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藏龙影评 (2)

《卧虎藏龙》影评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

《卧虎藏龙》影评

一.有人说里面的轻功虚无缥缈,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乍一看是成立的,不过如果用新体会的话,你会发现李安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首先,想一想 李慕白为什么到死的时候才敢说出埋了一生的话,玉娇龙为什么一味追求自由最终却跳崖自尽, 为什么在大漠叱咤风云的罗小虎到了京城却变的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位高权重的贝勒爷面对问题却什么也不能做........等等。这些问题归根揭底,都变成一个问题, 五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所有人心中都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奴性,所有人都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仙风道骨,武功盖世的李慕白 ,聪慧潇洒的于秀莲 ,大漠的半边云 ,统统逃不出如来佛主的掌心。所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中的轻功都这么轻的原因 ,那是因为 ,所有角色都不能真正飞起来,永远不能挣脱自己给自己的牢笼 ,在空中就好像有一个透明的墙,使高手们永远不能逾越。 关于这段思想,李安之前就给过伏笔。 片头李慕白入定出关,对于秀莲说道:“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但是这种境界却不能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相反还让李慕白感到恐惧厌恶,那是因为他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却不敢去触摸,所以他注定只能入关而不能得道。

二.居然有人说《卧虎藏龙》的武打太含蓄,不能给人快感..

《卧虎藏龙》让我在看过《黑客帝国》 《指环王》 《金刚》 《阿凡达》 和中国铺天盖地的武侠电影之后 ,依然认为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动作片。更别提《风语者》了。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吸引人?因为里面细节丰富到让你能在自己大脑中拍一部电影,但是小说中的细节太过丰富,也导致这些影像无法被转化成真实的画面。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花一整页来说A使用某剑法找到了B的破绽,或者B使用内力化去了A的攻击,还有某某剑法的特点细节,A占了上风,B又有了转机等等 ,因为要在电影里表现出这些东西太过麻烦,所以我之前看的武侠都只不过是几个人打一气,胜负自然就分出了。但是在《卧虎藏龙》中,从午夜屋顶的追逐,玉娇龙用内力化去于秀莲的拳,于秀莲双手摆出双刀的架势,再到玉娇龙第一次遇到李慕白,被李慕白完全看透招式,只用木棍就点破玉娇龙的破绽,然后于秀莲通过书法认出武当剑法,从而确定玉娇龙身分,再到庭院之战,于秀莲每次都占上风,却被青冥剑削断武器被玉娇龙反超,再到于秀莲使出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的时候,李慕白把同样的剑招使得天衣无缝的时候,还有哪个武侠爱好者能说不? 每一段打戏都再现了我们看小说是大脑中YY的画面,精彩至极,期间还有马友友细腻的琴声,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跟美国式的肉搏,史诗式的堆人,科幻式的满天星比起来,这样的功夫才是真的精彩。所以 我简直觉得,说《卧虎藏龙》动作垃圾的人,到底看过没有。

三.《卧虎藏龙》崇洋媚外,乱用中国元素,讨好外国人,丢了中国的脸。

这一个问题就提的更是诡异了。首先说电影的主题,他讲的是中国深入骨髓的奴性。这一点外国人能看明白吗?外国人没经历过,估计外国人看完后,会觉得,嗯,这个故事有深意,但是确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说动作。外国人没看过武侠小说,所以我刚刚提到的打斗中的细节他们是体会不到的,在他们看来也就是2个人在打架而已,外国人根本体会不到《卧虎藏龙》的妙处。 再其次,大到京城的一个航拍镜头到传统四合院,再到小巷的追逐,小到一个雕花的椅子,竹林中的小亭子这些东西外国人看来就是一些单纯的房子椅子吧。外国人看《卧虎藏龙》只能体会到电影一半的好处。 《卧虎藏龙》电影,从中心立意,到表面包装,完全是中国人的电影,只属于中国,也只有中国人能明白。说李安崇洋媚外,完全是无稽之谈!

