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 影评

大明宫影评

大明宫影评

“回望盛世,展现唐朝盛况,让你看到从未见过的唐朝盛景。一部西安人不能不看的电影。”这便是金铁木对纪录片《大明宫》的评价。纪录片电影《大明宫》是由著名导演金铁木继史诗电影《圆明园》之后的再创力作,该片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载体,通过其从建造、辉煌到毁灭的过程,讲述了大唐帝国三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更通过大明宫的命运,探讨了大唐盛世的诞生背景,揭示了大唐帝国衰退覆灭的历史根源。

这部电视纪录片曾赢得包括人文类最佳长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在内的共8项国际大奖,有很多地方都可圈可点,下面分几点具体来分析评价一下:

一. 特效的运用

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家宫殿群,它的面积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紫禁城,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在经历了众多战争之后,最终沦为了满目疮痍的废墟,在它毁灭千年之后、科技发达的今天仍很难复原,因此,影片的制作组集中了全国在3D特效方面最好的专家顾问、古建专家、以及美国好莱坞的技术专家,采用旁白加真人表演、情景再现的形式再现了大明宫内发生的一段段历史大事件,时间跨幅几乎是整个唐朝,共计200多年。影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电脑3D特效的运用,其使用3D特效还原的部分主要是大明宫建造的过程、大明宫以及整个长安城的全貌,还有大明宫毁灭时的情景,多为远景、全景,画质细腻、处理得当,基本看不出什么破绽。3D特效技术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的将大明宫的建造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同时也展现了大明宫的宏伟气魄,把大唐博大、自容、包容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演员表演

《大明宫》打破了以往纪录片不让演员露出清晰面容、对演员扮演部分的虚化处理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演员扮演,与大明宫建造有关的人物,甚至包括其中的宫女、太监都有具体的人物扮演,作为一部专述历史宫殿建造的历史记录片,能把人物性格及喜好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不容易。

影片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可谓是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说,挽救马球比赛的败局引出李隆基的出场,塑造出一个英姿飒爽胆识过人的男儿形象;又用歌舞表现出了大唐的女子大胆开放、追求时尚、婀娜多姿的感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杨贵妃这个形象的塑造。首先在外观上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的“环肥燕瘦”,选择苗条的白雨来饰演杨玉环。白雨的表演很到位,既具有浓郁的古典美的外表,又兼有清秀娟慧的气质,使观众耳目一新。此外,她美妙的舞蹈也符合历史中对杨贵妃舞艺出众的记载。导演金铁木突出了杨贵妃的能诗善舞等诸多方面的才艺以及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性格,比如说,影片中,唐玄宗与臣子下棋陷入困境时,贵妃以猫和局,挽救了玄宗的败局,这个细节对人物形

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着实很出神入化。

此外,影片中武媚娘青壮年、老年的扮演者也表现的不错。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在为其端汤送药之时在太子李治面前尽显风姿绰约,名为媚娘,但实则并不谄媚,也算不上有多娇媚,甚至还有些不卑不亢,显然涉世未深的太子一定会被这种独特的气质吸引。在着装方面,媚娘低胸、丰满的古装扮相也特别符合大唐风气开放的历史背景,使观众在观看时更容易身临其境。不难看出影片中演员表演时入戏挺深,从“媚娘”到“则天”的转变,无论是温柔贤淑、善解人意还是野心勃勃、运筹帷幄,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作为一个皇后,她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在唐高宗身体抱恙的时候,她展现了一个当政者的英明果断;作为一个帝国的王者,她那种目不斜视的眼神给人居高临下、威严肃穆之感。

三.纪录片真实性

纪录片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记录方式和表现方式,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对真实生活的呈现,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它要求以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纪实和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纪实是一种风格,在不以虚构的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的创作中,创作者的体现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大明宫》正是用这种纪实风格来展现历史事实的。

《大明宫》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它摒弃了纪录片一贯单纯的以一些枯燥的文字、档案、遗址、照片的表现方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用客观的、再现的、情节化的表现手法,记录了大明宫建造前后的历史,历时几代皇帝,是唐帝国三百多年的政治中心,整个画面真实、壮观、生动,使历史事实更加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涉及的唐帝国的盛况以及后期的衰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了解唐代历史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了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来加强纪录片的真实性之外,影片也使用了传统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即,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史书记载等。例如,影片第一集中的“从有限的史料推算,参与大明宫营建的工匠,很可能达到数十万人。”、“根据史料记载,皇家工程的监造者是一个叫梁孝仁的官员。“唐代诗人李华记载了大明宫的建筑盛况:”’涉碛砾而登崔巍,择一干于千木。’”等都真实地体现出了大明宫建造时的规模庞大以及大唐时期的财力雄厚,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唐帝国曾是中国古代最发达、最繁华的朝代。

