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影评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荒野生存》影评

【摘要】物质和心灵,自由和约束,逃避和面对,坚守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阿雷克斯在追问和寻找,卡琳在追问和寻找,雷尼和珍妮在追问和寻找,还有韦恩、隆·弗兰之、克里斯的父母等等,所以人其实都在追问和寻找,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要面对和解决的命题。独特的叙事结构、别具韵味的音乐、会说话的镜头语言,一切都在向我们展现着思想的发展和碰撞。

【关键词】主题思想 叙事结构 音乐 镜头语言

《荒野生存》的故事改编自美国旅游作者乔恩?科莱考尔于19xx年出版的同名随笔(又名《阿拉斯加之死》)。导演西恩·潘经过近10年的等待,终于得到迈克坎德雷斯家族的许可,于20xx年秋邀请科莱考尔改编《荒野生存》剧本,随后拍摄成电影。男主角阿雷克斯厌恶现实社会,反叛和冒险精神让他走上了一条流浪的道路,远离嘈杂的社会,亲近大自然,追求自由,率性而为,过一种“原生态生活”。

一、主题思想

男主角阿雷克斯称自己为“亚历山大·超级流浪汉”,独自一人,逃离社会,身无分文,开始了流浪生活,进入荒野生存。流浪象征着自由、摆脱束缚、随心所欲,流浪也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体悟真理的过程。身体的流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心灵的流浪才是本质。当阿雷克斯在情感上感到被抛弃,心灵无所依靠时就选择了逃离,而当最后领悟到智慧,心灵安定下来后,他想到了回归,无奈的是回归的路已经无法通过。

我们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阿雷克斯在两年的流浪生涯中,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领悟,在书中体会,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阿雷克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由极端渐渐变得平和,由享受绝对的自由到被困荒野的孤独、惊恐,由厌恶一切到领悟到只有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一个心灵逐渐成熟的过程。

第一章是《“我”的诞生》。所谓“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上的“我”,一个是物质上的“我”。精神上的“我”即是主我,每个人的成熟都是从意识到自我开始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开始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所处的环境。这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带来了对以往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在以往的观念被颠覆,而新的观念尚未成型的时候,人是困惑的、迷茫的,也是容易极端的。物质上的“我”即是从形式上脱离父母,脱离自己依赖的环境,寻求自己独立的空间,依靠自己生活。流浪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阿

雷克斯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开始了流浪,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我”。

这样的开始无疑是让人兴奋的,他挣脱了来自社会、父母和物质的束缚,在与大自然无限的亲近中享受自由的快乐。与雷尼和珍妮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他这时候的心态。与疲于生存的芸芸众生相比,雷尼和珍妮已经是潇洒、自我、真实的了,但阿雷克斯仍不满足,“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多东西才能活”,“无需爱情,无需金钱,无需信仰,无需名望,更无需美貌,我只要真理”。这时候的他,是在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是在怀疑一切,批判一切。

第二章是《青春期》,这一章的主题是如何平衡青春与激情。阿雷克斯来到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在农夫韦恩的指导下打工挣钱,为去阿拉斯加做必要的物质准备。一望无际的麦浪,联合收割机吐出的金黄的麦粒,劳累一天的男人一边喝酒一边开着粗俗的玩笑??,生活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呈现在阿雷克斯面前。收获季节接近尾声,他喜欢上了体力劳动,身上那些“文明”的习惯一点点远去,逐渐回归本来的自我。在韦恩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以前只有在书本上才能学到的野外生存技巧。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与韦恩的交流中碰撞。

这时候的阿雷克斯处于兴奋期,如果说刚刚开始步入这条路时还会有一些不适应,现在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生活,而且被新生活的新奇和刺激征服,只身漫步荒野让他感到兴奋,从而更加厌恶物质社会的一切。他一遍遍喊着“Society”,说这是个病态的社会,“我无法理解每个人对他人如此冷漠,审判、约束,所有一切与我无关”,当韦恩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父母、小人、政客、混蛋”。韦恩劝阿雷克斯不要太极端,虽然影片从韦恩的说教刚刚开始就转入了另一个场景,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仍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的命题:如何平衡青春与激情?