四.作为一个武侠电影,没有侠义精神,只充斥着无意义的武打动作

这么说的人真是让人汗颜,也许他们看的版本 李慕白于秀莲贝勒爷罗小虎都没有露面吧......也有可能他们觉得现在电视上充斥着的 帅哥美女谈谈恋爱 打打架才叫 “侠义”吧 。

五.演员南腔北调,对白纯现代,没有古韵。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首先演员不都是北京人,不可能要求他们都操一口正宗的普通话,而且中国这么大,电影里的角色也各式各样,说话不同也没什么不对。 关于对白现代的问题...电影是拍给现代人看的,难不成要满口之乎者也?想到现在古装电影里充斥的“萌萌”“你立秋了”之类蠢到家的对白..甚至片名也能取个《大内密探灵灵狗》之类真是感叹世风日下。

关于《卧虎藏龙》的批评实在奇怪,难道中国观众失去鉴赏能力了吗?我看不见得。只能是有高层人士在操作。可是难道他们这么说我们就要这么做吗?这就回到了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中心,奴性。

《卧虎藏龙》影评:李安的劲道

李安是个聪明人。两千年,《卧虎藏龙》出来,我那时才十八岁。看不懂电影。老师赞好,在黑板上大书八个字:“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对我说:“你尤其要深思。”胡乱看完,不中不西,半文半白,打得又不热闹,大呼不过瘾。直到这几年,看《英雄》看《无极》,越来越感叹《卧虎藏龙》的好。光从名字上看,英雄,无极,就有不可一世的野心。李安也有。但是他含着。这是他的聪明。

李安是在美国学的电影,学的是娱乐片。从头到尾,他没有给自己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的定位。从一开始做电影,他就明白,定位是“亚洲的主流,美国的艺术”。在美国卖片,卖的是中国商业片,只有死路一条,艺术片,还有一线生机。这几年,眼看着内地的电影导演,要往死路上去死磕。回头看李安,若干年前,就看透了,看化了。到这一部《断背山》,仍旧小成本,故事讲得轻描淡写,不动声色,到了结末,显山露水那么一件衬衫,顿时就把全球多愁善感的观众煽得涕泪交流。不敢说李安对电影的精髓全然把握,但是美国电影的那套东西,显然他已经炉火纯青了。

李安的电影,不是很艺术。他的电影可以读解,可以学。他从来不试图讲道理,而是说故事。他的电影从来都不难懂,也不难看。有的电影,若干元素,一有一无。而李安的电影,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是一隐一显,一张一弛。比如说色彩,李安也用大块的。《卧虎藏龙》里,江南是绿的,塞外是黄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终的

窑洞是黑色的。点到为止,是那么个意思。始终不是那般铺天盖地用一种颜色的霸道。而音乐,你沉浸其中而注意不到的音乐,才是电影中的好音乐。

他的电影,一半是国语电影,一半是英语电影,好似太极八卦,圆转自如,静中有动,见招拆招,指哪打哪。到了一定境界,电影如同功夫,已经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很多华语电影导演,有一种雄性荷尔蒙猛烈爆发的霸气。李安没有霸气,但是他有劲道。有风度。有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操守。作为一个导演,他有方法。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气质。蕴藉圆熟,在强势面前,他不顶,在困境中,他不丢。对于李安,与其说佩服他的“剑法”,不如说,我佩服他的“人法”。“剑法即人法”,人境就是心境。电影好不好,和做人有很大关系。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很少。李安要算一个。

李安的电影,大家都比较了解。早年出头的《父亲三部曲》,李安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家庭题材。每一部都是一个看似和睦的结局,但不是喜剧,而是中国人的悲剧。在中国人的社会里,和谐大于一切,一切冲突都必须压制。外表上一团和气,其实每个人都在流泪。一个“完整”的家庭,是要每个人都各退一步。撕破脸,你死我活,就不是中国人的厚道了。所谓的厚道,不过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言下之意是大家都明白。《喜宴》把这个说得最清楚。父亲在安检时的一个举手,是妥协也好,成全也好。理解和情感都在,但无奈最重。在李安的观念里,家庭这种东西,大家相互都爱着,但是并不商量,互相失望。这种失望,不是尖锐如同刀刃的东西,它默默宰割着你的心和你的忍耐,却有着一层泪水的软壳。你在疼痛的同时,承受和感动。

《推手》里,说的明白,“推手是讲卸掉力道,闪避人群。推手是父亲逃避苦难的一种方法。”《推手》讲的是把一个太极拳大师,放到一个格格不入的西方社会,看他沉不沉得住气。结果他沉不住。因为外界的影响可以抵御,内心的牵挂却无法放下。这是李安的慈悲。李安很懂道理,但是更懂人情。他是可爱的,因为他最终仍旧觉得情感要战胜理智。所以,李慕白放弃了修道,选择了表白,因为他也放不下。

