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之生命无常》观后感

《十诫之生命无常》观后感

——chenencr7

我们的人生轨迹是自己走出来的还是上主已给我们铺设好的?是什么可以给我们的生命一个保证?是准确运算的电脑程序,是严整精密的数学科学,还是教堂里脸上溅满烛泪的圣像?看完这部《十诫之生命无常》,满载着这些疑问与不解,于是,开始了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与深思。

这是一部关于理性与信仰的电影。

路上一条冻死的狗,让小波威初识到生命的无常。死亡突兀地出现在自己眼前 ,让小波威惶惑不已,打乱了原本和谐平静的心灵,不像的阴影笼罩着他。这迫使小波威去寻求解答,但他从他的长辈那里得到的答案竟是迥然有异的。 对于小波威的促然提问,父亲有些措手不及,他颇费措辞地给了一个生物学的解释:死亡就是生物的脏器衰竭,肌体功能丧失,躯体失去活力。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学数学教授,智识超群,持理性和无神论的生活态度,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但却不信仰宗教,认为信仰只是让某些人更容易的活下去。对于他而言,世界是数理化的,是可计算的,只要能给出初值和边值条件,就能通过构建好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结果。因而这个世界是可把握的,生活可以加以控制。好比通过一个电脑,利用适当的程序就可以自动执行某些家务操作,就像小波威演示给姑母,电脑可以控制门的启合, 也可以控制水龙头的开关。

但小波威不满意:“我不是问这个,我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小波威问的是人生的意义,但这个问题是理性所不能解释的。父亲含糊其词:“活着是为了让下一代人更好的活”。理性以一种乐观腔调偷换话题了,可答非所问令人难以满意。 小波威的姑姑艾琳娜随后给出了另一种理解:“人生最重要的是你能为别人做事,帮助他们,不管多么小的忙,你会觉得他们需要你,然后,人生就好过多了。” 意思是人活着的价值便是相互关爱。情感是相互的,我们在情感的交互中得到久违的存在感之慰籍。

小波威的姑姑所坚持的是信仰,信仰就是上帝,就像她给小波威所表示的,她把波威抱在怀里,告诉他这就是上帝,上帝是爱。而上帝究竟是谁呢?影片结尾,父亲带着丧子之痛来到神龛前,神像流下了“眼泪”,他后知后觉,上帝并非如此理性,也非那样感性。

这就是影片所讨论的主线,即波威的父亲所代表的理性与姑姑所代表的信仰。 对于父亲这类无神论者来说,理性是世界的全部。但是显然他们将数理科学的作用夸大了。影片中也用丧子之痛狠狠的打击了波威的父亲,数学实验室里的活动是在理想条件之下的活动,而任何具体的人类事务,总会遇到许多偶然的、意想不到的情况,受着某时某地条件的限制,实际生活不是用任何原理所构筑起来的。波威的父亲作为一名数学教授来说是非常可悲的,本人也是数学专业的,凡是学数学的人都知道,任何完美的数学模型(例如影片中所使用的数学方程式)的构建都是在简化条件的基础上得出,这种条件是极其苛刻和理想的, 在生活中几乎不能达到,数学也要联系实际。此外他计算冰面破裂时的临界体重也令人难以接受,首先是他所代入的边值条件太少,只有地面温度,忽略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温,空气流速,振动等影响,更别说其他突如其来的自然因素;其次是他所代入的仅仅前两三天地面温度的数据,从统计学角度看,这实在太不科学了,没用庞大的数据完全没有办法体现地面温度变化的规律;另外就是他所

计算得出的结果,建立在完美条件下的模型所得的结果在实际中不会完全可靠,真正令人信服的结果必然是计算的结果在一个区间内,并且是有一定概率的,而非百分百。正如天气预报一样,它的计算也是通过完美的数学模型,但得出的绝不会是某个确切的温度。这确实令人讽刺,正是他所坚持的理性害死了他的孩子,他以为他可以通过理性控制它的世界和生活,但理性却给了他当头棒喝,更讽刺的是,得知孩子不幸冰裂坠湖身亡后,心灰意冷的他却下意识的走到了教堂的神像前,仿佛希望他所不信仰的上帝能够将他的孩子的生命带回,这一刻,他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这种盲信科学主宰一切,将科学当作一切声音中的最强音,乃至用科学蓝图去改造社会,是二十世纪人类悲剧的来源之一。