四.视听语言

在视觉语言方面,《大明宫》充分体现了多镜头语言的魅力,视觉效果相当丰富。影片中占大半以上的远景、全景,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巍峨壮丽的大明宫,极大的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与此

同时,导演还很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此外,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比如说,拍摄大明宫全景,让观众更直观的看到了大明宫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最后,色彩上根据时间、地点来变化也使得影片视觉效果更加精湛,例如,一片雪白的梨园,与壮丽的宫殿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影片在色彩上更加丰富,很好地避免了单调、重复的宫殿色调。

在听觉语言方面,影片音乐、音响也处理的非常到位。比如说,当唐玄宗坠入爱河的时候,音乐一改从前气势恢宏的感觉,变得柔和细腻,这正是唐玄宗内心的真实写照,将他对杨贵妃缠绵细腻、无微不至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观众被这忘年之恋深深打动;当结尾展示考古废墟的照片时,伴随着主旋律响起的低沉的钢琴声,更增加了伤感,又仿佛是升华,给人无限留恋,使观众不免为这一座旷世宫殿的毁灭感到心痛、惋惜。影片听觉效果丰富细腻,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更容易入情入境,避免了传统纪录片只单纯的使用解说词的单调、无聊,使影片有更高收视率。

影片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方面,结合的很出色。在片头李渊与李世明的父子感情断裂时,先是画面中李渊正在弹着的琵琶突然弦断,让人有种不好的预感,紧接着解说词讲到“帝国在蒸蒸日上,但这无法弥补父子间感情的裂痕。”;李渊去世时,画面中在弹奏琵琶的他表情忧伤,此时他的琵琶声断断续续,这些都画面与声音配合的天衣无缝,使影片具有隐喻的修辞功能,丰富了影片的试听语言。此外,在片尾,解说词在讲到大明宫摧毁时,与悠扬的配乐、画面中展示的繁华的宫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这样更容易升华影片内涵与情感,给后代以深深的惋惜与反思。试听语言的有效结合,不仅能推动影片情节发展、更好的阐述大明宫和大唐帝国的历史兴衰,而且还可以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更能融入影片中。

WYQ

 

第二篇:影评

告别青春之前,和这个世界谈谈

——评电影《后会无期》

看过《会后无期》后我一直在想,韩寒的第一部电影为什么要拍后会无期而不是什么大时代,表现的为什么是莫名的愁苦、压抑和无奈。后会无期意味不再相见,是电影的故事后会无期?还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如果是电影的故事那名正言顺,在人生的路上,我们相遇,相知,别离,有时候是挥挥手,有时候是悄悄走,有时候是无意中丢弃,有时候是被人抛弃,那些在一生中路过的人,大多无法再相遇,路有尽头,相逢无期,正如故事中的人物。而故事表达的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遇见和偶然,但却很少让我们在再次重逢中体味甘甜,所以才不如不见,后会无期主题也没有问题。但这个故事,这个电影特别是这个电影的名字真是韩寒想表达的吗?我以为一定不尽其然。

电影《会后无期》讲述了纯朴善良看似没什么心眼的胡生(高华阳扮演)和有见识有胆识有进取心的浩汉(冯绍峰扮演)、有才气有思想看似颓废的文艺青年江河(陈柏霖扮演)从即将拆迁的家乡东极岛出发,开车送江河到西部任教与浩汉青梅竹马做临时演员的邻家女孩周沫(陈乔恩扮演)告别,与假扮小姐骗人钱财想出国生孩子的苏米(王珞丹扮演)一伙人斗智,与书信不断从未谋面浩汉心仪已久但实际是父亲继女刘莺莺(袁泉扮演)的相见和旅程中突然出现蹭车的旅行客阿吕(钟汉良扮演)骗走汽车后,浩汉与江河又分道扬镳的故事。

其实韩寒的小说曾改编过电影,比如《一座城池》仅就电影类型来说,与《后会无期》的确系出一路,但整体把控远不如韩寒亲手执导的到位,韩寒投身电影,或许早有腹稿,至于是《一座城池》的刺激,或说郭敬明的先行一步的激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究竟能为这个时代导出什么样的电影。