父亲,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无法回避的主题。父亲代表着压力,责任,尊严和荣誉。在传统文化渐渐丧失的时候,父亲的统御也开始消解。《推手》的父亲是强大的,然而却无奈,《喜宴》的父亲虽是个将军,却经常瞌睡,《饮食男女》的父亲,则因为压抑而失去了味觉。《推手》的儿子,是那么不知所措,《喜宴》的儿子已经无力传承,《饮食男女》嘛,根本已经没有了儿子。所幸,这一部里,年迈的父亲因为娇妻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聚散离合,是李安的兴趣所在。饮食和功夫,是他另外的兴趣。饮食,是台面上的事,男女,是台面下的事。台下的事,台上说不得。不得不说的时候,就成为了爆发。这种爆发,看似突兀,其实都有长久的情绪铺垫。难免有点尴尬,这种尴尬成为了李安的幽默。他的电影里,笑声很多,但是是沉痛的。

李安这个人很浪漫。我是说,他喜欢功夫。他一直说,《推手》就是功夫片。真正的功夫片,不是讲打斗,而是讲内心的争战。在《推手》之后,他险些去做了《偷拳》。因为他的梦想是“功夫三部曲”。功夫,是中国人的浪漫。侠客,是浪漫,江湖,是浪漫。剑走轻灵,是浪漫的。最浪漫的,是轻功。轻功是一种飞翔的梦想,是对地心引力的反抗,是短暂的超脱,是久受压抑的中国人内心抒解的出口。但是轻功再高明,最终也要落地,若真想超脱一切束缚之外,只能纵身一跃入山崖。

李安做功夫,不是要看打,而是要打出意境。他对周润发的要求是“圆活谦虚”。对动作的要求是“动静起落,进退虚实”。对于竹林一场戏,他的要求是“意乱情迷”。别的功夫片,是先有武打,再有剧本,只有他是先剧本,

再武打。成龙他们是边打边说,他刻意要说管说,打管打。他延续了胡金铨一路,文人导演拍武侠的传统。他对演员的要求也相当有意思,他要章子怡有“松沉劲”。但是章子怡天生不沉实,于是他要她一直练毛笔字,要沉下来,起码是个架势。

李安的这些想法和思路,是浪漫的,甚至有点天真。武术指导袁和平说他“文人说大话”,又经常和他吵架,说他不懂武打,“力从平地起,你怎么力从威亚起?”想想看,他为了向胡金铨致敬,死命捣鼓那么多生鲜竹子的场面,我总是很想笑。一边觉得他有文人的迂,一边又觉得他“不丢”。

至于《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同骑》,《冰风暴》,《绿巨人》,还有《断背山》,我都是一个态度。大抵是不错的,尤其是《断背山》。但是我没什么兴趣。因为说到底,我是一个中国观众。那些赚美国人银两的电影,尽管去唬弄美国人吧。

卧虎藏龙,一个最中国的梦

说来惭愧,直到昨天晚上才看完了卧虎藏龙。但也很高兴,因为之前看了那么多古装大片,而把这最好的留在了最后。

一直有人说卧虎藏龙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片,之前没看过,不管妄断,但是心想着可能大家都这么说应该差不多吧。但是看完再想,才觉得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刻意的中国元素,也许八年前大家真的这么认为,但是经过这些年国学热潮的熏陶,现在的我再看这部电影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没有虚假的模型,没有大片大片的色块,也没有美轮美奂的服装,可是为什么还是让我们一眼就能感到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排异呢?也许,是原先的我们太西化了吧。

从第一个宏村南湖的镜头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清新,淡定,时而急骤却整体幽静,这是我们很长时间渴望却无处追寻的东西。这部电影更多地是让我们对自身的身份发生了更为彻底的追问,我们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人。

说回电影,之前看的评论指出的这部电影的评论无外乎以下几点:

1,刻意的中国元素。我想,现在回头看这部电影,更将之至于由此滥觞的一大批古装电影的大环境中去看,还会有人这么认为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遗忘的太多也太久了?放眼整片,并没有刻意的堆砌,更没有做作的谄媚,而此片的布景恰恰就是我们的前人生活的场景。村庄里的镖局其实就是皖南宏村的祠堂,而家具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太师椅和八仙桌,没有闪亮的油漆,没有金光的挂饰,但就在这一板一眼中带领着我们进入了那个怀旧的梦。

