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千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第二篇:克千克认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现代教学的思想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创造才能。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据此,本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为:主体参与,合作互动。本课时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探究新知;应用拓展。

第一层次: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通过背人跑与猜盒子的轻重,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到物品是有轻有重的,随即教师设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呢?适时地把学生引入所学新知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学生的参与动机,促使学生在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磨耐坚强意志,提高非智力素质。

第二层次:探究新知。为了让学生能建立l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大量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大胆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而坐,每组均拥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从而实施一种在实践操作活动基础上的教学。教学中,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数、掂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第三层次:应用拓展。通过有奖竞猜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以课后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总之,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他们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台秤,一个天平,一些苹果,盐,糖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老师想了解个情况,行吗?咱们班谁跑得最快?今天哪我们来一个现场比赛。

你们都认为我比他重,那你猜猜这位小朋友有多重?老师有多重?

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斤哪是咱们中国人常用的质量单位。现在我们已经与国际接轨了,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比较轻重的方法。

刚才咱们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我比这位同学重,眼力真不错,那你能说说这两个盒子谁重谁轻吗?你能想办法证实一下吗?

2、介绍秤的使用方法。

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回家了解一下天平和台秤的使用方法,现在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我们习惯哪把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中,把砝码放在右边的托盘中。等到指针停在中间的时候,就说明两边的物品一样重了,如果这边的砝码是1克,那这边的物品也是1克。台秤怎么用呢?

3、1克的教学。

⑴以小组为单位一起称一称2分的硬币和一盒饮料各有多重,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谁先说说一个2分硬币有多重?

⑵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

⑶那你能称出1克的物品来吗。我们来个比赛,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称出一克物品的种类多.

⑷那你能在生活中找出1克重的物品吗?好好想一想。看谁的眼睛最亮。

4、1千克的教学。

⑴2分硬币的重量我们称出来了,饮料有多重你称出来了吗? ⑵你能称出1千克的物品吗?咱们还来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称的种类多.

⑶咱们称出了这么多的1千克的物品,那你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来。

⑷猜猜老师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5、探究1克与1千克的关系

⑴交流汇报。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商品的包装袋上,都标明了它的质量,请小朋友们找找看,它们都藏在哪里?

⑵有时为了方便,可以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⑶你能猜出它们俩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多少呢?1000克。我们再把这两袋盐放在台秤称一称,是多少呢?可见1千克=1000克。

6、介绍秤

今天台秤和天来来我们中间,帮我们称这称那,可算是出足了风头,秤家族的其他成员听说后,也赶来了不少,咱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好吗?(放课件)见过这些秤吗?

三、应用拓展

1、(根据时间关系弹性进行)小朋友们这节课活动的真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我出示一件物品,你来估计它有多重,重了或者轻了老师会给你适当的提示,不过你只有三次机会。猜对了,这个物品就归你,猜不对,这个机会就得让给别的同学了。

2、大家玩得开心吗?那今天晚上小朋友们回家就可以找一些你喜欢的小物品,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重,然后还称一称,让爸爸妈妈见识一下你的眼力,怎么样?

四、附板书设计:

千克 克

kg g

1千克=1000克

“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邓华阳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指导者:祝才慧 湖北省襄樊市教学研究室

教学内容 : 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 85--87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

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

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二、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

三、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

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 。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

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

(二)、感知、认识“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 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 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

克吗?

(学生举例)

生 4:一颗豆子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 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

生 5:我估计是4颗

师:是 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

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 4颗绿豆。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 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

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 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

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

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

(“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

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此

环节大约需要 8分钟。 )

(三)、感知、认识“千克”

师 :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 1:不轻也不重

生 2: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

(学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 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

多重。

(分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 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 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

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 1千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 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

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 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 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 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 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 1kg.

师: 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 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 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

“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 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

晃后到达平衡。你发现了什么?

生: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

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此环节大约需要 7分钟。 )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此环节大约需要 10分钟。 )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

3.培养估测意识

( 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秤,并学会读取盘秤上的数,正确检验学生的估计结果,

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六)、全课总结。(此环节大约需要 2分钟。 )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王 艳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 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昨天,老师从超市里买回来一些东西,是什么呢?请你们猜一猜它们哪一袋更重一些?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马上知道?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

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

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二、认识秤: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这些称物体的工具吗?除了以上的三种秤,还认识别的秤吗?(课件)逐一认识,在哪里见过,介绍有何作用?怎么用?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

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

五、应用:

1、 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 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六、课后延伸作业: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课件)

[反思]:

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