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观《湘江北去》后感想集

思修: 观电影《湘江北去》后感 MUC-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基地班 20xx年级 第6小组 郑和、乐堃、董昕怡、尚品芳

2013/3/25 成员:汪小平、陆于江、孟德斯磊

日前,我思修班组织观看了讲述毛泽东等青年在二十世纪初期军阀割据、乱象横生的年代里,为探索救过道路所奋斗的经历。在观看电影《湘江北去》后,我们小组就观看后的所感所想展开了小组讨论,大家各有所感、所触、所思。

《湘江北去》剧情介绍:

19xx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

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

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同时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

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

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

现将讨论过程及结论记录如下:

一、每人发言探讨观后感想主要部分:

陆泓江: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

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看完这部影片后,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最热血澎湃的莫过于毛泽东等人身上洋溢出来的青春与活力以及那份厚重的责任感。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青年,我们怎可碌碌为为,虚度光阴呢?看看青年时期毛主席和他同伴们的所作所为,再想想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这天壤之别难道不让我们觉得羞愧吗?有的人说,他们是迫于形势才会如此的奋进,如此的散发青春的活力。难道那些人觉得如今的形势就很安然吗?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但也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先不妄谈为国家做奉献,就是为自己有

个安身之地,也需要我们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要抱怨,不要颓废,拿出你百分之百的激情与活力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件的事,你的青春才会散发光彩。

孟显磊:

在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以后,我心潮澎湃,为正在遭受磨难的国家,更为那些为改变落后局面而不懈努力的人们。

当时面对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的中国,仁人志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胡适选择了以学术救国,陶斯咏坚持教育救国的和平方式,萧子升则从法国学回来了无政府主义来挽救中国,李大钊、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则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改造中国现状的曙光。

无论是何种信仰,亦无论是哪种主张,胡适、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将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救出苦海。胡适等人身上所展示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以毛泽东、何叔衡为核心的湖南新民学会心怀湖南人民,以《湘江评论》为武器,发起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努力将湖南人民从倒行逆施的张敬尧的统治下解救出来。新民学会会员的所作所为展现的正是对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的最好的诠释。

纵观历史,正是这些拥有爱国主义的志士仁人,使中国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中摆脱出来,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和谐的新中国。正是爱国主义的精神,使全国人民亲密团结在一起,走过八年的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使中

国在21世纪依然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怎能不继先代贤能、承爱国重任呢?同学们,加油战斗吧!

尚姝喆: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辜鸿铭在保释陈独秀的倡议书上画押,和那句:“我们虽不是青年,但也有热血。”

我一向敬仰在那个年代依旧专心于国学,试图取精去糟的大师,以辜鸿铭为最。在外国文化的强势进攻下,他们仍守着那一方故土,看似顽固,却不是不知变通。正如辜鸿铭在影片中所问:“你剪的了老夫这有形的辫子,那千万人心中无形的辫子你们又如何剪掉?”而他在五四运动中的所作所为也体现出,他心中

确实早已剪掉无形的辫子,他那有形的辫子不过是在提醒大家,勿忘国粹。他在那个年代苦苦挣扎,所有的辛酸都揉在了这句话里,可是在当时又有谁认真倾听?

辜老先生的热血则体现在,他虽年事已高,但是仍未忘他当初为何求学,为何在盛行新学的北大仍坚持国学——为了救国,所以“陈独秀是为了救国而被捕入狱的,得救”。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各学派争相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所谓的不过是一件事——救国。影片也很好的表现了各学派的思维碰撞: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坚信无政府主义的肖子升、激进派的彭璜、信仰共产主义的毛泽东与何叔衡,以及辜老先生的国学立国论。到今天为止我们都不可妄下定论,说坚守某一学派必然是救国之道,因为我们知道历史的巧合有时能造就一个学派的辉煌,但也会在下一个

百年把另一个学派推向盛世。而现在,正是辜老先生所期待的、所追求的中华文化的盛世!