2,对白的西式句法及演员的南腔北调。先说演员的口音吧,同样是经历了更多大片的洗礼,我们现在还觉得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口音不正常吗?我更想说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本来地大物博,一个演员的广东口音跟东北方言,四川方言甚至背景口音就真的有很大不同吗?是不是我们原先因为太自卑而太敏感了?再说说对白,现在还有人敢嘲笑卧虎藏龙的对白吗?如果有的话,那怎么解释大陆各位导演后来的笑话呢?这原本也

不该是个问题,既然表达的是正宗的中华文化,用现代人使用的各种句式有有何不可呢?我反而觉得如果细细地品味那些对白,有些话反而更像是古老语言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有时不自觉地使用的生搬硬套的句法。从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导演及编剧深厚的功底,将一个古老传说娓娓动听道来的功力和方法。

所以我以为,卧虎藏龙更多地是一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之按照现代观点完美诠释的经典,这一点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愈来愈明显的证明。应该承认,这部电影融合了更多地是李安个人的情怀和梦想。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内敛,睿智,含蓄,宽容,流淌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闪耀在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间。这里还应该提到音乐,谭盾的谱曲恰到好处地给影片加上了一抹难以名状的淡淡忧愁和哀伤,就算在打斗场面的激烈鼓点里,我们还是会若有若无地感觉到想要传达出的各种心绪。人物内心世界的纠葛,外界各种压力的纷扰,就算是打,也不是畅快凌厉的发泄,更多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和对他人不幸的敏感和悲悯。

李慕白对玉娇龙的以德报怨,是这种精神集大成的体现。技艺上的超群伴随的是精神上的超脱,对于玉娇龙这个人心不坏但是受到误导从而屡屡毒害他人的后生晚辈,三番五次的循循善诱尊尊教导要求的不是视一切为蝼蚁的冷漠,而是念其性善及劝恶向善的苦心和宏大。俞秀莲也是这种心境的追随者和信徒,从贯穿影片始终对玉娇龙在场面上的掩护就能体现她的隐忍,在自我的痛苦和对他人的怜悯中,她始终在挣扎,虽然向恶的一面在逐渐抬头(与玉娇龙翻脸),但是最终李慕白的死救赎了这一切,她原谅了玉娇龙也最终达到了李慕白以及师父江南鹤的毕生追求:“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了一切”。碧眼狐狸是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李慕白对她的恨来自师父的惨死,也无可改变,这是文人的决绝和愤恨,同样的斩钉截铁。但是全片的主题却从她的嘴里点出,“世上最毒的东西藏在一个十岁孩子的心里”。她确实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面照出他人(包括那个陕甘捕快)精神特质的镜子。玉娇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符号,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既定的,安排的,都是需要反抗的,而这种情绪在结识小虎之后变本加厉地占据了她的内心。加上碧眼狐狸的灌输,使得这样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孩子的人变得盲目和极端。李慕白一直肯定着她的天赋和本性,并三番五次从旁指点,这就使得玉娇龙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后期她的挣扎将这种徘徊展现得更为彻底。而她砍伤俞秀莲只能说是强烈自我内核的激烈外延表现,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第一反应是狠,像只刺猬,害怕受伤害,所以先伤害别人。至于小虎,这个人物是抽离于儒家体系之外的,是其他人物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他象征的是极端,绝对的自由,但却于中原世界所不容。所以最后他只能看着爱人超脱而无可挽回。所有这些都是李安隐藏在浮光掠影背后的语言。这样的表达,充盈在他的其他电影中,从“回家三部曲”到大爱无疆的《断背山》《色戒》,无一表达的不是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抱元守一的心境。想到当年卧虎藏龙在国内遭到的冷遇,我们都欠李安一个真诚的道歉,这在经过别人努力尝试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和急迫。卧虎藏龙是一个梦,一个承载了李安个人,并由此可以折射出传统知识分子整体的世界观的梦。这个梦,精致,隽永,如一捧清泉带着我们的灵魂升腾,飞跃了建筑与城市,到达了中国人五千年的精神家园,仿佛李慕白鹤立枝头,顷刻间扶摇直上,轻灵飘逸。

P.S. 再说两句题外话,李安之后各位大导演拍出的大片其实各有优劣,但是普遍的一点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充斥着暴发户的心态,在拿到大把资金的同时,忘记了更加本源的东西,这样的影片注定占据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各种地位,独缺艺术品味。就好像我们会记得《英雄》开创了国内大片市场,但是却不会记得这部电影本身各种贡献。张艺谋的问题是摄影出身,早年的农村题材有感而发,不做作,记录的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即使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也依然可以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带来一丝亮光。之后的几部大片都显得空洞,苍白,毫无内容,关注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看不出浮华的声色光影与主题有何联

