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系别:经济系 班别:农发 1041 班 姓名:黄政霖 学号:100102404156我最有感触的几部国内历史片就是《武则天》、 《雍正王朝》, 《大明王朝》 和《走向共和》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浩瀚宏大的历史正剧,对人们映射中的历 史人物以全新的视觉刻画,时间跨度大,人物性格丰富、复杂,线索繁多却不杂 乱,剧情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回味悠长,口有余香。 《走向共和》开篇便围绕着一个非常现实的主题:找钱!钱钱钱钱,搵食艰 难,揾钱不易,这已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对于身处于经济危机大时代的我们更是 感触良多。在电影里,缺钱已经不是个人的纠结,一个国家中,各个阶层都绞尽 脑汁只为找钱。清政府需要钱,一方面北洋水师需要扩充军备,一方面慈禧太后 要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 但是国家没有钱, 开源节流都拿不出这个钱。 为了要钱, 中堂大人可以低三下四求财政上拨款,为了要钱,太后娘娘把军费装进了自己的 后花园。与此同时的日本政丅府也需要钱,要钱去发展现代化事业,要钱去打造 “大东亚共荣圈”。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天皇,他把自己的私房钱 捐给海军,皇后也把金银首饰全部捐出来,头上没有了金叉银钏只有戴樱花。清 朝,缺钱的不只是朝廷,地方上发展实业、办洋务也缺钱。农民起义军造反也缺 钱。在海外,孙中山准备闹革命也缺钱;在国内,康有为发起变法改革也缺钱。 没有钱,地球还是要转,甚至转得超出了预算,转得时代跌宕、英雄辈出,同时 也妖孽尽出。选择“钱”这样一个俗气的话题作为故事切入口,很现实很靠谱又 带着一点幽默。 从清末到民国,是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年代。小时候 看 TVB,但凡看到这个年代的戏,我们都叫做“旗袍与洋装”时代。因为时值乱 世,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演绎到极致,回忆过去,那些历史书中模糊不清的年 代里,人最美花最艳故事最动人。 要怎么看待历史,是一个严肃却很自由的态度。拍历史剧的导演免不了要被 人骂, 说他扭曲历史, 丑化伟人、 美化汉&奸等等。 但历史要怎样看才算公正呢? 态度,本来就是唯心的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有历史书为证,那写书的人也是有 自己的立场的。一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并不是一门科学,他是不可以被盖棺定 论的,因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某些人,咳咳,某些人, 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历史制高点去看待过去,于是乎,封建士大夫极力维 护已没落的王朝成了阻扰世界发展潮流的行为,于是乎,天平天国这

样的愚昧流 寇反而成了放抗封建专制的大英雄,这显然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是不公平的, 而且, 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观点就比过去先进?编 《明史》 的是明朝的敌人大清, 它肯定要以情的政治立场去评价明的人,同理可证,二十四史非史也,后来人的 意淫耳。所以,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永远不要去相信历史书上的,当然你可 以结合你找到的数据,去相信你觉得可相信的,去摈弃你不愿意相信的,加上你 自己去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你认同的人物形象,就得嘎啦。反正,过去 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你见着历史人物本尊,你就能了解他吗? 《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刻画,是一个巨大亮点,不同于故纸堆中看到的, 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里固有的。在它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电视台热播之际, 就有人开始争议:李鸿章怎么变成了高大正面的形象,而袁世凯也近似于英雄人 物。难道不可以吗?或者说,难道不是吗? 在现在的历史大片中,跨越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家庭史诗, 类似于一个艰苦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成就自我的奋斗史啊、 家族集团间的利益纠纷 爱恨情仇啊等等,其中不乏佳片,如《大宅门》,连姜文、陈凯歌、张艺谋都来 友情客串,当然烂片也是层出不穷,那个谁硬是把林语堂倾国倾城的一部《京华 烟云》拍成了华丽丽的琼瑶式三厅戏。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走向共和》的 导演敢于把政治作为历史片的主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在张黎导演的诸 多电视剧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执着于某种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在《雍正王朝》中 表现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刀阔斧改革,在《大明王朝》中体 现为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的斗智斗勇,在《走向共和》中,则体现为对自由、 平等、博爱的追寻。

 

