小女孩一起进来避雨。就算小女孩会在雨中冻饿而死,他也不会去拉一把。但为了弟弟,他也就勉强接受了。在黑社会的魔窟里,他知道如果不逃走,自己的弟弟会被弄瞎眼睛,所以他毫不犹豫奋起反抗,带着弟弟飞奔逃离。但在火车上,他竟然可以松开小女孩的手,眼睁睁看着她重新落入魔掌。因为他认为带着小女孩,

只会碍手碍脚。她又不是他的什么人,没必要考虑她的下场。她到底会不会弄瞎双眼,或者沦入更悲惨的境地,他并不关心。

在他眼里,只有自己的血亲的生命和幸福才是要考虑的,他人的生命和幸福都不重要。这是这一类人的特性。

所以,如果你认识这样的人,大概也不会喜欢他。除非他是你亲戚什么的。 电影为哥哥安排这样的举动和性格,很正常而合理。因为我们都知道,人必须适应环境。一个自幼失去母亲的孩子,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似乎也没有得到过社会的帮助、好心人的接济,于是被迫用拳头和武器保护自己和弟弟,以求生存下去。自私自利,这是非常自然的,我对此完全没有疑问,也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

之后他的举动也是很符合逻辑的。

他杀掉第一个黑帮老大,因为只要此人活着,他们都没有好下场,所以他很决断就开了枪、打爆了老大的头。杀完人他立刻丢下弟弟和女孩去投靠另外一个对立的老大,这是很正确的选择、唯一的能够让大家活命的方法。他完成这些行动后也许感到自己很亢奋、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什么都尽在掌握,但心底隐隐也对未来有莫名恐惧,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回家后他看着弟弟和女孩躺在一起,忽然,在这个杀气腾腾骚动不安的夜晚,他感到自己原始的欲望无法遏制——他想要发泄。

此时哥哥大概心想,我杀了人、救了你们、保护了你们,你们今后的安全也由我负责了。我控制了局面,让大家都活了下来,难道不应该好好享受一下?

我再强调下,他根本没把女孩当人。他从来没将女孩当人,现在也只是泄欲的工具而已。

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他根本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可能连字都不会写。那些道德理论可能从来没有听人说过。

此时,杀人的亢奋和恶意在他心里涌动,他毕竟只是一个少年,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于是当强烈的生理需求受到阻碍,他毫不犹豫掏出枪对着自己亲兄弟——刚杀过人,他凶性大发。原始的欲望胜过了兄弟之情,他真是彻底昏了头。 弟弟难以置信地望着哥哥,就像不认识他一样。大家情绪都很激动,气氛紧张,局势一触即发。忽然,一只手轻轻拉低枪口——女孩子知道他此刻是真的疯了,所以默默地拉低枪口,让弟弟离开。

她为了保护弟弟,已经决心牺牲自己。

弟弟怔了半晌,知道势不可为,痛哭流涕,飞奔离去。

这次逼走了弟弟,会不会永远失去了他?又或者哥哥算准了弟弟离不开他?还是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先顾着满足自己的性欲?我无从推断。但哥哥当然不是一个理性人,兽性上来什么都不会管。等他冷静下来后,应该找过弟弟,但没找

到,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毕竟,等到一切稳定后,女人也不会缺乏,他还是需要亲情的。

多年之后,当他又重新听到弟弟的声音,反应是——你居然还活着!他一直以为弟弟死了,可见当时的情况是离开他更危险,根本不存在逼弟弟走会更安全的可能。那些认为哥哥是不想连累弟弟而逼他走到美丽猜测,真不知道是从何而来的。 弟弟找不到后他多少有点内疚,和弟弟重逢后想要补偿,这才是后来他对弟弟善意表示的基础。

两人重逢后,他一直不告诉弟弟女孩的下落是怕弟弟去找她,怕出事,也是怕连累自己。毕竟他还要在老大手底下混。

影片没交代女孩究竟怎样到老大手里的?可能是他献给老大的,也可能是老大看上了。我一直说,哥哥根本没有把女孩当成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他唯一重视的就是血亲,第一原则是要生存。就算是他把女孩献给老大也是正常的。