系,或者说看不出主题,创造的是话题,收获的是金钱。也许,是被大把的预算迷蒙了双眼,看到了可以花钱的地方,但是忘记了应该花精力的地方。再后来的陈凯歌,鄙视了英雄,但是也没有阻止大家鄙视无极。其实我很看好陈凯歌,之前的几部电影都证明了他对各种题材的驾驭能力。我认为无极的问题在于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转换叙事方法的能力,用了前所未有的言语来表达自身内心的观感。问题在于太前卫,情节过于抽离,过于形而上,没想到到最后影片失了控,也超过了观众接受的范围。可以看得出来陈凯歌是花了心血的,要不然也不会对馒头之类的闹剧那种耿耿于怀。无极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也许过段时间大家会更明白他的呕心沥血。之后的冯小刚其实没什么说得,他没有这方面的素养,也就不必跟这门疯,夜宴成功的地方在于整合了一批合适的人选,于是组合出来的结果也就中规中距。而冯本人由自身决定的缺失就决定了影片的基本档次,所以也就有了观众的不认同,以及台词的笑场。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这才是最西化的中国古装片,王子复仇记。。。,不说什么了。在后面出的古装片就多了,也不细说,总之觉得华语导演能真正驾驭大制作的还不多,在大卡司和好片子之间的平衡还不好找,其实这并不是无解的。

《卧虎藏龙》影评

很早听说《卧虎藏龙》是一部好电影,可是没机会看,后来竟在教科书上也看到卧虎藏龙原著的精选,对这部小说以及电影的评价很高,于是产生了很多联想,想必这真是一部经典。直到今晚看过高清晰版的原版电影,就对这么多的评价所信服了,影片的情节不复杂,然而它的表现力之令人震撼,它的对白之独具内涵,一面令人深深回味,一面又大改我对于传统武侠片的看法。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汇聚了中国浓郁的古典风味,并且对于中国的武侠文化的写意达到了极致,我想也只有看过并且慢慢品赏过的人才能有这些感受吧。所谓的古典风味其实就环境,无论是在打斗中,还是整个电影所选取的背景场景,无不透露着古代中国风味,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至少有三个场景,第一个是整个北京城的特写,古代建筑的特色尽收眼底,高城低宅,方正有序,第二个场景是繁华的闹市,民间杂艺在这里极显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至少从诸多的文艺作品中,民间杂艺一向古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第三个是竹林,自古竹就是高风亮节的代表,古代诗人以竹为友,多为竹诗,所以说起竹,作为一名中国人,都有一种以之为傲又倍感亲切的感觉,李安导演在影片里特意选取了竹林为背景,我想一面是为了表现竹林风下轻功的飘逸潇洒,一面也纳含了对于古典中国的深刻理解。

都说武侠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它的文化积淀之深和历史之悠,都是不可否认的,以前都看金庸,古龙等人的作品改编电视剧或电影,应该说是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清晰的武侠形象,金庸的作品精在情节,古龙的部分作品精则在于悬,所以他们翻拍出来的电视剧或电影,吸引观众的并不是武,而是侠,观众往往会跟这主角走,跟着他们行侠仗义,爱恨情仇,然而在这部电影中,中国功夫,特别是轻功被表现的尽致淋漓,潇洒飘逸,再加上章子怡舞蹈般的姿巧,杨紫琼武打式的柔韧,周润发简练中的洒脱,给这种本就虚无缥缈的武功增色不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俞秀莲和玉娇龙在屋檐上、京城夜色下的打斗,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里的追逐,飞檐走壁,蜻蜓点水,竹上轻功,导演故意将镜头放慢,拉大,使得轻功的施展空间大为增加,而且更加的轻盈自如,给人打入美的印象。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中国功夫之十八班兵器大排演,玉娇龙酒楼上的小试身手,还有最后与俞秀莲在镖局里的精彩对打,一把青冥剑对打十八般兵器,既让人眼花缭乱,也不失为一场视觉上的体验。

