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话剧《茶馆》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构建诗性特质过程中的异同。

试比较话剧《茶馆》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构建诗性特质过程中的异同。

答:相同点:1.主题相同:都在表现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封建主义对社会的影响的日益加深。

2.两部作品都是在舞台上表现,都可以靠舞台的背景、演员的表演、演员的服装等表现作品的内容。

不同:1《茶馆》借欲泰茶馆来反映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描写了两个不同的时代,纯属于写实的作品。《白毛女》深刻地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即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批判了现实的社会。

2.虽然两部作品都是在舞台上表现,但是《茶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和人物的心里。《白毛女》是芭蕾舞剧,演员们没有语言只是靠舞蹈的形体动作,脸上的

表情,背景音乐、以及每个演员的舞蹈互动来表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3.《茶馆》采取的是冰糖葫芦串式结构,地点高度集中而时间高度分散,全剧矛盾冲突高潮迭起但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众多,结构严谨。《白毛女》时间、地点不集中,全剧主要借杨

白劳被地主黄世仁在收缴地租时被杀喜儿立誓要为父报仇,来描写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矛盾冲突单一化。

4.对女性的描写和有所不同。《茶馆》中康六的女儿康顺子面对贩卖只是一味的忍受。而《白毛女》中喜儿面对黄世仁被迫用杨白劳血手印签下的卖身契时,所表现的是反抗,最后尽管被押

解去黄世仁家中,可是还是不对恶势力低头,任然表现出反抗,能够更完整地体现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统治者的美德表现的是女性的解放思想。

5. 《白毛女》的基调是浪漫主义的。这种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安排和抒情歌唱之上,剧本通过这些方面,尽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茶馆》对国民性的揭示,

对旧社会美好事物的凭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

 

第二篇:芭蕾舞剧《白毛女》文献综述

浅谈芭蕾舞剧《白毛女》文献综述

专业: 班级: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通过各方面浅谈《白毛女》,在舞剧背景、表演形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了解。舞剧是以芭蕾为基础,融汇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并吸收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具有民族特色。是一部以芭蕾艺术形式反映时代生活内容的舞剧,它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外艺术形式的巧妙结合,又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民族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

关键词:舞剧,芭蕾艺术,民族特色,音乐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她的独特魅力在于三个艺术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试听统一的艺术效果。《白毛女》体现了运用芭蕾艺术独有的表现方式与中国革命题材的结合方面相得益彰的优势,因而它的创作演出的成功,也是在探索中国芭蕾民族风格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1 舞剧《白毛女》的背景及情节

本剧是依据著名歌剧《白毛女》改编、创作的,是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革命化、

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改革的号召下编演成功的又一部中国芭蕾舞剧。故事反映了40年代的中国社会,地主恶霸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刻画了共 产 党领导下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这种题材正好配合了共 产 党当时的政策,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此剧在五十年代初被改编成电影,在世界几十个国家放映。六十年代初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改编成芭蕾舞,并带到中国演出,六五年上海舞蹈学校再次改编成现在这个版本的芭蕾舞。

故事情节:

序幕:压不住的怒火

第一场:杨白劳家。除夕,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汉奸恶霸地主

黄世仁上门逼债,打死杨白劳,抢走喜儿。王大春和乡亲们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赵大叔指点他们加入八路军。

第二场:黄家。不堪凌辱的喜儿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虎口。

【1】

第三场:芦苇塘边。狗腿子穆仁智紧追喜儿,在芦苇塘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误认喜儿投河已死,悻悻而归。

第四场:荒山野林。喜儿在风刀霜剑中拼搏了多少个寒暑,满头秀发由黑转灰,由灰变白。她登山攀岭,仰对长空,发誓要活下去报仇。

第五场:家乡村头。大春带领八路军回到家乡,决心把受苦难的人民救出苦海,得知喜儿的遭遇,更是怒火中烧。黄世仁、穆仁智闻风丧胆,匆匆逃跑。

第六场:奶奶庙。喜儿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穆仁智相遇,恨不得把他们撕成千万条。大春等追捕黄世仁而至,惊疑白毛女,尾追而下。

