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一样好看的国产电影《钢的琴》

和《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一样好看的国产电影《钢的琴》

为了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向国产电影《钢的琴》致敬

国产电影《钢的琴》和《魁拔——十万火急》一样,电影院都有广告,并印有安排放映时间

为此专门办了金卡,团购了十张票,准备请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老人们观看,可是在我所在的城市最终却连一场都没有公映

不只汕头,听外地的朋友说,也是想看,但大部分电影院根本就不放,个别电影院有放,场次也特别少,放映的时间也特别不好,想在影院观看该片必须要铁了心排除万难

网络、媒体如何叫好,电影院根本不管,如果追问为什么,就敷衍一句票房不好,这不是废话吗,你放都不放,票房能好吗?真是想支持一下国产电影产业都不给你机会

《孤岛惊魂》、《鸡排英雄》这一类的垃圾片票房似乎也不怎么样,影院照样场场安排,莫非是《钢的琴》幕后公关推广做得不好?

我为什么会关心这部电影?也许是唇亡齿寒,也许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的影评《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让我想起了同学白发苍苍的父母们。在武重、武锅、武钢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所有的剩余价值全部无偿贡献给国家,在他们老了的时候,却被一二万块钱买断打发回家,医疗养老统统没有,每个月最困难时只有一二百块钱生活费,骄傲了一辈子的曾经的中国脊梁一夜之间腰都垮了。与东北许多曾经的工厂重镇的工人相比,他们还不是最惨的,因为身处大武汉,他们有出息的儿女大多选择了其他行业,可以救济家里,而他们自己,只要肯放下身段,愿意吃苦,多少还是可以找点事做,保安、卖菜、卖点针头线脑、甚至擦鞋、捡垃圾等等。而在东北有些城镇原本就是一个企业,全家人都在这个企业中工作,企业一倒,全家下岗,再就业去哪就业,捡垃圾都要抢,整个城市就这样完了

十一回汉,曾经的武重工厂、工人宿舍已经一变而成为所谓世界一流的“汉街”,在祖国的生日隆重开幕。坐在双层公汽上远远望去,人工河上游船漂浮,奢侈品牌下,人潮如海。据说给工人的拆迁费每平方米平均已经由原本的4000元涨到前所未有的6000元,也有些钉子户甚至拿到了每平8000元,然而对于那些四世同堂总共只有十几二十几的工人来说,就算是每平方1万块,其总价也根本不可能让他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市中心买一个哪怕最小的安身之所,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在遥远的、陌生的市郊能有一个小小的蜗居,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一去不返,曾经相处了一辈子的工友、邻居再难相见,就算是上海福地保留了如火车头这样的旧物,故地重游,他们所熟悉的世界也早已不存在了

总有人或教训或好心规劝,学者、老师、甚至身边的朋友,不要那么幼稚,推陈出新,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这样类似破窗理论的推陈出新真的有意义吗?改革肯定有触及某个群体阶层的利益,可是为什么却总如圣经所说,让穷的更穷,富的更富,为改革作出牺牲的永远是最低层的原本就一无所有的人们?

感谢热心网友一流清浅,感谢泰和雅会提供场所,在汕头终于有了《钢的琴》这样一场公益公映

虽然来者寥寥,仅有9人,三个通过网络了解到该信息的家庭,我和一位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老年朋友

观影过程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到“穷人在哭的时候都是笑着的”,沉重的主题化解在黑色幽默之中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编剧兼导演张猛、几乎是公益出演的演员秦海璐、王千源、张

申英、田雨

特别是奇女子秦海璐,原本演出费就不高,因戏拍到一部拍不下去,先是放弃演出费演,继而自己拿钱出来资助剧组继续拍,在宣传方要求改掉这个不叫座的电影名换一个恶俗的名字时,公开反对拒绝宣传,因为她的父母就是东北的下岗工人

若干年后,我们以及我们的后辈回望这个时代,好歹还有这样一部不是粉饰太平、诚心实意制作出来反映现实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