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湖南电视台[变形记]有感

观后感---湖南电视台[变形记]有感

龙王镇中心学校 张 涛

有人说,人性本恶,人是有原罪的,我们生下来就是来受罪的,因为我们犯过错,所以来来我们接受洗礼。虽然我认为的是人性本善的,但是两种说法都有其可取性。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变形记,感触很多,感受很深,看见他们会让我也想起曾经的自己也是有这样的叛逆,不懂事,尽伤父母的心,永远也不理解父母的痛。只顾自己的欢喜忧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意孤行。

周云峰这个少年,其实内心也有许多痛,只是处在叛逆期的他不懂怎么表达,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最后越演越烈。迷失了自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想发泄,却又不知道如何发泄,母亲对他的溺爱让他无法无天,父亲又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样的家庭显然教出来的孩子会很想爆发。

本以为他会拒绝参加这样的改变,他应该也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的。我很庆幸他参加了变形记,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改变,不然他今后也会像现在的某些高福帅一样过着少爷般的生活,却没有点良知。打着我爸是的旗号开车撞人,目无王法。认为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现在的少年很令人堪忧。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回去会好好学习,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为父母分忧。学会感恩。 学会百善孝为先。要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止而风不静。父母终究会老去,慢慢的也会需要我们的照顾,慢慢的也会变得很脆弱,会像小孩子一样健忘,不按时吃饭,找不到回家的路,作为孩子的我们就要爱惜他们。也许你的父母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却是全世界最爱你的人。是在全世界都抛弃你的时候,也会站 在你这边的人。所以一定要爱惜你的父母。

周云峰内心善良、仗义,他为陈家三兄弟互相彼此放弃读书而感动伤心,他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偷偷躲起来抹眼泪,那一刻他成长了许多,因为他从没有为钱烦恼过,也没有过浓浓的兄弟情。体会到了真情是什么。他会为大哥挨打时挺身而出、挨鞭子,一起罚跪。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性的本善。

在城市体验生活的陈玉林,他同样也遇到了许多麻烦,学校里的小胖对他不友好,但他通过自己善良友好感动了小胖,并成为好朋友。他一向学习成绩优异,甘愿

承受家里的重活,当起家里的小家长,这一切他都默默承受着,没有一丝怨言,他的无私奉献让他受到了大家的尊敬。

小小年纪就很懂事,思想行为有着大人的影子,让穷人家的孩子去过富裕的生活反而会很不适应,过惯了苦日子,吃过了酸甜苦辣,尝过了艰辛,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想得到什么就必须付出劳动,对于意外得到的东西会感到不安,这种意识让他们更懂得奉献,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同样他的心也是很脆弱的,巨大的生活落差给了他心灵罩上了一层阴影,挥之不去,只能默默承受,默默流眼泪,他不会抱怨父母为什么没有给他如此好的生活,因为他懂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学会接受事实,并且努力改变着它。

让穷人家孩子去体验服人家生活,不是为了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如此不公,而是让他们知道社会是有爱心的,没有把他们遗忘,许许多多人们都会给予微小力量来帮助你们,所以千万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面向太阳,一切都是美好的,未来是充满阳光的,心里就不会有阴霾。

变形记给了我们很大警示与心灵'打击',原来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不同的生活烦恼-----无论贫富贵贱,生活就是这样,给你阳光,也给你风雨。

 

第二篇:《变形记》读后感

读《变形记》有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荒诞,恍惚间像在梦中:格里高尔是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痛苦、绝望,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读到这些首先让人产生厌恶感的是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以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在他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格里高尔脸形削尖,双眼鼓胀,背负着沉重的甲壳缩在萨姆沙屋内的一角,它静静地注视着世界,神情恐惧,绝望而茫然。之后,他颓然无力地垂下头,在这个世界上呼出最后一口摇曳不定的气息……同时格里高尔变成虫,是那么无奈和痛苦,旁人对它是冷酷的,就连家人也因此逐渐疏远他,经历最初的恐怖之后,起初家人仍没有忘记他曾是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母亲试图关心他,却不敢接近他,父亲憎恶他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死亡。唯独格里高尔的妹妹,聪明的葛蕾特敢于接近关心他,可却无能为力。最可怕的是格里高尔本人,他试图靠自己改变一切,甚至想重回旧职,可在小说构建的被异化的环境中,一切抗争都变得徒劳。结果他死了,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那种被异化的社会生活经历,则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厌恶。没有

亲情,只有痛苦、孤独。通篇《变形记》,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的艺术表现。紧张的生存竞争、畸形的社会分工以及紧灾难感、不安全感,使许多人的精神不健全乃至崩溃,使他们部分或全部失去了人性。小说中主人公从一个家庭的负担者变成了一个家庭的负担后,家人对他的何等冷酷甚至敌对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人性的一种丧失吗?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变形记》的“变形”。刻画“变形”,是卡夫卡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里说:“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伟大诗篇的序曲。”它无疑肯定了变形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说,掌握住变形,也必然能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新旧变化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我想卡夫卡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有思想的作家偏爱写变化,因为变化最能暴露人的本质。小说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全家对他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变形”。因此,我觉得《变形记》中的“变形”包含了两层涵义,它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又是家庭成员的一种人性的变形。但是我相信读了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发现,格里高尔变的只是外形,他的内心仍然没有变,他的品格仍然高尚,他在“虫化”后一步步遭到他最亲近的人的鄙夷,可是他还一心想着他恢复人形后如何报答他们。而他的亲人则相反,他们的外形没有变,他们的内心却完全的变了,他们的人性也变了。这两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卡夫卡创造了象征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的人的困境,变形记中的格

里高尔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那天空永远是灰暗的,与世界隔着窄小门缝,身处无可名状的绝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静,还要用触角饱尝羞辱后的气噫,包围他的是冰冷的情感,感觉呈灰绿色和褚褐色,着实向来让人恐怖。格里高尔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难道我们没有卡夫卡式的痛苦吗?应该说时常存在,卡夫卡作品中含有的空虚、固执的怀疑,向前追求一种无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正是人类文明不曾隐去的痛苦,这种痛楚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人类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强而减弱,反而愈加凝重。作为对人类改造的回报,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疾病横行,真是对人类莫大的讽刺。曾经我们将一棵棵树木伐去,盖上摩天大楼,并惊呼,我们创造了新世界,可转瞬,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沙尘暴接踵而来,我们又不得不一株株种上,毁屋种树,退耕还林,一切都没变。反反复复,矛盾中我们的创造是徒劳。生活中,我们在重复着父辈们的生活轨迹,结婚、生儿育女。家庭、工作,时常困扰我们的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角色,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人到中年,我们更能读懂卡夫卡的精神世界,读书时我们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毕业后,我们为了寻找工作,四处碰壁,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屈就于社会对我们的选择,可是心理的那种沮丧,不是几杯酒可以消除的。索性,我们比卡夫卡会生活,会寻找生活中新的平衡点来满足自己,我们有知心朋友,有烦恼时可以一吐为快,来自社会上的压力,我们会自觉地去化解它,我们比卡夫卡更了解自己,学会洒脱,不会自闭。

读完了这篇小说,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我知道人变成甲虫是

完全不可能的、荒诞的,但是,人遭到厄运、不幸、陷害、暗算、迫害等等之后,由“人”变成不被尊重的“虫”却是常见的。这是不是在暗示着,在人与人关系冷漠的社会中,在功利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人都会变形呢?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变形记》这个现代派经典文本所揭示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