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2》观后感

《小孩不笨2》观后感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

“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是几时? ”

“很久了,对吗?”

在刚看这部电影时,我有些不以为意。电影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字幕,坦言之,我从小到大也极少听过别人的称赞,但是我从不在意这些,我觉得小孩最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一昧的称赞。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我深深的为这部电影吸引,让我想起一些早已逝去的童年。我家住在乡村,不可能有学谦和Jerry那样多姿多彩的境遇,同样也少了许多他们的烦恼。但是我父母同电影中学谦和Jerry有着太多的相同点,同样的望子成龙、同样的苦口婆心、同样的对孩子发展的规划限制。这部电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表情都反映了深刻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家里,这一点尤其让人震动!

电影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父母对好孩子和坏孩子的评判,什么事好孩子?什么事坏孩子?肯听父母老师的话,中规中矩的孩子对父母老师而言,这就是好孩子的榜样。

在片中,在大人眼里,孩子做的一切都是不对的,应该听大人的话。小孩要不就变得呆板,要不就变得逆反,在孩子的世界里,不明白大人的世界,仿佛这个隔膜在不断的加深。 孩子会感到孤独,学

习上老师不理解,家庭里大人不关心,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一切让小孩都吃不消,读书不好似乎就沦为大家可耻的角色。以至于成才和学谦沦为了父母、老师眼中的坏男孩,得不到认可,感受不到自身价值的所在,最后自暴自弃和社会流氓份子混在一起。几乎成为社会的渣滓。

父母老师往往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教导孩子。一遍又一遍的灌输,但是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大人的不理解不相信,往往是造成隔阂的原因,隔阂一旦产生那么消除就要花费比产生隔阂的两倍或者更多的时间来消除它。 好孩子,坏孩子。好苹果,坏苹果。评判的标准都在父母教师手中,他们以他们自以为对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家长、教师对于好孩子、坏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不停的唠叨啰嗦。把一件事说上几遍,说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能听进去的又有多少呢?往往是嘴上嗯嗯嗯几声,过一会马上就抛之脑后了。

好孩子坏孩子其实都在家长老师一念之间,没有人愿意做坏孩子,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好孩子。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记得很深“烂苹果把烂的地方削掉都还能吃,而丢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对吧?”对于那些真的误入歧途的孩子,更多的应该是积极引导,如果放任自流的话,只会让苹果继续烂下去,最后真的被遗弃在阴暗的角落。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被遗弃在那个阴暗的角落,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关心爱护,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渴望被关怀。所以如果家长老师抽出一点点时间关爱一下已经被你们抛弃的烂苹果,或许在将来社会上会多很多有用之才,而少很多社会的渣渣!

看了这部片后,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方式真的很需要改进!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我曾经也是孩子,将来我也会拥有孩子,我也希望孩子对这个社会有多点期望,能够开心成长!

再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似乎比之JERRY的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父母流传几千年的家长式作风。父母把一切都为自己的子女安排好了,小时安排孩子上学、大了安排就业、再为之安排婚姻,一切的一切都为之规划好了,似乎孩子只要按部就班的按照父母的安排就会得到自己的幸福。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的父母更像是一个个的石匠,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雕琢,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殊不知孩子自己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突然间自问,将来我将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能否真正做到让孩子自由发展,给孩子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茫茫然······

曾今有一位美国人问一个中国家长:“你这样教育孩子,孩子会没有童年”。但是中国家长这样回答:如果我给了他童年,我会欠他一个中年。”

如果全社会都用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即使它是错的,我自己也无力改变,如果我不用那种社会流行的教育方式(即使不合理的)而采用一种其他的方法,不同的教育会造成孩子不同的秉性,那会造成自己的小孩与大众教育的产品不合群,与社会不一致,那样及时孩子再优秀,有什么用呢?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能幸福吗?当社会的教育

方式还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时候,或许从众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或许这就是中国父母的无奈!

 

第二篇: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孩不笨观后感

这学期得教育学课堂上接触了一部新加坡电视剧《小孩不笨》这是一部特别贴近生活的电视剧,虽然在课堂上只看了3集,但是在课外我也把后面的大概内容也浏览了。这部电视剧大致讲的是; 一个孩子的口吻向父母讲述了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其中围绕,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笨吗?孩子眼中的父母与老师是什么样子?孩子最需要的爱与关怀是什么?怎样引导孩子去学习知识,开拓思想?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眼里的未来与父母他们设计的未来差距有多大?

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会让家长在以后的教育路上有更多的深思。而我自己作为准老师看后也有颇多感悟的,不得不让自己多深思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电视中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其实在很多以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大师就说过“有教无类”学校这样的分班实际上是把学生分等级对待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在EM3的孩子难免会被扣上低能的帽子,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己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产生“我自己是笨小孩吗?”这样的疑问。

作为老师或家长不能太绝对的以成绩来评定孩子的能力,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没有那个孩子不想拿100分,也不会有孩子希望听到别人说自己又笨又蠢。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作

为老师就更应该发现其优点、闪光点,让其对自己的能力抱有一种希望,而不是质疑或绝望。在剧中三个小主人公分别代替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小孩Terr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虽然说家庭背景不一样但是家长对孩子要求的目标都。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可以考上大学,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在评论剧中的家长时,大多数人都认为Terry和国斌的母亲都太过于苛刻,再教育孩子的时候就算是有所偏激也是太过于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而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却差点结束了自己小孩的命运,家长在对自己小孩的未来进行编织的时候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考虑孩子的情况。中间其实存在着很多交流上的问题。

在学校朱老师应无法忍受这群孩子的调皮捣蛋,愤然辞职离去,在后来李老师改革教育中EM3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这点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善于发引导学生学习,善意发现学生的能力,并适时的赞美学生。作为老师最根本的职责不是单纯的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传输,而应该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才能,成绩不是唯一能证明学习的成功与否,重要的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对于自己有用的知识,学生越是心灰意冷时就越要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己找到自信心,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一名老师,班上学生的成绩不是判断教育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是班上学生的能力表

现,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的过程,跟多的注重要育人。孩子能明白的不是父母跟自己编织的未来有多大,也许他只能意识到父母、老师对讲自己的苛刻 ,甚至胡思乱想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也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多雨孩子进行交流,更了解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快乐的。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