汪松平: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触是:

责任和贡献。片中毛泽东深感时局大乱,国将不国,家将不家,因此他同其他有志青年一道立下军令状“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故,他去湖南楚怡学校任教,教授知识、讲述历史、认清当时、强身健体,培养当今之学子以雪国耻。但不久,学校被政府追查,他的教书历程告一段落。几经反转,他来到北大,接受了李大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最后他转战湖南,创《湘江评论》进行斗争。不难发现,毛泽东的一切行动作为都是与国家、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担当救国救民的责任的体现,

这就是把自己无私贡献给国家、给社会的体现,这就是一个有志有为的青年的体现!我们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呢?我们又怎能在这大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虚度呢?我们又怎能不学好知识、强健体魄、报效社会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明确自我的目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身体力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团结和博爱。为探寻救国道路的湖南有志青年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新民学会”、共赴北京、出国留学、《湘江评论》……团结就是力量!不能团结就会产生内乱,不能团结就会让他人乘虚而入,不能团结就不能做成大事。小家团结才能幸福和顺,大家团结才能和睦共进。我们每个人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互帮互助,我们各个民族要团结在一起共建我们的美好家

园。毛等同时也是博爱的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肖堃:

电影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爱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奋前进。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正确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软弱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

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二、思想争论部分:

我们小组就剧情片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肖子升留学回国的时候,在救国道路上与毛产生了分歧。“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两人信仰发生了分歧,是否就真的要分道扬镳?是肖子升错了,还是毛泽东错了?

就此,孟显磊同学表示,朋友之间,不能因为信仰的变化而变化友情。况且,还不知道谁的救国道路是真真但适合中国的,说不一定,当初没走的那条道路才是最好的。所以,肖子升与毛泽东应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探讨一下是谁变了,为什么变,变了后又能怎么样,该怎么做等等,或者比较一下谁的方式更好,或者结合两种方式。

董怡则不以为然,她说,当时明显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更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和俄国有极为相似的

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况且,俄国十月革命是成功了的。我们虽不能照搬照抄,但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走中国化的道路。因此毛泽东当时的选择是对的。至于朋友的关系问题,当然与信仰有关,好比长时间建立的感情突然没有了一样。

三、总结

这次讨论虽各有各的看法,但都离不开一个主题:爱国、理想、奋斗、贡献。

总结起来就是:

1、先一辈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付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2、我们明确自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志向、

高远的理想,清楚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身体力行。在新的起点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美美与共。

 

第二篇:许峥 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2010级11班 许峥

西风烈,萧瑟落叶,湘江水,滚滚逝尽,红旗卷,卷起秋风败落,卷出革命人间。

革命的火烧了几次,都灭了吧!烈士的血流了几回,都干了吧,列强刮分的中国,早已支离破碎,几近一百年前的中国,五颜六色丑陋的他国国旗,早已耀武扬威的立在了这饱受屈辱的土地上,可笑,但是可悲。

有一群人,心脏中爆发的是青春的火焰,动脉里流淌的是华夏的血液,血液输送出的是坚强信念,成就了一段激情岁月,他们的名子,叫做中华儿女,他们的责任,是振兴这凄苦的中华!

于是,这一群人应着这炮火的烧灼降生了,他们拥有着最坚强的信念,他们每个,都有着一个无疑永留青春史的名子,毛泽东、李大钊、胡适、向警予,他们的事迹,将永远在中华的土地上流传!

当巴黎和会的失败振动着国人的神经末梢,当山东的被占烧灼着国人早已沸腾的血液,当曹汝霖的叛国行径冻着国人早已冰冷得僵硬的心灵,于是,这群人出发了,他们发出青春的号召,他们的行为,使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产生着共鸣!

西风烈烈,吹动着我的衣衫,曾经的战火曾烧灼过这片土地,曾经的炮火曾掩埋过无数烈士的英魂,血没有白洒。他铸就成了一面红旗飘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上空,心没有白费,他汇聚成了一种精神永远根种在中华夏儿女的心中,这精神,是五四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创新精神,更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人民引以为傲的爱国精神!他是无畏艰难,不怕牺牲精神的化身,是乐观进取精神的再现!中华儿女多豪志,滚滚湘江我北上。

西风烈,滚滚湘江,翻动着这一批爱国志士的身影,在中华的历史上,留下最光辉的印记!

湘江北去,中华振兴!

指导教师:王桂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