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doc111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感触很深,其实以前就看过,只是那时候也只有魏敏芝那么大,根本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对于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了很多。

虽然是电影但却是真真实实的记录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学生的生活情况,其实我的小学也是那样过来的,班上就只有二十来个学生,一个老师把所有的科目教完也就是语文和数学;做的桌子和凳子都是坏的木质的。一开始看电影觉得他们哪些行为很搞笑。魏敏芝最先来代课是为了那50元,然后为了挣车费带着全班学生去搬砖,最后去找去打工的学生张慧科。整过过程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学习委员的日记很感人:关于爱护粉笔的。粉笔,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小学,竟然如此宝贵而神圣,它寄托着教育的希望,是乡村老师向着愚昧开炮的武器。当高老师语重心长的向魏敏芝托付粉笔时,当粉笔在争斗中变为碎粒时,当学生们拿着捐献的五颜六色的粉笔在墙上写字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伟大以及珍贵。当教育成为一种奢侈品,民族也就到了灭亡的前夜。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村长等一帮村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

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却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大城市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灵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

这个电影让我们感动和哭泣,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这个感人的故事呼吁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这群渴望知识的孩子。

 

第二篇: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潘奕扬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同学,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她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只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只有二十几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赶到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