第三章是《家》,我认为在这里“家”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并不是实指和父母亲人组成的小家庭,它代表的是美好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个阶段阿雷克斯开始感受到这种温暖的情感。与雷尼和珍妮重逢,入住旅行者的乐园,与吉普赛女孩的交往,那里是阿雷克斯暂时的“家”,没有欺骗、约束和伪装,有的只是世外桃源般自由的生活。他在那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净情感的美好。他去参观沙漠中居住多年的一位老人,老人说“我想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我,我要用聪明才智回报他们的关爱”,这和阿雷克斯流浪前感受到的背叛、厌恶和逃离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听到老人这样说,阿雷克斯问到“你真的相信爱?”,老人说“深信不疑”“上帝也垂青我们”。在这个阶段,阿雷克斯已经不像第二章那样愤世嫉俗,他过了一段平静自由的生活,感受到一些美好

的情感,接触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的思想在慢慢地从极端向平衡回归,但这个转变需要时间,他仍然选择继续流浪,他这时的信念是“为了自己,一往无前”。

最后一章是《获取智慧》,阿雷克斯在接受别人的思想碰撞,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和观念影响着别人。影片在这一章为我们安排了一位参加过二战的退役老兵。孤独年迈的法兰兹依靠皮革雕刻手艺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不得不被订单牢牢地固定在狭小的车间里。阿雷克斯向法兰兹学习制革技术,将自己两年的旅游经历刻在皮带上,并总结自己的旅游体验:“人类的灵魂来自于新的经历”,试图让老人尝试新的生活。在阿雷克斯的激将下,老人颤颤巍巍地登上山头,伟大的尝试让他欢呼雀跃,原来获取快乐的方式就这么简单!

虽然与老人的交往很快乐,但这时候的阿雷克斯仍然不那么在乎人类之间的情感,他说“如果你认为快乐人生来自于人际交往,那就大错特错了,上帝把快乐放在我们周围,有沧海桑田,才会感到快乐,人们要做的,只是改变视角”,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给老人的生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同时,老人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了阿雷克斯,“我们都有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当你宽恕的时候,便懂得了如何爱,当懂得爱的时候,神灵便与你同在”。

阿拉斯加原野的春天到来了,野花怒放,阳光和煦,阿雷克斯静静地阅读托尔斯泰的《家庭与幸福》:“隐居山林,日行一善,修身养性,怡情山水,泛舟书海,畅游天地,邻里坊间,其乐陶陶,乃幸福之所在,缔结连理,生儿育女,若得如此,夫复何求”。阿雷克斯恍然大悟,也仿佛明白了法兰兹爷爷的话,他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归宿,知道了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一旦领悟到这些,以前他厌恶的家庭和亲人就变得可爱起来,于是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归。

看到这里的时候,阿雷克斯快乐的情绪感染着我们,影片的音乐也变得欢快起来,我们都在心里期待着下一个回归家庭的场景,但意外的是回家的路被阻断了,阿雷克斯被困在了荒野,最后因饥饿而死。临死之前,他写下了自己寻找到的“真理”:只有分享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虽然他说“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但他的一生是有遗憾的,他在心里仍然渴望能回到父母身边,能过分享的生活。

整个影片展现的是流浪的过程,更是心理成长的过程。阿雷克斯在不断地追问和寻找,同时也在启发我们去思考习以为常的生活,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丑陋,但同时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感受着

那些好与坏,而那些好与坏怎样影响我们,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阿雷克斯的经历让我感到应该在生活中寻求一种平衡,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

我们享受自由,讨厌约束,看不惯物质社会的那些肮脏,向往自然界的美好,但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与世隔绝,进入荒野,并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因为这种逃离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责任和约束,这种逃避给亲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而自己在最初的兴奋刺激过后,最终也会遭遇孤独恐惧,将自己陷入孤立。就像阿雷克斯,刚进入荒野时在为享受绝对的自由而欢呼,但最后却感到孤独和惊恐,“确切的说,我是被困在荒野了”。而且这种逃离,也使自己远离了人与人之间那些美好的感情,比如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爱等等一切真诚美好的感情。

在压抑、匆忙、千篇一律的工业社会里待久了的人,很容易就被大自然的自由、野性、生机所吸引,但是自然是美好的,也是可怕的,它不会过问你的过去和未来,它不会了解你的初衷和畅想,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它永远只是遵循它的规律。来到它的世界,适者生存,“自然的力量并不会偏袒人类”。所以以一己之力,完全脱离人类社会,想要在荒野里生存下去,并不是一件很明智的事。

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吧,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仍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修身养性,与书为伴、与山水为伴,与家人、邻里和睦相处,享受分享的快乐,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独特的叙事结构

影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多条线索穿插并进、多个讲述者、多个篇章的结构都是为了更好的展现主题。

荒野生存、旅游经历、城市生活回忆和父母寻子四线平行的方式叙事,让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心路。

