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70周年观后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xx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xx年和19xx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xx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冰川学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蒙古族。1889年生于湖北黄冈。19xx年4月29日卒于北京。19xx年留学日本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19xx年到美国攻读地质学,19xx年获地质硕士学位,19xx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xx年回国。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科化石有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实践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纪念李四光,19xx年中国设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