第二篇: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後感

秦晋

此剧不仅是清末民初的回顾和历史知识的基本教育,而且还可对当今 中国民众进行民主自由的教育和思想启蒙。千家万户茶余饭後坐在电视机 前地跟随剧情起伏,接受语言浅显易懂的孙文三民主义,显然比阅读有关 民主自由思想理论的长篇大论轻松自在得多。凡中国大陆所出的电影和电 视剧,还没有一部能如此清晰、条理地通过主人公孙文本人,宣扬其一生 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民主理念,又颇为详尽地展现出了他和他的革命党人几 十年不屈不挠、前赴後继推翻满清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具体实践。剧末国 父孙中山关於民主共和的一段独白,虽闻已被斩截,原貌不现,但还是让 伟人以自己设计的服饰将民主共和之五权宪政娓娓道来。

我们一代的男性相信都曾有过这件中山装,但对这件服装的五个口袋 的意义一定知之甚少。胸前两个贴袋和下摆处左右两个开袋,分别表示民 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考试权,内袋意味弹劾权,从而构成中华 民国宪政期的五权宪法。左右袖口的六颗钮扣,分别代表了共和的理念平 等、自由、和博爱,民族、民权、和民生。孙中山先生是否真如剧中以服 装口袋宣示五权不得而知,即便是编剧的艺术加工,也可见其匠心独具。

剧中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这里再举两例。例一:孙中山、宋教仁等 选区巡回,有一乡绅接待,抱怨普通百姓文化水准低,民主素养低,即使 有选举权也不会行使,只能让他人替代。孙中山说,童子5、6岁尚未识字 ,做父亲的是否因为童子不识字而不使学。乡绅答曰:正因童子不识字而 使学。孙中山进而说,百姓不懂民主才应使之学习民主,个人的权利又怎 能被他人替代。乡绅无言。这段对白浅显明了,用孙中山先生的循循善诱 ,来点拨当今中共官员拒绝让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荒谬。例二:时报记者 田沫见国民党籍参议员罗文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地屈从,就讲了 个孩提时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猪原本生活在山上,自由自在,被人圈 养後,居食无忧,但由人宰割。人若一昧忍辱苟且,不知自身基本权利, 该抗争时不抗争,被哀其不幸、被怒其不争,就何异於被圈养的猪!田沫 的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精神,不仅是对罗文的轻视,也是对中国百姓的提 醒。

剧名《走向共和》和剧中清末、民初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欲推翻专 制创建民主共和之壮举,却引出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名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大陆中国,是真正的共和国吗?何为共和国,根据上海辞书出 版社19xx年8月版《辞海》,「共和国」的定义如下:泛指国家代表机关和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采取这种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 。很显然,中国的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都不是 由中国公民选举产生的。当然有人会强词夺理说,中国的党政机关和领导 人,是由中国共 产 党党代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由他们代表 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参加国家管理。这一代表就从19xx年10月代表到如今

超过半个世纪,也不问「主人」是否愿意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然不 是共和国,却坚称「共和国」,此非指鹿为马即沐猴而冠。 全剧末了一段文字说白,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创建共和的重任历史 而又必然地落在了中国共 产 党的肩上,伟大而坚强的中国共 产 党人……领 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真正共和国」,是与全剧内容、与现实中国 国情最为冲突的胡言乱语,有如白壁上人为的污浊之物。但是作为本剧观 众的本人,对此段胡话的垫後深表理解:没有这段万般无奈的权宜,这部 巨片必然胎死腹中,整个剧组多年心血必然付之东流。又闻国内禁播此剧 ,窃以为禁得好:本来不见得人人争相一睹,可一经禁播,国人的猎奇心 态顿生,反倒要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惹恼了当局。中国老百姓有的是聪明 才智,盗版本正可大行其道,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百姓除 了用眼看、用耳听、还用头脑想,就定会分析和反思:中国怎 又在中国 共 产 党的领导下开了历史的倒车? 中国有过短暂的民主。但是,国运就是那么地不济:先有袁世凯称帝 ,後有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日本入侵,最後,19xx年中国在中国共 产 党 的领导下,实现了封建王朝的全面复辟。国号改了,不叫帝国改叫人民共 和国了,再叫帝国袁世凯就是榜样;皇冠不带了,龙袍也不穿了,家天下 换成了党天下,三叩九拜不兴了,三呼万岁顶礼膜拜还是保存的。孙中山 先生要让共和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 念,可是「伟大的」中国共 产 党人,却让共和成了一个名词,一句空话, 一个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