再者,我想说说影片的剧情,事实上,剧情是简单的,然而内涵确实独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对白的截取上,都是那么的令人深刻。影片主要讲述了欲退隐江湖的李慕白在交出青冥剑后又引来的一场江湖恩怨,恩怨之源不在于剑,而在于江湖,江湖人有江湖人的处事原则和自己的规范,江湖上的快意恩仇,既令初出茅庐的人羡慕向往,又令涉世深远的人厌倦疲惫。这就是为什么闭关后的李慕白那么的想退出江湖,而刚刚涉世的玉娇龙却渴望闯荡江湖。影片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就是碧眼狐狸,是她的引领歪曲了玉娇龙的思想,最终也由于她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有仇,就不能没有情,影片中有两段很感人的爱情,也因为有了最后的悲剧,才给了人更多的思考和体会,李慕白对于俞秀莲的情积于礼教的约束而迟迟不敢表达,即使他们之间都相互深爱着对方,直至最后李慕白倒在了俞秀莲的怀里,他们的爱终于可以表达,但是已经没有机会厮守。影片至此,也不吝为我们留下一段经典表白,“我会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近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感人至深。相比之下,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至少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罗小虎的勇敢和执着让人钦佩,但是也不是说玉娇龙就是软弱的,玉娇龙深知李慕白因自己而死,无法原谅自己的她选择了用罗小虎讲述的那种方式,从千里高的武当山上跳下,救赎自己的灵魂。影片至此,陡添了悲凉与遗憾,而影片也戛然而止,在悲剧带给人的伤感中也给人丝丝回味。

而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我看来,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与它的大场面没有关系,与明星阵容没有关系,真正成功的一部电影是它不仅能够让观众接受,它不是建立在那种仅仅为愚弄观众而虚设的声势下,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会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它,思考它,和品味它。我想,李安导演的这部《卧虎藏龙》,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卧虎藏龙》:每个人内心的那把青冥剑

这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在各个专业网站上的评分并不算太高,而我一直认为奥斯卡授予这部片子最佳外语片的称号完全是因为中国式武侠的飘逸意境,而不是他们了解了这部片子真正要表达些什么,而部分中国影迷则认为是李安利用美国对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猎奇心态向奥斯卡妥协的产物。但实际上李安借助的是一个武侠的外壳讲的关于人心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最重要的戏剧冲突都在李慕白这个人物身上了,尽管他的戏份不算很多,(第一遍看下来的时候大家大概只记得他通篇都要叫玉娇龙拜师拜师,完全就是一个险恶的怪蜀黎形象),或者只记得他飘逸地站在那片绿树林的顶端很飘逸地在刺啊刺,展现中国武侠剑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李慕白代表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儒雅内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甚至有李安本人的投射在里面。

从影片开始那段李慕白对于所谓“道”的领悟,到弃掉青冥剑,他都是要得道的,也就是“放下”。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放下,我们可以看见当青冥剑丢失的时候,他是执意要去寻找的,而当遇到拥有高天分的玉娇龙的时候,他的内心也起了波澜,要玉娇龙拜他为师,直到后面拉出一段玉娇龙的师父碧眼狐狸和李慕白师父江南鹤的一段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传承在里面。其实就是江南鹤与李慕白同一种的内心纠葛,他们的情欲。这种在道德和理智的边缘与内心的欲望诉求之间的反复冲撞,构成了李慕白这个人,也构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所以最后玉娇龙的那句台词才更容易理解,“你要我,还是要剑?”一边是情欲,一边是名,还有捍卫自己内心的力量。

李慕白将死的时候某方面来说是放下了,他的心中已经不再有青冥剑,也不再有玉娇龙的影子,真正“放下”。但因为他承认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于秀莲的爱,这份爱,又令自己没有真正“放下”。传统道家文化一直苛求得道者一定要“放下”,但是放下了,是否又真的能够得道?

于秀莲的悲剧,在于她的一直等待,她和李慕白之间无法跨越的那道中国传统道德的束缚,“朋友妻,不可欺”,两人之间的感情终究到死亡那一刻才能拨云见日,无力感才会深深涌上心头。玉娇龙的悲剧,在于她一直无法挣脱大家闺秀的身份,无法把握自己的幸福,体制内的人才会特别向往牢笼外的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但当她真正面对江湖的腥风血雨,又是她柔弱的内心所无法承受的,当明白自己对于小虎的不是爱情,当李慕白的死在他的眼前浮现,她在武当峰巅纵身一跃,究竟是赎罪,是解脱,或者是“放下”,也改变不了世事白云苍狗,你我深陷其中的局。

再回头看那个江湖,才更好的明白李安的意图,比起表面的刀光剑影,内心的刀光剑影才是李安想向大家诠释的“江湖”的内涵,从《卧虎藏龙》到《断背山》再到《色,戒》,李安用影像构筑的,是妄想挣脱,内心情感的巨大波澜和隐忍克己,传统规范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才可以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佳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