第七场:山洞。白毛女与亲人相见泪涟涟,受尽苦难终于重见天日。

第八场:广场。喜儿和劳苦大众喜获新生。

2 舞剧《白毛女》的研究现状

2.1《白毛女》的表演形态

在表演形态上,舞剧以“塑造中国当代人民形象”为中心,融合古典芭蕾、民间舞

蹈、戏曲舞蹈和话剧表演的精华为一体,同时借助中西乐器合奏、芭蕾加唱、民族服装和道具的使用等方法,使民族文化深入贯穿整部舞剧【3】。

2.2舞剧《白毛女》的表现手法 【2】

在形式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扎红头绳”、“北风吹”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还创作了好些独唱、齐唱、合唱,用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这种将声乐引入芭蕾音乐形式中的探索,不仅在舞剧的表现力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由于语言本身的特殊色彩,也就使舞剧音乐的民族性更加突出。

在创作手法上,《白毛女》不单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和舞蹈编排上,因而建立了一种特别的风格。这种以民间音乐为本的创作手法,具有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也就很容易地引起广泛群众的共鸣,此外,在西洋管弦乐中加入中国管弦乐器的做法,亦增添了民族色彩。

从音乐创作来说,《白毛女》是很成功的例子,其原因是剧中人物的主题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性格配合,音乐发展和剧情发展亦结合得很有戏剧性效果,情节发展颇引人入胜,并且脱离了舞蹈而单独存在的芭蕾音乐,在欣赏上却更能引人遐想。

2.3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舞蹈特色

舞剧艺术是舞蹈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所应具有的基本特性,即戏剧性基因、广博的题材容量、完整的人物塑造以及综合多种形式的复合化呈现【4】。作为舞剧人物动态的“戏

剧行动”,是指这一动态可以透视出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并且是构成并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5】。

《白毛女》以芭蕾为基础,融会中国丰富的民间舞蹈,并吸收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具有民族特色。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如在第一场戏中,喜儿的舞蹈动作就融合和一些陕北民间舞的动作;大春为了营救喜儿,和黄世仁、莫仁智等展开搏斗,其中应用了大量的中国武术的动作,其干净利索,不亚于当今电视里的武打设计。第五场“红旗插到杨各庄”中,群众欢迎八路军,就应用了北方秧歌和陕北民间舞蹈动作;八路军战士步枪操练,用了很多如跨越、射击、投弹、队列操等军事战术的要领;大春舞大刀即从中国武术刀法里吸取了大量的元素。芭蕾舞剧《白毛女》不论在当时还是今日,都堪称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文化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

舞剧里运用了大量的哑剧动作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由于舞剧保留了歌剧许多重要的、关键的唱段,使舞蹈设计由于配歌的存在而产生了“声形并茂”的效果;由于选用的唱段本身充满激情,在展开戏剧冲突、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随歌而起的舞段虽然有些“歌表演”的味道,但更多情况下是舞蹈并不图解歌词并且解决了本不可少的“哑剧”的“舞蹈化”问题。`

2.4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特色

音乐是舞剧的灵魂。一部舞剧的成功往往也是音乐的成功。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情节感人,舞姿优美,其音乐更是优美动听,让人难忘。它是在原来同名歌剧音乐的基础上改编的。原作张鲁、马可、李焕之、刘炽等均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期就鼎鼎有名的作曲家。歌剧版《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而芭蕾舞剧版则在歌剧的这些艺术特点和基础上,结合舞蹈的特点进行二度创作,并承接了歌剧版的一些经典旋律。旋律内涵深刻,听来更加通俗易懂。

在这舞剧里,每一场的音乐都能波动着人心。如在第一场,黄世仁拿着卖身契与喜儿爹算帐,那音乐的气氛是很紧张的,喜儿爹后与黄世仁抗战死其下,这里的音乐是一个女声悲泣、、愤恨的流诉,多么的扰乱人的心思啊。后来喜儿被抢,大家想到了“八路军”就好像看到了希望,那音乐就变得很有激情、很有活力。所以,我真的是深深的被感染着。一直在回味着,也一直期待着后面的剧情??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保留了中国民族歌剧的痕迹,应用了大量的对唱、合唱和民 【6】

间音乐,迥异于西方古典芭蕾舞,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芭蕾的特色。把“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部传说加革命的经典传奇演绎活灵活现。

3 结语

舞剧《白毛女》的编导们遵循“从生活出发,从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出发,利用和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造中国芭蕾舞剧新形式”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在芭蕾舞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7】。《白毛女》这样的红色经典在任何时代传播,都包含着一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8】。《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一样,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2] 矫立森.《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3] 杨洁.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D].上海戏剧学院,2010. [4] 桂迎,赵丹丹.《舞蹈欣赏与创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5]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3).

[6] 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9).

[7]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9). [8] 谷鹏.《白毛女》的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