《后会无期》虽说未曾出现在韩寒出版的作品列表,但与《一座城池》相似,因为某种缘由,奔走在未知的旅途。《一座城池》是一场荒诞的青春大逃亡,而《后会无期》貌似一路追寻着什么,却皆如指间流沙无从驻

手,《后会无期》在荒诞的地平线远端加入了丝丝微亮,但说到底与《一座城池》都可谓是不可持有的人生碎片。而相比《一座城池》散乱而块状的结构,《后会无期》的叙事要圆润了许多,韩寒在导演这门学问上显然也是下了苦功夫的。但终因对人生碎片化处理,以及对解构性文本的追求而削弱了故事架构。当然,也可以说是韩寒对传统叙事的不屑。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的段子比较多,与王朔的段子相比,王朔的段子终归是为其叙事服务 的,而韩寒的段子更显网络时代碎片化的特征,也更符合新一代的日趋虚空的精神世界。片中两位主人公一路西行,一路跨过都市、城镇、高山、丛林和荒漠,为诗意人生取景,也为失意人生取经,韩寒的态度一如主题曲《平凡之路》吟唱:“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

《后会无期》和《小时代》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说白了就是同一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郭敬明消费集体虚妄,并对一切可能性的商业元素精打细算,聪明到相当境界。韩寒挖掘非典型自我,尊重生命个体由内而外的存在,同时也是网络时代的精神表达。郭敬明在纸醉金迷中沉醉不醒,韩寒咋荒芜中拿捏碎片式的幻灭。和朋友或者同学有过散场经验的人都知道,最后的那场喝醉了多人的散伙饭,是真正的再见。说再见,其实是再也不见,说后会有期,其实是后会无期。韩寒的《后会无期》,不是一场饭局,而是一场千里旅行,来讲述更大范围之中后会无期的那些人与那些事。不过韩寒直接讲述的是主题不是理想,而是自由。两个男人,马浩汉与江河,他们看似多次得失,但这次穿行,让他的人生经历再次集中释放。一路上,他见到青梅竹马的姑娘,与似是而非的懵懂情愫说再见;他见到互通书信18年的女孩,与想象中的爱情说再见。生活像是在时时刻刻考验着这个汉子,不过他那似乎总是睡不醒的眼神,还有总是充满了不在乎的表情,又时刻在吐露着他的顽强,好像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再多一些也无所谓。江河则是一直悉听组织的安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旅行让他发生了生命的意义,而且遇到了他 的爱人——个原本打算骗他们的女人。在路上的状态,使两位都经历的蜕变,不同程度的走出了自我,与早前的那一个自己挥手再见。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的意味,充满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望,而且还以在路上的姿态做出了宣告,是对自由的呐喊,对世俗生活的道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导演韩寒的那种放诞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

大多数时候,电影镜头里出现的都是粗粝荒凉的空镜或长镜头,芦苇、沙滩、海平面;荒漠、孤独的车、蓬头垢面的旅人。作为文艺青年,韩寒以身作则,一点也不亏待文青,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地道的文艺味道。画面营造的萧瑟感,衬托着主人公们的失落,也在试图描绘这一代人荒芜的精神景观和性格特征。《后会无期》听起来,像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在路上》,或是一部维姆.文德斯的严肃公路电影,事实上,它只是一部典型的韩寒作品,保持了一如既往的韩寒的特点。《后会无期》公路片的题材,尽管更易于主题 的表达,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故事往往过于分散,搞不好还有支离破碎之感,后面部分与前面部分,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还有,像钟汉良饰演的阿吕、高华阳饰演的胡生,来来去去有些不明白,只有苏米给了一个完满,整体上明显做得不够。而且,其中大量幽默的台词,被演员们说出来的时候,显得有些冷有些生硬,镜头感不足。

《后会无期》的主题是错过与告别,但电影看到最后,观众感受到的,其实是被作者一直拉着的不忍放手。而那些虚妄、可笑、美好、无可奈何的“必须告别”,在告别的同时,还要和这个世界来一场不羁的谈话。让身体和灵魂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一场旅行,就像是一场自由的放逐,韩寒对这个世界想象中的美好有着最深沉的眷恋。从《平凡之路》到《后会无期》,韩寒不想长大,或者说,他清楚地知道人们内心深处的“不想长大”、“不愿告别”的心理性格趋向,总之,不管这个性格触点能有多高的票房转化率,但韩寒的“少男情怀”无人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已经成功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