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5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20世纪开始不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许多东方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振奋,他们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苏联共 产 党是一个具有93年历史,拥有1900万党员,执掌国家政权达74年之久的超级大党,苏联是一个占有世界版图1/6的领土,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拥有一批“社会主义大家庭”卫星国成员,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世界进入20世纪以后不久,俄国人就采取了一种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壮大的新的方式,开创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的道路,这就是革命的方式,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在理论上,是马克思最早提出了以革命的方式摧毁旧社会的命题,指出了以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但实践这一理论的却是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俄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种种革命的和改良的方式大体完成对传统农业改造而转向工业社会的时候,许多东方国家开始主动地(如俄国和日本)或被动地(如中国和印度)进入了现代世界。面对外部世界蓬勃发展而本民族和国家却落后挨打的现实,这些东方国家开始努力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除少数例外,东方国家都无法按照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的资本主义方式来改造社会和发展经济。这里除了绝大多数东方国家不具有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曙光的种种有利条件,相反却普遍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排挤和剥削这一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则在于东方社会自身的历史条件。

东方社会没有经历西方国家的那种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当西方海上贸易引发的商品货币关系充分扩展并开始侵蚀欧洲封建庄园制的肌体时,当西方第三等级站起来向封建贵族提出历史性的挑战时,东方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愚昧落后的未开放状态。政治领域的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则在维持这种经济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造成经常的改朝换代和政权形式的动荡。所有这些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特点,大体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西方文明发展与这种东方社会传统冲撞的结果尽管对东方原有的超稳定社会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从而动摇了这种社会状态继续生存的根基,但是西方文明毕竟无法完全融入东方社会,历史本身切断了大部分东方国家通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方的许多知识分子和先哲们把目光投向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的理论和设想。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驱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未来社会的更替形式和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最成功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思维方式以外,还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逻辑的分析,并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然而,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准备付诸实践的,恰恰不是在它的发源地——西方国家,而是在许多东方国家。正在这些东方国家寻求既能摆脱落后传统,又

能对抗资本入侵的发展道路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和传播,很自然地首先与东方国家的知识阶层对未来社会的憧憬结合起来,为他们所接受,并得到宣传和实践。于是,这些东方国家便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试图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在本国实现现代化。在这方面首先进行尝试的就是俄国。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苏共中央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设备装备包括农业和轻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民福利不断提高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彻底地永远地战胜饥荒和贫困”创造物质技术前提。当然,鉴于苏联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威胁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应对侵略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