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操比赛观后感作文

武术操比赛观后感作文

武术操比赛>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们举行了武术操比赛。

一进体育馆,我们就提起了精气神,把红领巾戴上,衣服被弄得整整齐齐。在上场之前,我紧张的心,蹦跳个不停,特别紧张。一上场后,我们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评委。做得特别有劲,希望自己能取得个好成绩,能拿一等奖。但是看完其他班后,我的这种想象立刻就被打破了。看看四班的徐菊鸿做得多么有力;看看人家三班,不仅整齐,又做的特别的有力;再看看低年级,只要还能往下蹲,就往下蹲。再看看我们班??果不其然,四班得了个三等奖,三班得了个二等奖。而我们呢?只是得了个精神文明奖。

通过这次比赛,我有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

原来,我们班的成绩也非常的优秀。但是,这次月考我们班的常崇昱虽然也考了第一,但是这次月考不是只有他是第一,还有三班的两个人和常崇昱一样也考了第一名。我们经常认为自己进步了许多。但是,进步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不光是你一个人在进步,其它班的同学也在进步,甚至比你进步的更快,比你进步的更多。而不能只想着,我到在考场上再仔细的努力,再仔细的答题,再仔细的检查。那些都没用了,我只能用这一句话来形容“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总归一句话: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武术操比赛观后感作文》

 

第二篇:观后感

现在的学生热衷多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从此现象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音乐课即唱歌课,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少。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从开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经常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方法: 在音乐课起始课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四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 考艺术特长班,为将来深造打基础,让我校优秀艺术学生代表,给她们表演、做示范,学生反响强烈。

3、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4、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有音乐特长班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 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 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多参与省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音乐课评积极体现出了“注重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兴趣培养、强调目标设置与过程展示的相辅相成、关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以音乐为本体的适度学科综合、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适时把握”等特征。在小学组的点评环节中,评委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爱青老师就“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提出了四个评价标准:第一,自然轻松,流畅清晰,不做作的课;第二,突出音乐本体,突出音乐的美,引起学生共鸣的课;第三,引发

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第四,体现教师丰厚的音乐和人文素养的课。上述“好课”的标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很有启发和帮助作用。我想,我们的音乐课如能始终围绕这些特征进行备课与授课,那我们的课将会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能吸引学生。结合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参考与借鉴本次课评比赛,我也有如下思考:

一、 音乐课教学不能忽视音乐要素的学习

我们很多时候在上课过程中会发现,当我们的音乐课突出了情感体验的时候,却发现学生对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一无所知;当我们绞尽脑汁对音乐文本进行拓展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音乐课的“音乐味”似乎淡了许多。新课标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坚持以音乐为本,注重音乐要素的学习。这个太重要了,不仅这次评课中体现出了,而且对于我们今后的音乐课堂,是个永恒不变的关注点。《老顽童和他的第九十四交响曲》充分体现音乐要素在这堂课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中提出分辨音乐要素的变化,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包括她的提问:“这些不同的情绪是否通过相同的旋律来表达?”“什么要素不变,什么要素改变了?”“是什么让你们感觉到色彩的变化?除了力度之外还有其他要素的改变吗?”等等,几乎每次提问都与音乐要素息息相关。去年12月在我校举行的音乐年会上,省教研员杜宏斌也提出课堂一定要关注音乐要素的问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音乐学科独特的情感性特点,重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但也不能轻易淡化甚至否认“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还是需要音

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支撑,否则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就不可能深入。而且,这是个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要关注的一个系统性的知识点。区教研员高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初中、小学音乐教材;高中、初中音乐教材的交互性了解。这个真的挺重要的,记得我在上古典主义这个章节的时候曾想过要给学生上一堂关于海顿的课,后来一了解,发现海顿以及他的作品《惊愕》在初中教材里就有,包括“莫扎特”也从高中教材放到初中教材里了。那学生到底对古典乐派、对海顿、对交响乐了解到一个什么程度,我该怎样在那个基础上再挖掘和提升,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知识的传承和提高。我必须要去了解了才能去备好这堂课。