影片有两个讲述者,一个是阿雷克斯本人,一个是他的妹妹。阿雷克斯的讲述有两部分,分别是他流浪经历的影像呈现和他的感悟、内心独白(日记的形式)。这是一个主观的角度,跟着他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成长的经历,他的思想经历的碰撞和发展。阿雷克斯的妹妹卡琳是另一个讲述者,她的讲述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通过卡琳的讲述,我们知道了阿雷克斯的生活经历,知道了他曾经感受到的背叛和绝望,知道了阿雷克斯的出走对她以及对他们父母的影响。对于阿雷克斯的行为,卡琳既是一个间接的参与者,也是一个旁观者,阿雷克斯流浪的时间里,她自己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两个讲述角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主客观两方面的信息,使人物和事

件都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提出了多种观点,有思想的碰撞,避免陷入单一价值观的放大。

三、“会说话”的镜头和音乐

影片的镜头和音乐也在用它们独特的方式配合着内容的讲述。

虽然很多时候银幕上只有一个人孤单的身影,但镜头运用技巧高超,不会感觉重复单调,画面没有刻意调色处理,本色的展示自然风光的雄浑质朴。快速移动的庞大火车、巨型卡车、粉笔书写的“1992”和铭牌特写,铁轨、斑马线等各个叙事符号都被信手拈来,张弛有度地陪同男主角一起流浪。比如在影片的序幕部分,摄像师用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呈现出冰天雪地的由科地区——陈旧、宁静得有点恐怖,仿佛一个重大事件的前奏;接着,镜头切换为远接天边的皑皑雪原,一个可以忽略的黑点从画面的左上角缓缓进入,慢慢地移动,良久,良久,我们才看清一辆老式皮卡在行驶,滑行一般停下来;汽车扔下一个人,掉头而去,雪地上的车辙和脚印格外引人注目。自始至终,汽车都在画面的最左边,我们不难领会导演流露出来的对工业文明的排斥和对主题的强调:大幅的雪原正如国画里的留白,反衬人类渺小的同时,留给观众宽阔的想象空间。

吉他伴奏的干净清脆的歌声,总是贴切地配合着画面,带出一份意境幽远的天地人心。歌词内容含有哲学意味,而且与男主角心理的发展一致,在影片中音乐也是一种解说和引导。

这是一部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看完后会思考很多的影片。它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字数:4654)

 

第二篇:荒野生存影评1

亲手剥掉那张文明之皮

不想去说这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到底告诉我们多少生活的真相,真理和爱等等的道理,道理说得再多不如亲身经历一次的感悟来得要深

正如这个愤世嫉俗的alex,在他所推崇的卢梭等等人类文明哺育的思想精英的至理名言的鼓舞下反叛社会,独自一人,走入不为人知的荒野.他所要找寻的不过一个真相,一个生活的真相.如果有精神追求的人,大多会如他一样去努力探寻,而他却将整个人生,整个生活都投入到对这个真相的寻找之中

他可以脱去那虚伪的文明的教条的皮--学士服,他可以丢掉只能在人造的地方爬行的工业文明的伟大产物--汽车,他甚至可以烧掉现代社会价值体现最权威的东西--钞票.为了回归自然,重拾野性,他要做的太多太多.总之,他要一层层剥掉从他认知开始,不,是从他成为人类文明的受精卵开始,这个庞大的文明机器给他层层叠加的那张所谓"文明之皮".

细细剥来,却是那一层层虚伪的皮,人类社会最大的讽刺就在于这个建立在自然之上的"虚伪性".掩盖自然,构筑文明,还有比这更虚伪的事情么?

人通过逃避自然的威胁而聚集起来,将文明层层堆积,最后反倒自然成为濒临灭绝和难以生存的"物种".人类用尽一切努力征服自然,将自然赶向边缘的角落,在高密度的都市和摩天大楼里生存的人们,早已忘却了自然,那个随着人类文明的膨胀而步步倒退的自然.那个曾经自在的自然.

战胜了自然,人就真得幸福了么?人类不过是在重构另一个更加残酷的自然,更加冰冷的自然--社会!钢铁水泥的丛林,工业污染的河流,拥挤而狭小的城市峡谷,人们在文明之皮的掩盖下,却便得更加贪婪,更加兽性.兽的兽性是以果腹为极限,而人的兽性却没有极限.除了果腹,人要干的还有太多太多.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类何时战胜得了自然?

荒野中的废弃巴士,工业都市中的残余绿地,哪个更美,还真难回答.

分享,alex临死之前写下的最后一句日记,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分享与家人的快乐?分享与人群的快乐?分享与社会的快乐?分享与自然的快乐?分享......

alex的出逃,算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自然回归的呼声吧,这无疑是当下可怜的人们挂在嘴边的一种时髦潮流.但这个身体力行回归自然的人,在19xx年,在那个荒

野中的废弃巴士里终结了自我的人,要伟大的多,无疑,他的感悟是无与伦比的真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