而对于姑姑艾琳娜来说,生活的琐碎和无奇迹,抑或说上帝的不显现,但这并不表明上帝不存在。人需要信仰,但不是象父亲所说的那样:信仰只是为了让某些人(智识低下者?意志不坚者?)更容易地活下去。信仰于人应该就像爱之于人一样是自然的,不可或缺的,但对此说不上什么理由。宗教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理性不能解释这个世界的全部,纵使能说明人类甚至宇宙的起源,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理性又怎么能说的清,但信仰正好可以填补人类不可知的空白,这并非是人类的自欺欺人,正如 死亡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未知,它不必谈也无需回避,就像是一种禁忌一样。除此信仰也是生活所继承来的一部分(艾琳娜跟小波威谈到了她的天主教家世),是人们生活得以延续和传承的保证。

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可能交给大量的统计学样本去解决; 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可能交给同样带有局限性的科学。我们走进庙堂,相信某种超乎认知的东西存在,并确定使心灵得到安慰的并非来自彩色玻璃或者精致塑像的美感,所有躬行千年的信仰大概如此,都能在哲学上找到溯源或者在神学上找到圣谕,然后变成为教诲:它不见得在哭泣的时候帮助微笑,却默默履行着时间的义务,并与信者同在。

生命无常,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某种力量能给出一个完整规划好的生命模式,然后一切准则都了如指掌,不会被更改与毁灭;而我们也不可把所有的认识都倾注于某种信仰上面,靠精神支撑一切。这种“无常”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宿命论,只是要提醒我们生命是确切,是真实的,而又是可贵的,是伟大的;生命是一件礼物,我们不必考虑为何而来,不必设计怎样离去,我们的生命是建立在一个事实的基础上的,即我们已经存在了。生命无需被解释,不该被解释,也无法被解释。于是导演的用意也慢慢浮出水面,即:相互关爱+自我约束=敬畏生命,这便是我们要做的事。

 

第二篇:十戒之生命无常观后感

十戒之生命无常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4班 张轶凡

从计算机上得来的数据可以完全代表现实的境况么?人类真的可以通过自己的科学知识彻底了解自然进而控制自然么?二十世纪人类面临的重重道德困惑摆在面前,《十戒之生命无常》似乎用一种黑色的笔调陈述了这个问题。

一个天才的小男孩可以毫不费力地解数学题,可以用小小的圈套赢得围棋比赛进而拿到奖品,甚至用计算机设计一个程序与死去的母亲对话。然而明明预测到湖面的冰可以承受三倍于人的体重的力,小男孩最终还是沉到湖中。科学彻底失算。

十诫原意是指圣经中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众部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犹太人奉之为生活法则,并成为最初的法律条文。但其实据说在圣经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十条戒律,电影与圣经仅仅是一种疏散的对应关系⑴。

按照圣经的教义,人无法称量自己生命的重量。这个小男孩实质上估计湖面冰的承受能力,也是在称量自己生命的重量,所以他死亡的悲剧,看似一个偶然事件,一次对科学理论不加思考的滥用,其实透露出了浓重的宗教禁忌色彩。

影片从始至终幽暗的光线与舒缓诡谲的音乐,似乎也向观众暗示着它的深层思考。我们不禁回忆这一百年人类对科学的利用,在某种意义上和小男孩的经历是一样的。在和自然不断的战斗中,虽然我们不断地取得似乎各种成功与荣耀,像小男孩一样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然而自然似乎也不断地给与我们还击。别的不提,看到电影的年代和国家,我就不禁联想到在那个国家那个年代的一次悲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那次事故几乎给波兰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好像小男孩沉入湖底的绝望与悲哀一样——这次灾难给波兰人民心灵所留下的阴影和带来的哲学思考,是如圣经的十戒那样的沉重。

人类——这个自称世上最智慧的生灵的狂放之徒——究竟能否打破自然地戒律否定上帝的存在?在一次次火山爆发,海啸,地震面前,人类的那些所谓的聪明的仪器一次次失效而产生巨大灾难。而相反那些所谓的没有智慧的其他生物,却总能在自然灾害中获得最大的生存。鹰不会吃完所有的田鼠,狼不会吃完草原上所有的羚羊——人类一次次地将这种生命对自然的虔诚视为其他生命智慧的简单。然而人,却可以肆意捕光所有的鱼,砍光所有的森林,毫无羞耻地食自然之肉——煤,毫不留情地吮自然之血——石油——是的,我们将之称之为科学。然而科学家却也会在各种灾难频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各种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人类最终能彻底打破那些自然戒条,让自己上升的神的高度取代上帝的存在,还是和那个小男孩一样,最终毫无希望地沉入黑暗的湖底,被自己的自大和骄傲彻底毁灭?

这个在二十世纪困扰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一个自然和道德秩序更加混乱的时代——似乎更值得人们去思考。

相关推荐