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逃离克隆岛》观后感

克隆技术背后的哲学思考

小教113班

杨京京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未知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探索,随着克隆羊多利的成功试验,克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给人类实现长寿这一梦想带来了希望,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予我们利益的同时也给予了相映的惩罚。电影《逃离克隆岛》就是以克隆为话题,在展示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于人性、人文主义以及伦理的哲学思考。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科幻片。影片大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和数百名居民居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社区。在这栋受到严密控管的高科技大楼中,他们和其它的居民一样,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组织”的监控。他们宣称地球已经受到极其严重的污染,生活在这个社区里的人都是污染星球的幸存者。社区不定期进行一次抽奖,抽中的人可获得前往天堂岛的资格。天堂岛是座没有受到污染的世外桃源。直到有一天,男主角无意中得到了真相:根本不存在天堂岛。那些被送往天堂岛的人会被活活摘取器官以供给需要器官的人。而社区里的所谓幸存者都是克隆人。惊恐之余,男主角拉着已经被抽中欲送往“天堂岛”的女主角逃离这座死亡社区,展开了一场生死之争。最后,他们摧毁了这座克隆岛。回想起观看过程中的每一幕,感受颇多。在利益的驱动下,什么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不管是以医疗的借口还是科学的借口,一旦把人作为克隆的对象后,人类的整个道德,宗教,伦理都要发生颠覆,这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克隆是现代技术空前发展的产物,然而拥有克隆技术的国家不约而同的明令禁止研究克隆人,原因大概也就在于克隆人的存在会导致一系列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人的生命相当于做研究对象的小白鼠的时候也就不远了。不可想象,把克隆后的有同样感情思想的“人”作为动物一般的关着做各种研究的情形是怎样的。

虽然,影片中的情形是极端的情况。但对于人类来说,克隆人的出现,是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大冲击。那么,克隆人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吗?影片中克隆人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被制造出来的,无数的复制克隆人,他们存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他们的“原形”提供各种更换用的健康器官。对人来说他们是有价值的。正如影片中的那些当权者,科学家和医生们,他们可能认为克隆对于人来说没有多大的危害,是有益于人类的;所以为赚取利益,制造克隆人,为克隆母体服务。

而相反,另一些人认为克隆是违背伦理的,是残忍的;它会给人类,或者克隆体带来巨大的痛苦,虽然人类通过克隆体会得到健康的器官,甚至长生不死。

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的价值判断仅仅以自身的利益为标准,那么人类是否太过自私。哲学告诉我们,克隆人的存在是其自身价值的,而他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人类的长寿买单。作为和人类有着同样思考能力的生物,克隆人为何不能和人类拥有同样的权利?然而,再就人来说,会容忍自己身上的一个细胞繁衍而来的生物和自己享有同等的权益吗?为了社会伦理的正常运行,也是出于人文主义的情怀,克隆技术值得研究但克隆人必须禁止!而这种自觉的行为是无不是源于哲学的引导作用。

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对社会发展关系有着明确的反思。就如书上说的:哲学对科学的总结和反思,固然是基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于掌握世界、人生的普遍本质和意义的需要,然而必须看到,借助于这种总结和反思,哲学生成了一种科学所不具有的独特力量,反过来对科学施加影响,形成对科学的引导和规范。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哲学的引导和规范。

哲学教会我的是用一种更加理性又富有人文主义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要使得科学能正确、蓬勃的发展,我们必须时刻用哲学的思维去总结反思,用哲学去规范和引导。哲学,作为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

 

第二篇: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一)

这部电影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家中闲得无事,于是怀着敬意与期待,下载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能击败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想必是一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极高的作品。看这样预期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是得做足准备的,必须暂时抛下杂念,全情投入,以防漏掉一丝线索,或错过一次震撼。

看完了影片,我想说的却与之内容无关。我很好奇地百度了一下,试图确定这部影片获奖的缘由,看我的想法会不会有幸与事实不谋而合。

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国爱国主义题材和个人英雄主义题材影片。身为美国人,看完应该会有大快人心的舒坦。

美国好莱坞发达的电影工业总是能生产出这样制作精良的电影,每年位于南加州的这条电影产业流水线源源不断的产出优质作品,供应全球。《逃离德黑兰》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

整部影片在讲述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同时,运用成熟的叙事风格、巧妙的摄影技巧,以及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其在充分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取得与观影者连线的同时,又不乏娱乐性。无论是追求精彩刺激、悬念迭生的普通观众,还是追求人物心灵活动变化体验的文艺观众,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但欲拿此片来角逐奥斯卡,从电影本质来讲,最多给他一个安慰奖便不能再多了,它真正是第二梯队的参赛选手了。