二、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体现音乐的整体性

不可否认,我们很注重平时的课堂导入,也在思考怎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与课堂的内容有所关联,最好是有新意一点、合学生胃口。我们可能会选择当下的流行歌曲、电影片段、甚至是动画片等。通过这次观摩,我发现这样的想法是不全面的,课堂导入不仅含有以上的特点,还有一点我们忽视掉的能否体现音乐的整体性与课堂的整体性。比如《京腔京韵》中的导入:因为身在重庆,教师就地取材,先自己表演了四川的曲艺,《四川盆子》片段。引得学生一片掌声。随后,教师演唱《丑末寅初》片段,请学生思考:唱腔具有哪个地区的风格?是哪种曲艺形式?再从演奏“老七点”切入课堂;《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的导入:聆听钢琴曲片段,辨别中外作品,教师弹奏钢琴曲《牧童短笛》主题片段,引出课题。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值

得我们今后学习。我们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寻找导入素材上,而是多研究教材,从音乐出发。

三、 教学用语和教学用具使用的“准确性”与“必要性”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描述性语言要规范而准确,如能在这个前提下,根据自身的语言特点或幽默或动情或优雅或干练,这就很好地形成了个人风格。在这次观摩中,我也学习到如北京的《京腔京韵》中,让学生来学唱时老师不是用“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唱下”而是用“外国音乐讲的是欣赏,中国音乐讲的是品”。这样的组织语不仅具有美感,而且也给学生无形中传递了相关人文知识。教学用语中也要克服一些口头禅,如“那么”、“就是说”、“接下来”、“怎么样”等等。我发现这个其实也满重要的,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有些老师口头禅很多,一些学生无聊就在一堂课中数出现了几次,这样的口头禅也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和流畅性以及美感。我记得在学校05年上的一次《鼓乐铿锵》课,学校录像录下来,我惊讶地发现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那么”,但其实在上的过程中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也建议老师们有空不妨可以把自己的课堂做一实录,当你做一旁观者时,你会发现在很多方面就像照镜子一样地看到不足的地方。

教学用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道具等等。在这次课评中,论课件制作与课堂相辅相成上,我觉得大家肯定一致认同杭州的朱海其老师的《欢乐颂》,可以说,他的课件是精美、灵动、简捷、与时俱进的,对课堂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从现场效果来看可以说是震撼,整堂课注重聆听,每一次的聆听都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只有一个页面

的课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现场输入文字,实现了课堂的交互性,保障了课堂的实效与流畅。我很欣赏的一点是朱老师的课堂都很有他自己的思想,他把自己对音乐的挖掘大胆抛给学生去理解,他将第四乐章分“寻找欢乐、确认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四个部分进行作品赏析,最后在完整欣赏时,教师把电影《复制贝多芬》中《欢乐颂》首演场景经过自己编辑,配上滚动文字与乐谱,确实带给观众一种绝美的视听享受与心灵的震撼。他的收尾也与众不同,没有语言的结束,音乐在最后一个强音下结束,课堂也就停止了。一开始现场的我们可能一下子没回过神,但是细细品味起来,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冲击力的,音乐有时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达。这样的课堂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和启示。但是有堂课我觉得还是蛮有遗憾的,就是江西的《瓷乐飘香》。其实选材很有地方特点、也有新意。个人觉得在设计上没有必要在每个学生的面前放上一两件精美的瓷器。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自己动手用瓷笛、瓷器皿当乐器参与体验。但是结果并没起到太大作用,而且瓷器易碎品,这么多,运输也不方便。所以,在使用诸如此类的用具时,我觉得我们要考虑对解决教学目标有没有起绝对性的帮助作用,看看自己选用教学用具是不是一定比不选用该教学用具要好,分析还有哪些教学用具比目前采用的教学用具更有利于教学,还要考虑经济成本、使用效果等问题,选取用具要“事半功倍”,让教学用具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四、 “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

从这次课评我们可以看到,执教的教师普遍具有很强的音乐基本功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不但弹琴、歌唱、舞蹈等音乐能力强,而且组织、引导、调控等教学水平也高。随着音乐普及教育的深入开展和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稳步提升,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会在教学中难担重任,还会影响到教学手段、方法的使用和创新。可以这么说,“一专多能”是课堂的有力保障。虽然我们所学的大多是钢琴和声乐,但面对这么广的教材内容。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海绵精神,不断吸收学习新的领域;“博学多才”能使课堂得到有效提升,它不仅是教师个人魅力和素养的体现,更是能提高智慧应对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我想说,“一专多能、博学多才”,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我愿与各位老师共勉。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