但是弟弟还是想方设法找到了女孩,要带女孩走。哥哥带着手下追上来,将女孩绑上了车,他的手下用刀子划伤女孩的面颊,大概这也是老大的吩咐,不然他们也不敢动手,毕竟女孩是以色事人的。奇怪的是这时候,弟弟已经扑到车窗上了,这帮打手居然装作没看到,没有动手抓人,事后也没有向老大汇报。尤其后来弟弟成了名人了,打手不会认不出他。如果老大知道了,估计兄弟俩都不能幸免。这事是怎么遮掩下来的,无从知晓。

后来弟弟参加了百万富翁的节目,是为了让女孩有机会看到自己、找到自己。不过他难道没想过,要是老大知道了他就是拐带女孩子的人,也很容易看到他、找到他,他岂不是也会死得很快?当然电影假设他没想到、不知道这种可能。 就在弟弟即将获得最终大奖的那晚,哥哥终于决定放女孩走了。女孩离开之前他摸着她面颊上的伤疤说,原谅我做的坏事。这是向女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也许是为了那次在火车上放开女孩小小的手;也许是为了他曾经强迫她发生过性关系;也许是为了他造成了弟弟和女孩的长期分离;也许是为了将女孩送给老大的卑劣行径??他的忏悔只有这一句,代价却是生命。

放走女孩什么下场,哥哥当然也很清楚。这样就是变相自杀了。一个人决定赴死不容易,能够苟活下去的,都不会想死,除非走投无路,或受什么刺激。所以我总是在想,他到底是为什么原因,下决心为弟弟去死呢?

先看是否走投无路。可能哥哥知道弟弟不会放弃,会一直追下去,所以弟弟一直就有危险,所以不如索性成全了他们。但这理由不充分。因为等到这个节目一结束,没了曝光率,弟弟也就无计可施了,根本没有办法去找女孩。只要躲开弟弟,哥哥完全可以让这事消失得无声无息。所以他绝对不是走投无路。

难道是哥哥又受什么刺激了?他唯一的刺激就是看到弟弟一路过关斩将,赢了电视台很多钱。但在他放走女孩的时候,钱还没到手呢。这个游戏规则全印度人民

都知道,不到最后不能说钱就是自己的。最后一关也可能造成颗粒无收。所以哥哥也不会高兴得太早。

那么到底为什么呢?什么促使哥哥忽然发现弟弟的幸福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宁可牺牲自己?做这么艰巨的一个决定,电影居然没有给我什么铺垫和交代,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不明白。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接下去说放走弟弟后哥哥的举动。

按常理来推断,弟弟和女孩不能在一起的最大阻碍是黑社会老大,没有老大,一切都好了。所以他要保护弟弟,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老大。他马上动手还来得及,老大还没有怀疑他。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哥哥啥都没做,一直坐等老大发现女孩失踪开始到处找他,然后把自己锁进浴室埋在钞票里,等着人家冲进来。

他运气真好,第一个冲进来的居然是老大。他开枪打死老大纯属偶然。万一先冲进来的不是老大呢?万一老大挨一枪不死呢?那么弟弟的幸福,不就化为泡影了?他不也就白白牺牲了?既然求死,也要死得有价值,哥哥不是傻瓜,为什么如此举动,实在奇怪得很,怎么都说不通。

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最大的不通就是在这两点:

1、 为什么哥哥忽然决定为弟弟牺牲?

2、 为什么哥哥不抢先杀死老大?