《逃离德黑兰》就是这样一部被其他更为复杂因素影响了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拆弹部队》,和这部一样,同样因为一个因素而备受争议——政治。

如今,凡事和政治沾上边的东西,总是争议不断。奥运会沾上政治,玷污了伟大的奥林匹亚精神;诺贝尔奖沾上政治,违背了逝去先人的初衷。可政治就像是咱们这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虽然人人欲避之,但你就生活在其中,怎么能避开呢。

大家都知道美伊关系,地球本是一家亲,不承认美国大哥的世界警察身份,无视地球领导的指点。大哥当然不高兴了,不管什么方法,定要制裁叛逆的伊朗小兄弟。开了这么多国际会议,讨论了无数套制裁方案,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严正声明。可哪知伊朗这厮不吃软不吃硬,任凭你四处堵截、拉帮结伙将我孤立,我仍纹丝不动,照样研究我的核武器。

这样那样方法不行,还有一种武器叫文化武器。美国得利于经济领先全球的基础,文化实力也大步超前。经济发达带来的文化需求,促成了华尔街大把大把钞票从美国东部转移到西海岸,造就了好莱坞电影工业帝国。这个帝国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制造的电

影已经走遍世界,凭借其精致的制作折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这样的文化价值观输出是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无法阻挡的,像朝鲜那样使用愚民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发展经济必须开放国家,但瀛弱的电影工业根本不可能抵挡强大的好莱坞电影。

《逃离德黑兰》简直就是为了这个时刻而诞生的,这样一部宣扬美国国家精神,而又使伊朗形象受损的影片。如果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那美国大哥岂不美滋滋了。在颁奖典礼上,美国第一夫人远程视频为之颁奖,这一举动更是让人不得不思考其中的政治因素几何。

电影的本质从来没人说清楚,但它至少是一门艺术,是高科技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它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玫瑰,是烈烈沙漠中的一潭清泉。给我们心灵的共鸣,视觉上的震撼,精神上的补给。这样一项纯美的艺术,着实不该和政治扯在一起,更不应该沦为一种政治工具。

逃离华盛顿,逃离政治。才能回归电影的本质。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二)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xx年 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就算是直接引用,不加电影的修饰也会是个好>剧本。看了下该电影在各大电影网站上的评分,排名中上,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电影拍的有些对不起这么好的故事了,不过也算是一部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片,毕竟如此精彩的剧情摆在那里。

电影的主题还是介绍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这是的他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个子不高,不算强壮,没有出色的身手,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酸。不过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影片结束的最后一刻总统的录音,算是给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求同存异——《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三)

据说电影《逃离德黑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也有评论其与史实不符的声音。看完这部电影的夜里,我在网上看了一些评论后,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内容是两份声明,一份来自某国官方:

电影《逃离德黑兰》 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最佳影片等奖项,说明了其具有一定认可度和将继续扩大的影响力。不可否认,该电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其所涉及本国人民和历史的部分内容,与我们所认定的事实有所差异,其中存在的差异,甚至有性质上的区别,为此,谨代表本国民众,作此声明:

本国人民,亦如世界绝大多数人民一样,有过荣耀的历史,也有过羞辱的记忆,过去的种种,一直是我们持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动力。相比以前怎样,更重要的是现在是怎样!过往的一切,甚至他国人民过往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或鞭策我们的教训。所以,对于影片《逃离德黑兰》里记录的有违人性和文明的内容,虽然我们不认为它是事实,但亦将其做为教训来对待。我们不希望以前发生过,更不希望现在和以后会发生。为此,我们向该影片相关人员致谢!除了他们给予我们警惕之外,影片所弘扬人性和文明的光辉,亦是我们所认同和追求的,影片里面管家小姑娘所表现出来的品格,亦是我们人民与生具有的。也许曾被蒙蔽,但不会一直被蒙蔽。希望我们的这次声明,能让大众感受到同样的品格。也欢迎大家到我们国家做客,亲身体会一下或许与影片不一样的中东世界。

感谢《逃离德黑兰》带来这次让我们展现的机会,相信我们这次表现亦如以后,不负真主所愿!

如主所愿,愿平和与你我同在!

另一份声明是电影制作公司后来添加,放在了影片播放的前面:

本影片主要根据某杂志文章改编,在完成的背后,我们尽量搜集相关素材,来保证其真实性。但历史难以还原,我们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失误。而且历史不代表现在。在此,为因本片受到感情伤害的国家与人民致于歉意。

此电影,谨向所有为人性,为文明付出过和不断追求文明和光辉人性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