这两点疑问对我来说,一眼就发觉了,但我倒真的没觉得有什么,因为娱乐片嘛!你也不能拿英雄本色去推敲是不是?谁中了十几枪还活蹦乱跳的?但说不存在破绽就不对了,只是要求不同而已。

四 结尾的秘密

这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是在故事结束开始播放演职员表的时候。当男女主角终于在火车站台相遇并即将奔赴新生活之后,正剧结束,紧接着场景一变,男女主角连同站台上的所有群众演员正对着观众、面带笑容、齐刷刷跳起了群舞——让我想起耳熟能详的无数擅长跳舞的流行歌手的MTV??

我一直在想那个群舞的场面。当我们都深深沉浸在男女主角来之不易的爱情(哥哥为了成全这段爱情而壮烈牺牲),不禁唏嘘兼感慨的时候,为什么导演要这么简单粗暴地将我的情绪猛然拽了出来?唯恐大家不了解这是一部娱乐片? 我想了半天,总算琢磨出点道道来了——导演这是故意的。等于告诉你,这不过是一场电影而已。别当真,演员都在这里。120分钟完了,散场了,醒醒。该干嘛干嘛去。

有句话说得好,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但是不疯魔不成活,演戏要演得投入,同时也要观众的配合,大家都要入戏,这样才能彼此满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演戏的就根本不该演戏,看戏的也根本不要看戏。但是最厉害的就是这种,

演完以后朝你笑了一下,这一个笑容是演员自己的、不是角色的。不用卸妆,他直接出来了。这时候,观众也猛然惊醒、回到现实中,恍然一梦。

这时候的惆怅和醒悟,最是有意思。

所以我微笑。有这样心态的导演怎么会是弱智呢?简直是大智慧啊。我喜欢这样的导演,不端着、不装,电影就是拿来消遣的,没有打算替你解决人生哲理和社会不平等状况。120分钟讲了个故事,听好看好,满足了就够了。别的随便你去琢磨好了。导演不是救世主和哲学家,导演也就是一份职业而已,交足功课就对得起投资人了,要是电影能大卖于人于己才是最大的胜利。

五 经验和喜好

所谓的经验,就是不假思索的反应。比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蝎子蛰过,以后看到就知道躲避,而没有被蛰过的要翻书才知道这个是害虫、要躲开。电影看多了就是这样,直觉就喜欢或者不喜欢。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场景一幕幕刷刷过去,很抓人,但看完脑子空空的,啥都没有留下。失望是必然的,因为根本没有想象中好,是被奥斯卡和影评把胃口吊得太高,所以失望。其实作为娱乐片还是不错的,对印度电影产业更是有振奋作用。但一样作为获得奥斯卡的外国电影,我感觉它比《卧虎藏龙》差多了。卧虎藏龙保有很传统的文化在里面,对我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新鲜的,因为丢得太久,还好台湾还有点存货,给李安拿出来了。但他不仅仅是画一幅传统中国画,又加进入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外国人也是可以理解的。电影里人物不多,却个个丰满。玉娇龙这种似正似邪的叛逆角色非常具有现代感,俞秀莲却很传统,李慕白呢,表面是架子很大的大侠,内心却有说不出的东西。里面其实也没有彻底的坏人,都不简单,很值得琢磨。而且整个武指和舞美非常棒,音乐又很完美,整个都是精品。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余味,如同一杯香茗。而相比之下,这部电影却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不认为这是文化理解上的问题。

当然喜好哪部电影是一种很个性的选择。比如我是先看的美国版无间道,看完一点没觉得有港片的影子,我觉得自己就是在看一部地道的美国片。可见改编很成功。回头看港版的却很失望。因为每一个角色,美国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气氛营造又是美国的好很多,气派大很多。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此意。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入为主。不少人先看港片的人都对我说过港版的更好看。但我却不能同意。

再说刘伟强的雏菊,大概没有人会同意它是一部杰作,但却是我看次数最多的电影。我大概看了几十遍,非常感动。这就是个人的喜好。绝对因人而异的。 于是我声明下,我的看法仅仅是我的看法。我只代表自己。我就不在这篇文字里通篇写上“我以为”了。而且因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所以我不打算改变自己以为的看法了。呵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